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空氣品質模式(6768)
(Eng.) Air Quality Models
開課單位 環工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3 授課教師 莊秉潔
選課單位 環工系 / 碩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22
課程簡述 講述空氣污染物擴散之基本原理。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空氣污染物擴散之基本原理、環境影響評估、ISC 模式之操作,及Monin-Obukhov之高等課程。
1.環境工程的專業知識。
2.策劃及執行環境工程專題研究的能力。
3.撰寫環境工程專業論文的能力。
4.創新思考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7.領導、管理及規劃的能力。
8.終身自我學習成長的能力。
25
20
10
25
10
10
討論
網路/遠距教學
專題探討/製作
講授
實作
出席狀況
測驗
口頭報告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1.大氣之水平移動(戚啟勳,第六章); 2.主環流(戚啟勳,第七章);3.風系(甲級空污訓練班);4.微氣象學; 4-1能量平衡, Boundary-Layer Processes;(Brutsaert, 1982; Jacobson: Chap. 8);4-2 輻射 (莊等, 1997);4-3 蒸發熱(莊及汪,1993);4-4 邊界層層參數化; E-ε紊流閉合的多層邊界層參數化之數值研究 (汪,1992; Holt and Raman, 1988)5.溫度之垂直結構(甲級空污訓練班; Jacobson: Chap. 2)6. 大氣擴散(甲級空污訓練班);7. 高斯擴散模式 (甲級空污訓練班; Tsuang, 2003; Tsuang et al., 2003a ;b) 8. 乾沉降(Seinfeld and Pandis, 1998: Chap. 19)9. 濕沉降(Seinfeld and Pandis,1998: Chap. 20)10. 地表層擴散係數、風速、雨量及混合層高對懸浮塵微粒濃度之影響(莊,1993; Ziomas,1995)11. 懸浮微粒改善策略評選-非線性規劃法(莊及張, 1997)
週次(week) 單元名稱與內容(subject and content)
01 空氣品質模式介紹 (Air quality model introduction)
02 大氣之水平移動 (Atmospheric advection)
03 主環流及風系 (Circulation and wind system)
04 微氣象學–能量平衡 (Micrometeorology–energy balance)
05 微氣象學–能量平衡 (Micrometeorology–energy balance)
06 微氣象學–輻射(Micrometeorology–radiation)
07 微氣象學–輻射(Micrometeorology–radiation)
08 微氣象學–紊流(Micrometeorology–turbulence)
09 微氣象學–紊流(Micrometeorology–turbulence)
10 期中考 (Middle exam)
11 濕沉降 (Wet deposition )
12 乾沉降 (Dry deposition)
13 乾沉降 (Dry deposition)
14 高斯擴散模式 (Gaussian dispersion model)
15 高斯擴散模式 (Gaussian dispersion model)
16 高斯軌跡傳遞係數模式 (GTx)
17 高斯軌跡傳遞係數模式 (GTx)
18 期末考 (Final exam)
第2週
第3週
第4週
第5週
第6週
第7週
第8週
第9週
第10週
第11週
第12週
第13週
第14週
第15週
第16週
第17週
第18週
學習評量方式
課程參與(40%)、期中(30%)及期末報告(3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1. Brutsaert, W.H., 1982. Evaporation into the Atmosphere.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299 pp. 2. Seinfeld, J.H., 1998.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from air pollution to climate change. John Wiley & Sons, Inc. (textbook). 3. Tsuang, B.-J., 2003: A Gaussian plume trajectory model to quantify the source/receptor relationship of primary pollutants and secondary aerosols: Part I. Theory. Atmos. Environ. 37 (28), 3981-3991. 4. Ziomas,1995,Forecasting peak pollutant levels from meteorolgical variables, Atmos. Environ., Vol 29, No. 24 pp 3703-3711. 5. 汪鳳如,1992,E-ε紊流閉合的多層邊界層參數化之數值研究,大氣科學,第二十期,第三號,第217-230頁。6. 戚啟勳,1966,普通氣象學。 7. 莊秉潔、元曉琴及黃志銘,1997,以全輻射入射量、淨輻射及風速判別台中港區穩定度,中國環境工程學刊,第三期,第七卷,第229-239頁。8. 莊秉潔及元曉琴,1994,地表溫度模擬之表面層數值之決定及參數比較,大氣科學,第二十二期,第二號,第189-216頁。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自編講義
課程輔導時間
依本系所規定的輔導時間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 / 4 / 29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