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大學國文(1752)
(Eng.) College Chinese
開課單位 通識中心
課程類別 必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沈曼菱
選課單位 不限系所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22
課程簡述 本課程設計理念為古典與現代的聚焦討論,呈現古今相會,採取「用故事換故事」的方式,利用貼近學生生活經驗的選文,設計情境,導入相關活動,即便從經典說故事,也須考慮經典與時俱新的觀念,使學生願意分享自身的故事或經驗,說出與自己生命有關的故事,進而由選文的分析、組織中,彷若書法的「臨」,關照自己的生命、體會生命的價值。由「用故事換故」的情境教學,經由模仿選文、典範分享,提示寫作觀念,因文學作品的觸發,發展出個人新的體悟,必然能「情動於中,而形於言」。
透過以上六單元課程間的開展,使主體在閱讀與書寫之間,透過文脈與意象,體驗主體萬物在生命現場的存有事實。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一、能增進學生語文、寫作、思辨之能力。
二、能提昇學生對文學作品之鑑賞能力與興趣。
三、能充實學生的人文素養。
四、能使學生了解生命的意義與倫理價值。
1.人文素養
3.溝通能力
4.創新能力
6.社會關懷
40
30
15
15
講授
專題探討/製作
討論
其他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口頭報告
作業
作品
測驗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1、第一週至第六週
主題:我的辯證
在今天,「自我感覺良好」被當作一個不大正面的形容,意指某人忽視現實的種種問題與缺陷,只專注於值得誇耀的面向。這其實是人之常情,人類的記憶也是趨樂避苦。如同「自我感覺良好」所影射的問題,一味的趨樂避苦,會讓人脫離現實。「我的辯證」就是希望透過選文的介紹,同學願意試著考掘自己的記憶與知識,從認識真實當中得到知識與自信。
「我的辯證」選文設計序列是由現場到遠方,從個體到集體,由現代而古代的回溯。可分為三個層次:「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傳統文化的世界關懷」、「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我」的意義向度。
首先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之中,配合中興大學特殊的人文資產地景,設計了「校園碑文探訪」,從實存的、有形體的「碑文」,包括一進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的臺靜農先生題字、獸醫學院前的「獸魂碑」(霧峰的甲寅村也有「獸魂碑」,此係日治時期霧峰為屠宰場之所在,立碑時間為昭和15年,西元1940年),進而搭配《論語‧述而》的原文以及吳晟的〈獸魂碑〉一詩,從具體的文本介紹到書面的文本,讓同學體會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珍貴的文學現場。
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始經喪亂〉一文寫臺先生於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的真實經歷,他一路從北平往南方遷徙,離亂於焉,在大時代的巨變下,每個「我」、每個「個人」都變得如此渺小。但臺靜農敘述一路見聞,與胡適等人的互動。在那樣的流離之中,我們如何繼續貫徹「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的信念,這是作者以文章、以實際的生命證成的。同學進入中興大學,必然先看到校門口聳立於石碑上的「立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象徵儒家文化的四個生命向度與關懷面向。再往文學院走看到臺靜農先生勁健圓潤、抖動自然的大字「文學院」,往東轉往獸醫學院,則看到以篆體書寫的「獸魂碑」,以此憑弔犧牲的動物,安鎮其亡魂。這都是中興大學有形可見的文學資產。本篇希望能從同學步入校園的視野所及開始講授起,以《論語》對「道」、「德」、「仁」、「藝」的教化觀,進而到吳晟〈獸魂碑〉詩中「不必哀嚎,不必控訴,也不必訝異──他們一面屠殺一面祭拜,一面恐懼你們的冤魂回來討命,豬狗禽畜啊魂兮!去吧」虛借屠宅場的意向,反映出屠夫的心裡,因為有需求所以屠殺動物,卻又害怕它們的靈魂回來報復。只是時代的不同,每個人看到的角度也不同。希望藉由校園碑文探訪,同學能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處難能可貴的文學地景。
先以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的「文學院」碑文書寫者臺靜農《龍坡雜文》中的〈始經喪亂〉一篇為文本。文中寫臺先生於盧溝橋事變的親身經歷,在那個離亂、動盪的大時代,「我」如何繼續保有「我」的樣子?文中展現了臺靜農對於自我存在的思辨與體會。
