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人際關係與溝通(0658)
(E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nd Communication
開課單位 通識中心
課程類別 必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蔡素琴
選課單位 不限系所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22
課程簡述 本課程立基於美國心理學家Harlene Anderson發展的合作取向治療(Collaborative Therapy)之學理精神,將課堂打造成師生共同參與、合作對話的學習團體,藉由多元、趣味、生活化、反思對話、體驗與實作等教學設計,再佐以數位科技教學的運用,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能,拓展對人際議題的學習廣度與深度,並培養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聆聽並尊重多元聲音、跨領域、團隊合作的能力。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Y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引導學生探究人際關係與溝通之相關理論、重要議題及研究發現。
2.提昇學生對人、我、以及關係的自我覺察與省思能力。
3.助學生學習並應用有效的溝通技巧與策略,增進人際互動與溝通能力。
4.營造師生共同參與、合作對話的學習團體,藉由多元、趣味、生活化、互動、體驗式的教學設計,再佐以數位科技教學的運用,以拓展學生對課程目標1-3的學習廣度與深度,並培育學生具備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聆聽及尊重多元聲音、跨領域、團隊合作的能力。
3.溝通能力
4.創新能力
90
10
其他
習作
討論
講授
出席狀況
作業
實作
口頭報告
書面報告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課程簡介
第2週 人際關係與溝通理論
第3週 自我概念(一)
第4週 自我概念(二)
第5週 人際知覺
第6週 講座:談關係,談情緒-談談藏在內心難以言喻的滋味 (校外講者:陳怡靜諮商心理師)
第7週 校慶及運動會補假
第8週 性別、文化與人際關係(一)
第9週 性別、文化與人際關係(二)
第10週 友誼與愛情(一)
第11週 友誼與愛情(二)
第12週 人際溝通技巧與實作練習(一)
第13週 人際溝通技巧與實作練習(二)
第14週 人際衝突
第15週 講座:在關係中看見自己~家庭中的人際關係 (校外講者:林盈君諮商心理師)
第16週 「改變週誌」成果分享
第17週 端午節放假/自主學習
第18週 自主學習
學習評量方式
多元形成性評量 (總分105分)
(一)出席狀況:(1)請假請於課前以mail同步聯繫老師和TA,課後需於一週內(隔週上課前一日)補假單或相關請假證明以銷曠課記錄。(2)遲到超過15分鐘,該節以曠課論。(3)曠課者,每節扣總成績1分。(4)上課時手機請設靜音並收好(課程進行互動討論開放手機時方可使用),勿出現與課程無關之讀物,以上違者每次扣總成績2分。

(二)課前預習提問 & 課後學習心得與反思(48%):從第3週開始,共計8個單元。
1.課前預習提問(24%):每週上課前(週五23:59前)在Zuvio完成,逾期不受理。
2.課後學習心得與反思(24%):每週上課後(週五23:59前)在Zuvio完成,逾期不受理。

(三)自主學習心得(10%):
1.自行參加與課程主題相關且為學術單位所辦理之工作坊、講座、成長團體等學習活動至少四小時,並於時限內上傳學習心得至iLearning指定作業區,逾期成績以8折計算。
2.相關活動訊息,以下網站提供參考:
健諮中心網頁「活動訊息」https://www.osa.nchu.edu.tw/osa/hac/
自主學習網站,https://portal.nchu.edu.tw/portal/

(四)互動參與(15%):
1.上課積極參與討論,能主動表達個人論述者,每次發言得1分。
2.表達態度:無論是上課或課後的討論,同學皆需抱持不批評、不指責、不給建議的態度分享自己的問題、觀點、想法、感受、生活經驗等。討論的目的不是爭對錯或形成標準答案,而是培養獨立思考、聆聽且尊重多元聲音的能力。

(五)小組議題討論(10%):課堂中的小組議題討論與技巧演練,採小組互評方式評分。

(六)改變週誌(22%):9-15週,在TA的協助下,學生嘗試統整課程學習與個人經驗,實際在自我與人際關係中尋求改變,並將此過程以每週記錄一次實踐歷程與反思心得的方式,撰寫成「改變週誌」,每週將當週完成的改變週誌,於指定繳交期限內上傳至iLearning作業區,逾期不受理。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一)指定教科書:
1. 王以仁(2007)。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心理。
2. 陳皎眉(2023/2013)。人際關係與人際溝通(第二版)。台北:雙葉。
3. 游梓翔、溫偉群、劉文英譯(2019)。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台北:雙葉。
4. 張珍瑋、鄭英傑譯(2016)。新時代的人際溝通。台北:學富。

(二)參考書目:
林裕欽譯(2015)。人際溝通與技巧。台北:雙葉。
王淑俐(2019)。人際關係與溝通。台北:三民。
鄭佩芬(2014)。人際關係與溝通技巧(第二版)。台北:揚智。
成令芳等譯(2008)。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台北:群學。
黃淑玲、游美惠主編(2018)。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第三版)。台北:巨流。
黃光國等(2010)。人情與面子︰中國人的權力遊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
楊國樞主編(2000)。人際關係與人際互動。台北:桂冠。
黃惠真等譯 ( 2005 );G. Corey & M. S. Corey(著):生命抉擇與個人成長。台北:雙葉。(原著出版於2002年)。
Anderson, H.(1997). Conversation, Language, and Possibilities. (周和君譯,合作取向治療。2013,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Anderson, H., & Gehart, D. (1997). Collaborative Therapy : Relationships and Conversations That Make a Difference. (周和君、董小玲譯,合作取向實務。2010,台北市:張老師文化)
McNamee, S., & Gergen, K. J. (1998). Relational Responsibility : Resources for Sustainable Dialogue. (吳菲菲譯,關係的責任:永續對話的資源,2019,台北市:心靈工坊)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Zuvio、iLearning 教學系統
課程輔導時間
週一 12:00-13:00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03.健康與福祉   04.教育品質   05.性別平等提供體驗課程:Y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02/16 10:08:28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 / 5 / 08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