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
課程名稱 | (中) 田野調查理論與實務(3065) | ||||||||
(Eng.) Theory and Practice of Fieldwork | |||||||||
開課單位 | 歷史系 | ||||||||
課程類別 | 選修 | 學分 | 3 | 授課教師 | 陳慧先 等 | ||||
選課單位 | 歷史系 / 學士班 | 授課使用語言 | 中文 | 英文/EMI | N | 開課學期 | 1092 | ||
課程簡述 | 本課程由陳慧先與侯嘉星老師合授,將就學術脈絡講授田野調查的內涵,介紹相關田野案例、研究工具與素材,並配合本校USR計畫等,安排部落田野實察活動與課堂演講,希望有助同學尋獲自己的「田野」。 | ||||||||
先修課程名稱 |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
1.透過田野調查的理論與實作,加強對臺灣歷史文化的認識與理解。 2.培養學生蒐集史料與整合資料等基本能力。 |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 ||||||||||||||||
第1週(2/22)第一講:課程介紹 第2週(3/01)和平紀念日調整放假 第3週(3/08)第二講:「田野調查」是什麼?如何進行? 第4週(3/13)專題演講:廿世紀以來的新宗教組織與地方政治(羅士傑教授主講;與3/15課程調課) 第5週(3/22)第三講:田野與部落兼述霧社事件【清流部落行前準備】 第6週(3/29)第四講:口述歷史理論、實務與反省 第7週(4/05)兒童節、民族掃墓節補假 第8週(4/12)第五講:用小旅行說故事 第9週(4/19)紀錄片賞析:《餘生・賽德克巴萊》與分組討論【清流部落行前準備】 第10週(4/24)專題演講:冷戰與新宗教組織:同善社與軍統關係的討論(羅士傑教授主講;與4/26課程調課) 第11週(5/03)田野實作:清流部落一日行 第12週(5/10)第六講:另一個台灣——金門與華南的田野經驗 第13週(5/17)第七講:華語文優勢——中國大陸與東南亞的田野現場 第14週(5/24)第八講:工欲善其事——數位人文方法輔助田野 第15週(5/31)第九講:人的田野——口述訪談與田野實務 第16週(6/07)端午節(放假) 第17週(6/14)口頭報告 第18週(6/21)期末考週 *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將視實際上課情況略作調整。 |
||||||||||||||||
學習評量方式 | ||||||||||||||||
1.課堂參與(20%) ✽指定教科書(節選)同學可於擇一上臺進行10分鐘的小導讀或分享心得,加學期總成績2分。 ✽點名日缺(曠)課一次學期總成績扣二分;事、病假等請依學校規定,並於事前或該日至學務系統進行線上請假。 2.學習單(兩次專題演講與田野實作;30%) 3.學期作業(50%) 規劃一份中臺灣三天兩夜小旅行的行程,並簡要說明挑選各旅遊景點的原由。能突顯其中歷史深度者尤佳。包括口頭報告與書面報告,於第十七週由每組進行15分鐘左右的口頭報告,並於期末繳交書面報告定稿,至多5000字。 *書面作業上傳期限:6/21(五)23:30,遲交者以0分計;參考他人著作需列出處,嚴禁抄襲。 |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
參考書目: 1.李亦園,《田野圖像:我的人類學生涯》。臺北:立緒,1999。 2.奈吉爾.巴利作,何穎怡譯,《天真的人類學家:小泥屋筆記》。臺北:商周,2001。 3.郭佩宜,王宏仁主編,《田野的技藝:自我、研究與知識建構》。臺北:巨流,2006。 ――莊雅仲,〈政治的人類學・人類學的政治〉(頁155-174) 容邵武,〈危險的人類學家〉(頁175-202) 林秀幸,〈田野意象與祖先的凝視〉(頁281-306) 4.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臺北:果力,2016。 5.郭佩宜,邱韻芳等著,《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臺北:左岸文化,2019。 以上書籍出版時間橫跨20年,或有助於領略戰後不同世代學者的「田野技藝」與親身經歷。 ------------------------------------------------------------------------------------------------------------------------------ 指定教科書(節選): 1. 馬林諾斯基 ( Malinowski ),《南海舡人 :美拉尼西亞新幾內亞土著之事業及冒險活動報告》。 臺北:遠流,2012。 2.伊能嘉矩原著,楊南郡譯註,《臺灣踏查日記》。臺北:遠流,2012。 3.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著;王志明譯,《憂鬱的熱帶》。臺北:聯經,2015。 4.黃應貴,《人類學的視野》。臺北:群學,2006。 5.劉紹華,《我的涼山兄弟:毒品・愛滋與流動青年》。臺北:群學,2012。 |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
視需要使用PPT或隨堂印發講義。 | ||||||||||||||||
課程輔導時間 | ||||||||||||||||
事前預約。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 |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2 / 7 / 07 |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