首先,就「文化傳統下知識份子的自我辨證」觀察,可先透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來予理解,描述自己的家族以及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志業的結合,也提出旅行與研究結合的學術精神,並揭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的理想。經由「通古今之變」,引導同學跨越時空的障礙去「通」。以生活世界為基礎,深入認識生活世界之外的「變」,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特殊性與共同性,此一理解對同學的生命有何意義。其次,女性作家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亦在動亂中重新思索自我的生命,文中描述李清照夫婦一生辛勤蒐集圖書器物,以及這些器物在北宋末年的變亂中散失的經過,也展現了深厚的夫妻之情及她對丈夫的追念之情。然而這篇帶有作者自傳性質的散文,也展現了李清照這位女性文學家在亂離中的曲折生命,以及她對於傳統文化所展現的開闊格局以及世界性的關懷,藉此開拓同學們更深廣的人文精神。
再者,從「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檢視,在我們經歷了啟蒙之後,隨即面對的就是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辯證,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思考原漢之間的族群問題,有助於跨越同學本有的族群認同,擴展視野。擴展視野之後,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導引同學以擴大自己胸襟來自許,開發個人的價值,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女性同學更應該注重自己的器度,讓自己更加茁壯;另外,張載〈東銘〉(〈砭愚〉)也為指導學生而作,主要提醒學生應注意言行,讓學生深思外在言行和內心思慮的關係,亦適合現今學子思索自己、考掘自己。由此系列出發,進行〈自傳〉與〈家族書寫〉的寫作,希望同學在研讀思考之於,能對自己與家族的書寫有所助益。
相對於選文注重時間的回溯,人文巡旅活動則為空間面向的教學設計。希望以中興大學為出發點,引領同學認識環境與人的關係。本次巡旅的教學設計旨在推動同學「自我辯證」的啟蒙與認識。一方面學習司馬遷壯遊天下,以親身訪查、閱讀生命與歷史現場的生命歷程,藉此啟蒙同學的自我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則學習瓦歷斯‧諾幹如何反思自我內在所重疊的家族、族群、歷史的多重身份,藉此將自我重置於所處的生命空間,發展未來的生命面向;或者學習李清照由更大的歷史與空間維度思索自己做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意義與價值;或者學習孟瑤以大格局期許女孩子們應有大器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及世界。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工學院(土木系)、文學院(歷史系)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遺址現場、農資學院歷史、頂橋仔古道、建築風格等。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臺靜農《龍坡雜文‧始經喪亂》、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給女孩子們的第四封信〉。
古典方面: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張載〈東銘〉、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2、第七週至第十二週
主題:生命空間
內容:
中興大學以農林學科為代表特色,落實於校園環境上便展現特有的自足生態(物)鏈,各種動、植物形成自然的生態循環體系。「生命空間」此一單元,即就「動植物觀察」、「生命資產」、「生命境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生命空間的意義向度。
在「動植物觀察」中,中興大學向來以校園自然生態豐富而知名,校園的動植物引人注目。因此,先引領學生閱讀與中興大學特色相關的文本,故選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期許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校園以及在校園的生命場域裡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其次,則再選讀需靜心觀察的植物書寫文本,因中興大學有大規模的溫室栽培室及多樣植物,故選余光中〈埔里甘蔗〉、〈惠蓀林場〉兩詩進行細讀,前者是引發余光中生根寶島的甘蔗;後者則是描寫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的風貌,其中有山水,也有臺灣冷衫和蟬鳥等生物的呈現。再者,則選《詩經‧七月》藉此「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並與前文進行對比,呈現大陸黃淮平原的農業畜牧特性,也和中興大學以農立校的精神相合。由此再分別進行〈中興尋禽記〉、〈中興草木誌〉兩篇文章寫作,依學生對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中的動植物進行實地並予以書寫。
