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中臺灣的山海文化(2028)
(Eng.) The View of the Mountain and the Seamidle Sea Culture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蘇全正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32
課程簡述 臺灣是海洋國家,自古以來海洋對臺灣的發展,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海洋孕育著臺灣,也護衛著臺灣,無論對外經貿活動、國民漁業生計、海洋資源供應、以及國家安全的確保,臺灣始終與海洋脫離不了關係,臺灣也因此擁有特有海洋文化。長期以來由於臺灣戒嚴的局勢與重陸輕海的政策,以大陸型國家思維經營海島體質的國家,人民長期沒有接觸海洋,對海洋相當陌生;加以臺灣教育體制長期以來缺乏海洋意識的引導,人民普遍缺乏以海洋為主體的認同角度與關懷態度。本課程希望透過對中部地區地形地貌、生態特色、氣候環境、文學感動與歷史發展的綜合介紹,引導學生認識中部海洋文化的內涵與發展面向,提升學生對中部海洋文化與地形環境的基本知能素養,建立學生對臺灣環境特質與文化發展的另一思考角度。
一、建立海洋概念的新聞議題思維。
二、認識海洋環境與海洋生態保育。
三、瞭解中部港口發展與移民遷徙。
四、閱讀海洋文學意象與敘述觀點。
五、踏察中部臨海山脈與海洋環境。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Y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能夠定義臺灣西部海洋文化所指涉的範圍。
2.能瞭解臺灣西部地區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海洋環境、土地之間互動與依存關係,培養文化認同感。
3.能辨別西部海洋環境與海洋生態,有助於學習、觀察與人、地、海和諧的重要性。
4.能透過海洋知能,了解臺灣與世界南島族群文化的關聯。


2.科技資源應用
3.溝通與表達
4.社會關懷
5.國際視野
15
40
30
15
參訪
討論
其他
講授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口頭報告
作業
測驗
其他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課程介紹。報告分組
第2週 海洋科學:洋流與氣候
第3週 海洋科學議題討論/海洋保護的環境議題
第4週 行動基地課程學習小組討論(1)小組名單確定、議題確定
第5週 從世界史前文化體系到台灣史前文化
第6週 海洋法政概論與討論1.
第7週 海洋法政概論與討論2.
第8週 海洋文化的觀察與書寫
第9週 期中考週(專題演講:暫訂─大肚山的歷史與人文)
第10週 電影中的海洋概念與知識:鐵達尼號
第11週 海洋電影議題討論
第12週 行動基地課程學習小組討論(2)各小組成果預報
第13週 海洋科學:海洋化學
第14週 海洋產業與資源
第15週 述說中部海岸的故事:如何從海洋認識中部自然環境?
第16週 期末考週:
自主學習
內容
跨域自主學習週:高美濕地的美麗與哀愁(600字以上)
學習評量方式
1.以期中成績(30%)和期末考成績(40%)及平時成績(30%)三項為學期成績,並按學則規定計算成績。
2.以作業(學習歷程檔案製作、書面報告或小考,20%)、討論情形及出席狀況(10%)為平時成績。
3.期中成績評量方式,以高美溼地的保育政策及維護等議題分組討論和書面報告成績作為個人期中成績。
4.期末成績評量方式,以大肚山台地的開發與保育等環境議題之分組討論和書面報告及口頭發表方式取代期末考試。
5.平時重視學習態度與出席率,根據點名缺席率,一次扣平時成績1分,遲到累積三次者扣1分,但預先已准假者不在此限。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George L. Pickard;William J. Emery,范光龍譯:《物理海洋學導論》,臺北市:國立編譯館,1987。
張憲卿:《大甲:五萬分之一臺灣地質圖說明書》,臺北市:中央地調所,1994。
李榮祥:《臺灣賞蟹情報》,臺北市:大樹出版社。
何春蓀編:《臺灣地質概論:臺灣地質圖說明書》,臺北市:中央地調所,1994。
陳培源編著:《臺灣地質》,臺北市:省地質技師公會出版,2006。
鄭明修:《臺灣海洋生物》,臺北市:行政院新聞局出版,2000。
法蘭克.薛慶(Frank Schatzing)著,朱劉華、顏徽玲譯:《群》上、下冊,臺北市:野人文化,2007。法蘭克.薛慶(Frank Schatzing)著,丁君君、劉永強譯:《海:另一個未知的宇宙》,臺北市:遠足文化發行,2008。
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著,莊安祺譯:《海之濱》,臺北市:天下遠見出版,1998。
瑞秋.卡森(Rachel L. Carson)著;尹萍譯:《海風下》,臺北市:季節風出版,1994。
賈福相編:《人與海:臺灣海洋環境》,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8。
賈福相編:《看海的人》,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9。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4。
林礽乾等總編輯:《臺灣文化事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2。
劉益昌:《臺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南投縣: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96。
劉益昌:《存在的未知─臺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王勤田:《生態文化》,臺北市:揚智文化公司,1997。
Georges Olivier著,賴金男譯:《人類生態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1991。
J. M. 安德森著,蔣志學、溫世生譯:《環境生態學─生物圈生態系統和人》,遼寧省審陽市:遼寧大學出版社,1987。
張勝彥總編纂:《臺中縣志》,臺中縣:臺中縣政府,1989。
葉石濤:《臺灣文學史綱》,高雄市:春暉出版社,2003。
吳密察等作:《海洋文化與歷史》,臺北市:胡氏, 2003。
戈思明主編:《海洋臺灣:人民與島嶼的對話》,臺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2005。
張弘明編著《海洋臺灣與海洋文化》,臺北市:洪葉文化,2006。
廖鴻基:《討海人》,臺中市:晨星發行,1996,初版七刷。
廖鴻基:《鯨生鯨世》,臺中市:晨星發行,2009,初版十五刷。
廖鴻基:《後山鯨書》,臺北市:聯合文學,2008,初版。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臺北市:聯合文學,1997,初版一刷。
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臺北市:聯合文學,2002,初版一刷。
黃春明:《看海的日子》,臺北市:聯合文學,2009,初版。
朱學恕、汪啟疆主編:《中國海洋文學大系:二十世紀海洋詩精品賞析選集》,臺北縣新店市:詩藝文出版,2002。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自製講義和教材。

課程輔導時間
每週五 19:00-20:00。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01.消除貧窮   03.健康與福祉   04.教育品質   05.性別平等   06.淨水與衛生   07.可負擔能源   11.永續城市   13.氣候行動   14.海洋生態   15.陸地生態提供體驗課程:Y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1/03 18:46:44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4 / 27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