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中國環境史(3053)
(Eng.)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侯嘉星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N 開課學期 1092
課程簡述 近年來環境議題廣泛受到社會關注,這些環境問題實有其歷史因素,因此從長時間觀點來考察環境變遷十分重要。本課程希望以環境變遷為主軸,概括地介紹環境與政策、經濟及社會的關聯,並希望回到事件當下時空背景的歷史脈絡下,思考造成環境變遷的種種因素,培養批判性與多元思考的能力。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介紹環境史研究的概念與相關成果。
2.培養同學從歷史思考分析與關懷當代社會問題。
3.理解環境變遷內涵,及其與東亞諸國社會、政治等各領域之互動。
1.史學研究能力
4.社會關懷
5.國際視野
40
30
30
專題探討/製作
習作
講授
作業
測驗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本課程為選修課,每週2小時。課程安排係以近代中國環境變遷為主,也論及當代臺灣環境運動史,由教師講授相關研究文獻,並輔以影像、紀錄片等資料。選課同學需於課前預習相關資料,並於課堂中參與討論。除期末考之外,學期末另需繳交閱讀心得1篇、環境觀察報告1份。

進度安排如下:
 2/24 導論:甚麼是環境史?
 3/3 全球視野下的環境史(一)
    麥克尼爾,《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的世界環境史》,一至三章。
 3/10 全球視野下的環境史(二)
    麥克尼爾,《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的世界環境史》,四至六章。
 3/17 全球視野下的環境史(三)
    麥克尼爾,《太陽底下的新鮮事:20世紀的世界環境史》,七至十章。
 3/24 人類活動的環境改造(一)
    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一至三章。
 3/31 人類活動的環境改造(二)
    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四至六章。
 4/7 早期中國環境特徵(一)
    伊懋可,《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一至四章。
 4/14 早期中國環境特徵(二)
    伊懋可,《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五至八章。
 4/21 早期中國環境特徵(三)
    伊懋可,《大象的退卻:一部中國環境史》,九至十二章。
 4/28 環境政策的犧牲與成全(一)
    馬俊亞,《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緒論及第一章。
 5/5 環境政策的犧牲與成全(二)
    馬俊亞,《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二至三章。    
 5/12 環境政策的犧牲與成全(三)
    馬俊亞,《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第四章與結論。
 5/19 環境治理的挑戰(一)
    易明,《一江黑水:中國未來的環境挑戰》,一至四章。
 5/26 環境治理的挑戰(二)
    易明,《一江黑水:中國未來的環境挑戰》,五至八章。
 6/2 環境治理與社會變遷(一)
    劉翠溶,《台灣環境史》,一至三章。
 6/9 環境治理與社會變遷(二)
    劉翠溶,《台灣環境史》,四至五章。
 6/16 環境治理與社會變遷(三)
    劉翠溶,《台灣環境史》,六至八章。
 6/23 期末考
學習評量方式
學期評量方式分為4種形式:
1.學期末就全學期講授內容進行期末考(40%)。
2.環境觀察報告1份(3,000字),可就故鄉、學校或其他地點進行環境變遷及歷史文獻對照的觀察紀錄,並提出思考心得或啟發(30%)。
3.學期中繳交閱讀心得1份,至少1,500字(20%)。
4.課堂參與及發言(1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1.Alfred W. Crosby,《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臺北:貓頭鷹出版社,2008。
2.Elizabeth C.Economy,《一江黑水:中國未來的環境挑戰》,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1。
3.Lillian Li,《華北的饑荒——國家、市場與環境退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4.Micah S. Muscolino,《近代中國的漁業戰爭和環境變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5。
5.王建革,《江南環境史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6.王鴻濬,《1922無盡藏的大發現:哈崙百年林業史》,花蓮: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花蓮林區管理處,2016。
7.侯嘉星,《1930年代國民政府的造林事業:以華北平原為個案硏究》,臺北:國史館,2011。
8.曾華璧,《人與環境——臺灣現代環境史論》,臺北:正中書局,2001。
9.曾華璧,《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臺北:五南,2011。
10.張素玢,《濁水溪三百年:歷史‧社會‧環境 》,新北市:衛城出版,2014。
11.馬俊亞,《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2。
12.梅雪芹,《環境史硏究敘論》,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1。
13.包茂紅,《環境史學的起源和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4.李玉尚,《海有豐歉:黃渤海的魚類與環境變遷1368-1958》,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
15.蕭新煌主編,《台灣地方環境的教訓:五都四縣的大代誌》,高雄:巨流,2015。
16.錢曉鴻,《生態環境與明清社會經濟》,合肥:黃山書社,2004。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教師自編講義。
課程輔導時間
週二12:00-13:00;週三12:00-13:00,請事先來信預約。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 / 4 / 19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