在「生命資產」中,則進一步考察人們如何開創生命資源。台灣四面環海,有豐富且壯麗的海洋景色及資源,而身為台灣島民卻對此自然環境,不僅陌生亦缺乏關懷。因此選讀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以認識這類出没在台灣東部外海的魚族,及其面臨人類破壞生態的生命困境,亦有為海洋請命之意。因此,方力行〈海洋與臺灣〉,呈現在地臺灣本身的海島地理特性,勾勒臺灣生命資源與海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閱讀兩文後,更能珍惜我們生活的空間及這海島上的多樣性生物。
「生命境界」則意在超越生命物象與物質層次,去探討生命如何超脫空間的有限性,展現出一種自適超然的懷抱。如果「生命資產」是在理解如何生命如何開發物質以生養身軀,那麼「生命境界」則在尋求生命如何超越「物」的層次,面對生命現場必然所存的困厄、衝突得到心靈的調養。因此選莊子〈逍遙遊〉藉對萬化形象大小、有待無待之辨,追尋生命逍遙的境界。由此進行〈交換各自的秘密基地〉一文的書寫,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生命地景,以及這些生命地景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發生互動,並協助自身梳理、重省自我的生命課題,在身心調適中開展自我生命的終極意義。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森林系、園藝系、昆蟲系、動物科學系)、獸醫學院、生命科學院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動、植物。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余光中〈埔里甘蔗〉及〈惠蓀林場〉、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方力行〈海洋與台灣〉
古典方面:《詩經‧七月》、莊子〈逍遙遊〉。

3、第十三週至第十八週
主題:人間情緣
中興大學位於台灣的中部,南北交通的樞紐地帶,莘莘學子遠從全台各地,甚至世界各區域,有緣千里來相聚,共同譜寫出一首又一首的生命樂章。《世說新語‧傷逝》有云:「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人間情緣」這一單元,正是為了這些有情有感的學子們而設,他們是世間情網中的一份子,肩負著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重責,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存在。
「人間情緣」這一單元分三階段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進行「人際網絡世間情」的探索:
階段一:「重新為自己定位」。正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林文月〈說童年〉帶我們回顧自身的生命歷程,讓我們瞭解並尊重多元的群體文化,進而明白人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選文用意並掌握課文內容,可搭配撰寫作文〈重新認識你〉,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價值,並為自己現階段的生命進行定位。
階段二:「發掘記憶中的寶藏」。了解自己以後,必須推己及人,韓良露〈潤餅的故事〉表面上介紹了廈門、同安、安海和泉州的潤餅料理,其實最終目的是為了追尋出阿嬤潤餅的味道。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子們,大家可有相同相似的兒時記憶?在你年幼之時,可曾與自己的長輩或兒時玩伴有過親密且難忘的接觸?齊邦媛〈來自雲端的信〉期許同學能瞭解真正的愛情是互相扶持,相互成長,並時時關心你所愛的人。透過作文〈想念他方的□□〉書寫,相信能讓學生成為重情重義、有血有淚的人。
階段三:「緣起緣滅,於疼痛中成長」。蘇軾〈僧圓澤傳〉敘述圓澤、李源的友情能穿越生死,從前世到今生;今生未了,來世再續。而世間情緣中的同性之愛,亦令人心痛,或許這過程中會有許多「疼痛」考驗著世間男女。當然,疼痛並不局限於愛情,任何挫折,皆可成為疼痛的來源。作文〈疼痛書寫〉正是讓學生藉此機會,適時的成長。
由近及遠,個人有所疼痛,「仁民愛物」,亦是人間裡更深刻的情緣,蔣渭水〈臨床講義〉便心懷仁民,故為「台灣」這名病患進行診斷,發現她患有二百年的長期慢性中毒症,是世界文化時期的低能兒,急需治療,否則病入膏肓,隨時死亡;劉克襄〈年輕的探索者──小狸〉則以愛物為本,帶引出對待不同生命當有的仁心,讓同學對情緣的理解,更擴及環境裡中每個生命。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林文月〈說童年〉、韓良露〈潤餅的故事〉、齊邦媛〈來自雲端的信〉、蔣渭水〈臨床講義〉、劉克襄〈年輕的探索者──小狸〉。
古典方面:蘇軾〈僧圓澤傳〉。

※作文五篇(題目暫定)
1.〈我的自傳〉:書寫自我的過往,檢視自我經驗類型。在比較其他同學的自傳同時,詢問自己為何獨特?
2.〈家族書寫〉:希望同學在家庭之外的學校,有距離地檢視自己的家族認識。
3.〈中興尋禽記〉、〈中興草木志〉:對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中的鳥類和植物進行實地並予以書寫。
4.〈交換各自的秘密基地〉:分享自己的生命地景,以及這些生命地景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發生互動,並協助自身梳理、重省自我的生命課題,在身心調適中開展自我生命的終極意義。
5.〈病疫/疼痛書寫〉:以自我身體為場域,探索自我身體的痛楚經驗,思考內在蘊含的人生課題。

下學期(教材分三單元,每單元選兩篇範文,三篇選文)
1、第一週至第六週
主題:壯志飛颺
內容:
在本單元的選文中,區分為「拓展生命的視野與懷抱」、「迎接生命的考驗與蛻變」、「生命力量的積極實現」三個部分。具體選讀的篇目,在「拓展生命的視野與懷抱」的部分,首先是《後漢書‧班超傳》,透過這位投筆從戎,建功於塞外的人物傳記,指引學生以突破現狀之心來省視自我的生命歷程,或許自己的生命能量可以發揮的更多、更大,切勿妄自菲薄,或許在不同領域扭轉乾坤的關鍵角色,就在時勢中推到自己的身上,那就勇敢地承擔吧!接著,玄奘〈大唐西域記選〉則是期許同學能夠離開現有「舒適圈」,到各地旅行,增廣見聞,反思自己的生命歷程。再透過杜甫〈壯遊〉瞭解傳統文人如何藉由壯遊開展自己的視野,並思考所觀看和發現的社會問題,和自己志向間的關係,讓自己的志向,並非只是短視的找尋和滿足個人的榮譽和享受。
但是,在立下飛颺的志向之後,如何具有實踐的質,卻是年輕的心不得不自我勉勵養成的,而「迎接生命的考驗與蛻變」也就是必然經歷的過程。透過柯裕棻的〈行路難〉,更深刻的去思索負笈到他鄉求學實踐自己的理想,將會遇到如何的困境?以及回國後又有如何的體認?那親身用筋骨於各地體驗世間(自然與人文)的歷程,之於實際的生命有何意義?於是,以樂府古題「行路難」為敘寫內涵的謝旺霖《轉山‧行路難》,就成為具體的實踐經驗,誰說實現壯志的路途上,不會隨時「手肘酸疼、下跨破皮出血」,重要的是如何堅持理想、突破逆境。即使遭逢「冰塞川」、「雪暗天」之境,都該相信「長風破浪」之時必將來臨,善用把握及創造「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契機。於是,「生命力量的積極實現」就在克服難關、轉逆為順之後到來,所以,閱讀江才健〈少年健雄〉將要看一位參與世界最頂尖原子能物理研究的華裔女科學家,如何突破環境的種種制約,得以讓生命發揮貢獻於人群的最大力量。
在書寫方面,則規劃〈壯遊者計畫〉、〈遷徙的故事〉、〈有為者,應如是(亦若是)〉讓學生由「讀、思」而「說、寫」如:
〈壯遊者計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要有所成就,就應該先立定志向。這個單元主要鼓勵學生走出臺灣,放眼世界,到國外遊歷以開拓自己的視野。
〈遷徙的故事〉每一位莘莘學子,都是一隻隻候鳥,而每一個家族,又何嘗沒有自己的遷徙故事?請同學針對自己(以及家族)的遷徙作一個完整的記錄(含繪製遷徙路線圖)。
〈有為者,應如是(亦若是)〉:你是否曾經想過「如果我的生命有無限的可能,那我願意將『它』放在一個『夢想』的實現!」說說這個夢想吧!讓大家知道你為什麼會有這個夢想?你可以怎麼實現這個夢想?有沒有實現這個夢想的模範人物(榜樣)呢?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柯裕棻〈行路難〉、謝旺霖〈行路難〉、江才健〈少年健雄〉
古典方面:范瞱《後漢書•班超傳》、玄奘〈大唐西域記選〉、杜甫〈壯遊〉

2、第七週至第十二週
主題:社會關懷
內容:
學生來自各種成長的環境,而不同的社會經歷,也必然造就了不同的眼光與關心。現在,既然有緣相會在中興大學,除了學習各科系領域的知識與技能,又該如何擴大胸懷與視野,將來從中興大學出發之後,能真正福益於社會,乃是透過「生命現場」作為閱讀與書寫主題的重要目標。因此,本單元以「社會關懷」為主題,且將落實在「扶助弱勢生命」、「省思社會問題」、「建立理想社會」等三個層次進行的選文及搭配系列寫作上。
在「扶助弱勢生命」方面,學生在現實的學習環境中,校園中,亦可能有身心殘疾障礙,或者因家境困苦、文化差異而阻礙學習的同儕,因此培養同理心,建立相互扶持的觀念,也就成為「關懷社會」的第一步。因此,廖嘉展〈月亮的小孩〉讓學生能夠理解許多歧視的本質,其實導因自缺乏同理心,歧視不同的生命個體,另外又會被表面的偏見或文化、階級、價值觀的落差,如能換個角度想、設身處地想,對待不同族群(如面對年長者或弱勢族群)的態度就會改變。
在「省思社會問題」方面,則是進一步探索許多社會問題的形成,可能牽涉到時局環境、政治制度、階級關係(如勞資關係)、經濟活動(方式與興衰)等因素,而許多文學作品恰可成為解析相關問題的文本。所以,除了選讀楊逵〈送報伕〉及陳克華〈告別秀姑巒溪〉以探索不同的社會問題,並將搭配「國民百工傳」的撰寫,導引學生實際採訪特定職業的人,明白他們工作的特性與環境、處於社會的遭遇及理想,且透過課堂與網路分享的方式作交流,使學生能掌握「百工」所構成的社會圖像,省思由此顯現的社會問題。
在「建立理想社會」方面,透過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及祁立峰對此詩的今日解讀,更細膩的分析及展現的胸懷與盼望,探討在天災頻繁、社會正義多有蒙蔽的環境中,如何建立從自身推及至群體的社會理想,並研擬積極可行的作法。從樂府中選讀的三篇,〈公無渡河〉陳講老人面臨的生活困境,〈孤兒行〉記錄的家庭暴力,〈戰城南〉控訴的戰爭殘酷,乃是促使同學由小而大、由個人而推致世界的關懷心胸,種下使社會更美好完善的種子。而考量學生階段具體能行之事,鼓勵學生從事各種社會服務(如醫院、機關、藝文活動志工),將導引學生撰寫「我的服務經驗」且透過課堂與網路分享的方式作交流,使學生在「言」與「行」的相互激盪中,更能確立其行於社會的理想實踐。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昆蟲系、動物科學系)、獸醫學院、生命科學院、文學院(歷史系、台文所)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關懷弱勢。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廖嘉展〈月亮的小孩〉、楊逵〈送報伕〉、陳克華〈告別秀姑巒溪〉、祁立峰〈杜甫與居住正義〉
古典方面: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漢樂府詩選。

3、第十三週至第十八週
主題:人生驛站
內容:
從對自我的辯證、體悟、認同出發,經歷了一連串自我與他者的生命空間、走出從對自我的辯證、體悟、認同出發,經歷了一連串自我與他者的生命空間、走出自我空間、情緣,壯遊啟航,迎向社會,最後的一項經歷就是對生死的感受與體貼。因此本單元「人生驛站」選文六篇,即聚焦在古典與現代的經典作品中對生死別離、生命狀態的探索。或許對於進入大學的年輕學子而言,死亡尚是一項遙遠的體驗,但事實上無論生離或死別,乃是西方小說「少年成長主題」的重要內涵。藉著死亡我們體會到生命本質並非固著,而始終存在著流動與變化;也就藉由死亡與接受死亡本身,我們體會到人生的短暫與不可依憑,夏蟲朝菌,陽春煙景,也是因為其短促與虛幻,本計畫進而期望學生在此單元中懂得珍惜與尊重生命的本質。
在本單元的選文中,區分為「認知生命的本質」、「亡者對生者的意義」及是「關愛亦需及時」三個階段的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進而培養學生相對應的書寫與閱讀的能力。作為「生命現場」的最後一課、談論「生死」課程的「人生驛站」,首先在「認知生命的本質」此一階段中,選讀簡媜〈鎏銀歲月〉探討生老病死的的意義,由死亡回顧人存在的價值及意義;《世說新語》中〈木猶如此〉、〈王戎喪兒〉、〈阮籍母喪〉、〈子猷弔弟〉等篇章,分別記述了桓溫感嘆木猶成長茁壯而人身老矣、王戎喪兒而山簡往而追掉、阮籍母喪時的真情、子猷擲子敬琴且慟哭等故事,皆觸及生離死別的感傷與應對的方式。魏晉玄言盛行,士人都追求超越有無,希冀能達到對情、對時間、對風雨消磨的生死的超然與淡定。但又誠如王戎說的:「情之所鍾,正在我輩」。正因為我們的身體與心靈只能在此人間,故不得不受情感的摧折左右。
在「亡者對生者的意義」中,選擇鄭愁予〈清明〉,由這慎終追遠的日子,作為期許同學能夠時常關心親人,而不是在特定的節日才讓親人收到自己關愛的開端;廖玉蕙《為什麼你不問我為什麼》,其中兩篇短文採用淡然的筆法記下夢境中與母親再聚,道出自己對母親的追憶,和過去互動的點點滴滴,作者即便接受母親已離開,亦仍在心中與回憶裡留下母親的位置,從此感受到死者對於生者到底有何意義;白先勇〈樹猶如此〉便以平淡的筆觸,演繹了深刻的同志愛情及白先勇對於生命本質的體悟,透過此文可思索同志議題的愛情課題,探討世間真情得以維繫乃至長長久久的關鍵,更說明了亡者雖逝,卻留下美好的記憶及說明生命的價值。
於是「關愛亦需及時」則是回到我們生命的當下,在理解傷心不捨與遺憾後,我們終將體會到生命的循環時間觀中,體貼、關懷生活中的各種關係。張輝誠〈我的心肝阿母〉以直接無修飾的筆調形容他最深愛的母親,文中記敘下他和母親有趣且生動的對話與互動,實提供了青年世代與銀髮世代新的互動模式,亦用此鼓勵學生在認識生命後,更深知愛需及時的意義。
在書寫方面,本單元配合「人生驛站」,撰寫〈情書〉、〈寫給天堂的一封信〉、〈70歲的那一天,我……〉為題,讓學生書寫所見證、親身經歷或聽聞的生死經驗。本單元也可視為前面五個生命旅次的總結,進而讓同學全面體會了生命與文學、與閱讀、與書寫的強烈聯繫。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簡媜〈鎏銀歲月〉、白先勇〈樹猶如此〉、鄭愁予〈清明〉、廖玉蕙〈為什麼你不問我為什麼〉、張輝誠〈我的心肝阿母〉
古典方面:《世說新語》選。

※作文五篇(題目暫定)
1.〈壯遊者計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人要有所成就,就應該先立定志向。這個單元主要鼓勵學生走出臺灣,放眼世界,到國外遊歷以開拓自己的視野。
2.〈遷徙的故事〉每一位莘莘學子,都是一隻隻候鳥,而每一個家族,又何嘗沒有自己的遷徙故事?請同學針對自己(以及家族)的遷徙作一個完整的記錄(含繪製遷徙路線圖)。
3.〈國民百工傳〉:學生實際採訪特定職業的人,明白他們工作的特性與環境、處於社會的遭遇及理想,使學生能掌握「百工」所構成的社會圖像,省思由此顯現的社會問題。
4.〈寫給天堂的一封信〉:讓學生以寫信給離開自己的親人為題,藉此書寫所見證、親身經歷或聽聞的生死經驗。
5. 〈70歲的那一天,我……〉:讓同學設身處地,體會年長者的生活,進而能夠體貼、關懷長者真正需求之所在。同時本單元書寫亦也可視為前面五個生命旅次的總結,將之融會並完成生命歷程的演練。
第2週
第3週
第4週
第5週
第6週
第7週
第8週
第9週
第10週
第11週
第12週
第13週
第14週
第15週
第16週
第17週
第18週
學習評量方式
一、平常討論及表現(含出席率)40%
二、作業(含作文、閱讀報告及其他)20%
三、期中主題閱讀書寫測驗20%
四、期末主題閱讀書寫測驗2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參考書籍
[我的辯證]
1. 臺靜農《龍坡雜文》、《地之子》、《建塔者》、《臺靜農短篇小說集》、《我與老舍與酒》、《臺靜農詩集》
2. 龍應台、朱維錚編注:《未完成的革命—戊戌百年記》、《野火集》、《百年思索》、《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3. 齊邦媛《巨流河》
4. 席慕蓉〈蒙文課〉
5. 莫那能〈恢復我們的姓名〉
6. 拓拔斯‧塔瑪匹瑪〈最後的獵人〉
7. 夏曼‧藍波安〈冷海情深〉
8. 佚名〈印地安酋長致美國總統的一封信〉
9. 邱妙津《鱷魚手記》
10. 司馬談〈論六家要指〉、〈報任少卿書〉、王充〈命義〉
11. 張載〈西銘〉、正蒙
12. 王鼎鈞《人生試金石》
13. 孟瑤《浮雲白日》

[生命空間]
1. 吳晟:《店仔頭》、《無悔》、《筆記濁水溪》、《一首詩一個故事》
2. 蘇軾〈食荔枝〉
3. 陳維糧〈一叢花‧楊梅〉
4. 郭沫若〈石榴〉
5. 王潤華〈熱帶水果皇族的家譜〉
6. 余光中〈白玉苦瓜〉
7. 劉克襄〈天下第一驛〉
8. 陳列〈地上歲月〉
9. 廖鴻基《討海人》、《鯨生鯨世》、〈鐵魚〉、〈飛魚〉
10. 徐仁修《福爾摩沙‧野之頌》
11. 吳明益《迷蝶誌》
12. 《詩經‧衛風‧氓》
13. 《詩經‧邶風‧谷風》
14. 《詩經‧豳風‧東山》
15. 《詩經‧小雅‧采薇》
16. 《莊子》

[人間情緣]
1. 鄭清文〈偶然與必然——鄭清文短篇小說全集序〉
2. 邱坤良《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
3. 龍應台《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4. 周志文《家族合照》
5. 琦君《青燈有味似兒時》
6. 簡媜《月娘照眠床》
7. 詹宏志《綠光往事》
8. 周姚萍《臺灣小兵造飛機》
9. 馬景賢《小英雄當小兵》
10. 李潼《我們的祕魔岩》
11. 鄒欣寧〈齊邦媛:痛苦是不能「經驗」的〉
12. 張殿文〈巨流河滾滾沖刷家國悲情〉
13. 簡媜〈書房裡的星空〉
14. 林文月《飲膳札記》
15. 祁立峰〈飲食南北〉
16. 徐國能《第九味》
17. 逯耀東《已非舊時味》
18. 焦桐《臺灣飲食文選》
19. 唐人袁郊《甘澤謠‧圓觀》
20. 張岱《西湖夢尋‧三生石》
21. 林清玄《三生石上舊精魂》、《紫色菩提》
22. 牛僧孺《玄怪錄‧杜子春》
23. 《醒世恆言‧杜子春三入長安》
24. 《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25. 趙山林《牡丹亭選評》
26. 白先勇編著《牡丹還魂》
27. 張家禎《驚夢、尋夢、圓夢:圖說青春版牡丹亭》
28. 湯顯祖原著,白先勇、樊曼儂等製作《牡丹亭 4 張數位影音光碟》
29. 洪惟助主編《名家論崑曲》
30. 白成枝、蔣先烈遺集刊行委員會編《蔣渭水遺集》
31. 王曉波編《蔣渭水全集》(上/下)
32. 黃煌雄《蔣渭水傳——臺灣的孫中山》
33. 邱秀芷《臺灣民族運動的火車頭:蔣渭水傳》
34. 黃煌雄《蔣渭水傳——台灣的先知先覺者》
35. 國父紀念館《臺灣先賢系列:涇渭分明水長流——蔣渭水小傳》
36. 賴佳慧〈蔣渭水〉,莊永明總策畫《台灣放輕鬆 3——在野台灣人》

[壯志飛颺]
1. 漢.司馬遷〈項羽本紀〉,選自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
2. 漢.劉向〈鄒孟軻母〉,選自清.梁端《列女傳校注》
3. 沈從文《沈從文自傳》
4. 李明儀《名人成長勵志故事》
5. 童格拉.奈娜《你的人生沒有不可能!勇敢改變,不要被自己打敗:12個積極思考、實現夢想的勵志小語,你一定可以飛得更高更遠》
6. 王維〈少年行〉四首
7. 王昌齡〈少年行〉二首
8. 杜甫〈少年行〉三首
9. 孫蔚枝〈少年行〉
10. 梁啟超〈志未酬〉
11. 賴瑞和《杜甫的五城:一個火車迷的中國壯遊》
12. 胡錦媛《臺灣當代旅行文選》
13. 三毛《萬水千山走遍》
14. 三毛《撒哈拉歲月》
15. 陳綺貞〈旅行的意義〉歌詞
16. 溫知儀《他們在島嶼寫作-朝向一首詩的完成(楊牧)》
17. 郝譽翔《一瞬之夢》
18. 三毛《哭泣的駱駝》
19. 陳玉慧《海神家族》
20. 王永慶等《叫太陽起床的人》
21. 傅孟麗《茱萸的孩子-余光中傳》
22. 江才健《規範與對稱之美—楊振寧傳》
23. 楊玉齡《一代醫人:杜聰明》
24. 王樵一《施振榮:逆境再起》
25. 楊孟瑜《飆舞 林懷民與雲門傳奇》
26. 許芳宜、林蔭庭《不怕我和世界不一樣》
27. 張忠謀《張忠謀自傳》
28. 吳寶春、劉永毅《柔軟成就不凡:奧林匹克麵包師吳寶春》
29. 蕭錦綿《勇敢,走自己的路-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社會關懷]
1. 劉克襄《虎地貓》、《野狗之丘》
2. 陳幸蕙主編:《我只想回到自己的家:動物保護‧生態關懷文選》
3. 黃宗慧《臺灣動物小說選》
4. 廖嘉展《老鎮新生》
5. 楊蔚齡《邊陲的燈火》
6. 連加恩《愛呆西非連加恩:攝氏 45 度下的小醫生手記》
7. 靜思書齋《勤耕大福田-2010年冬‧ 志工筆記》
8. 鄭豐喜《汪洋中的一條船》
9. 謝坤山《我是謝坤山》
10. 力克‧胡哲(彭蕙仙譯)《人生不設限:我那好得不像話的生命體驗》
11. 楊逵〈鵝媽媽要出嫁〉、〈春光關不住〉、〈壓不扁的玫瑰〉,《楊逵全集》
12. 《詩經‧碩鼠》
13. 胡惠鈞《送報伕手札》
14. 邁可‧桑德爾《正義‧一場思辯之旅》
15. 地方文化館:楊逵文學紀念館
16. 網路資料: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庫
17.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花憶前身》
18. 侯文詠《白色巨塔》
19. 鯨向海《精神病院》
20. 杜甫〈三吏〉、〈三別〉:〈新安吏〉、〈潼關吏〉、〈石壕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秋興八首〉
21. 白居易〈新製布裘〉
22. 郭茂倩《樂府詩集》
[人生驛站]
1. 簡媜《只緣身在此山中》、〈鏡花〉、〈浮塵野馬〉、〈人在行雲裏〉、〈天階月色涼如水〉、〈忘卻所來徑〉
2. 鄭曉江《中國死亡智慧》
3. 余德慧《生死無盡》、《生死智慧》
4. 王邦雄《生死道》
5. 傅偉勳《死亡的尊嚴與生命的尊嚴》
6. 索甲仁波切著,鄭振煌譯《西藏生死書》
7. 維克多‧弗蘭克著,游恆山譯《生存的理由》
8. 曾野綾子著,姚巧梅譯《晚年的美學》
9. 凱思林‧辛著,彭榮邦、廖婉如譯《好走:臨終時刻的心靈轉化》
10. 湯瑪斯‧科爾、瑪麗 ‧ 溫克爾編,梁永安譯《老年之書:思我生命之
11. 旅》
12. 黑澤明電影《夢》之〈水車鄉之夢〉
13. 〈古詩十九首.去者日以疏〉
14. 〈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
15. 《世說新語.傷逝》:第一則、第四則
16. 陶淵明〈形影神.神釋〉、〈挽歌詩.三首之二〉
17. 蘇東坡〈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
18. 《送行者》、《父後七日》(電影)
19. 鄭愁予〈生命〉、〈右邊的人〉
20. 《詩經.小雅.蓼莪》
21. 歸有光〈項脊軒志〉
22. 琦君〈母親〉,《桂花雨》
23. 三毛〈背影〉,《背影》
24. 龍應台〈目送〉,《目送》
25. 《詩經.邶風.擊鼓》
26. 蘇軾〈江城子〉
27. 梁實秋〈哀楓樹〉
28. 白先勇《樹猶如此》
29. 蔣勳〈肉身凋零:關於死亡美學種種〉,《此生:肉身覺醒》
30. 米奇.艾爾邦著,白裕承譯《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http://chinese.nchu.edu.tw/main.php【大學國文教學平臺】
課程輔導時間
請先與老師預約
antinomy11@gmail.com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 / 5 / 03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