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中國繪畫史(2070)
(Eng.) Chinese Painting History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劉瑞寬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N 開課學期 1092
課程簡述 本課程擬以中國繪畫史為主題,並旁及其它藝術領域如陶器、岩畫、畫像磚等,除了說明中國繪畫史研究的方法、理論和研究趨勢外,並探究不同時期繪畫作品的內在意蘊及其外延解釋,進而分析其圖像造型的意象與文化的意義。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 以藝術作品為解讀的材料,說明藝術創作的時代背景及圖像的分析方法外,同時增進學生的美感經驗。

1.史學研究能力
2.科技資源應用
60
40
講授
測驗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第一講 趙孟頫與元初的繪畫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題曰:
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于《左傳》,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圖】。
元貞元年十有二月 吳興趙孟頫制

參考資料:
1. 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繪畫》(台北:石頭出版社,1994)
2. 李鑄晉著,曾嘉寶譯,<趙孟頫「鵲華秋色圖」考>,《故宮季刊》,3:4 ; 4:1。
( Chu-tsing Li : Chao Meng-fus “Autumn Colors on the Chiao and Hua Mountains” 1965 “Ascona Smitzerland” )
3. 上海書畫出版社主編,《趙孟頫研究論文集》(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
3. 丁羲元,<「鵲華秋色圖」卷再再考>,《文物》,1998年第6期。
4. 余輝,〈趙孟頫的仕元心態和個性心理〉,《畫史解疑》(台北:東大,2000)
5. 莊申,<元代外籍畫家的研究>,《中國畫史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69)
6. 吳保合,《高克恭研究》(台北:故宮,1987)

第二講 元季四大家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題款:
至正七年(1347),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布置如許,逐漸填搭,閱之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游在外故爾。今特取還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痴學人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

吳鎮 【漁公圖】題:
  洞庭湖上晚風生,風觸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衣輕,只釣鱸魚不釣名。

王蒙 【青卞隱居圖】 錢惟善曾題詩云:
苕花如雪晚如腥 見說鷗波尚有亭 公子不歸溪上去 弁山雖好為誰青
 
參考資料:
1. 張光賓,《元四大家》(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1975)
2. 何惠鑒,〈元代文人畫序說〉,《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1992)
3. 徐邦達,〈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真偽本考辯〉,《黃公望研究文集》(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
4. 張遷,〈中國山水畫與寫實主義──兼評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研究文集》(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
5. 李霖燦,〈中國墨竹畫法的斷代研究〉,《中國畫史研究論集》(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
6. 陳擎光,《元代畫家吳鎮》(台北:故宮博物院出版,1983)
7. 高木森,〈試從『雨後空林』管窺倪瓚中年畫風〉,《故宮季刊》,13:1(1978)
8. 王季遷、李霖燦,〈王蒙的花溪漁隱圖〉,《故宮季刊》,1:1(1966)
9. 文以誠(美),〈家庭財富:王蒙1366年『青卞隱居圖』中的個人家境與文化類型〉,《新美術》,1990年第4期。
10. 余輝,〈吳鎮家世及其思想形成和藝術特色〉,《畫史解疑》(台北:東大,2000)

第三講 明代前期繪畫:浙派的發展

戴進(1388-1462)平生事:
宣廟喜繪事,一時待詔有謝廷循(謝環)、倪端、石銳、李在,皆有名。戴進入京,眾工忌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畫,文進以得意之筆上,進第一幅是《秋江獨釣圖》,畫一紅袍人垂釣水次。畫家惟紅色取難著,文進獨得古法入妙,宣廟閱之,廷循從旁奏曰:「此畫甚好,但是大紅是朝廷品官服色,卻穿此去釣魚,甚失大體。」宣廟頷之,遂揮去,其餘幅不復觀。
引自《兩浙名賢錄》,卷49。
參考資料:
1. 高居翰,《江岸送別》(台北:石頭,1997)
2. 鈴木敬,《明代繪畫史研究:浙派》(東京:木耳社,1968)
3. 石守謙,〈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1996)
4. 宋后楣,〈元末閩浙畫風與明初浙派之形成〉,《故宮學術季刊》,6:4(1989)
5. 鈴木敬,〈戴進的繪畫風格〉,《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1992)
6. 陳芳妺,《戴進研究》(台北:故宮,1981)
7. 顏娟英,《藍瑛與仿古繪畫》(台北:故宮,1980)
8. 楊仁愷,〈明代繪畫藝術初探〉,《中國美術五千年》,第一卷(北京:人民美術,1991)
9. 穆益勤,〈明代繪畫與「院體」、「浙派」〉,《中國美術五千年》,第一卷(北京:人民美術,1991)
10. 單國強,〈明代的宮廷繪畫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4。
11. 穆益勤編,《明代院體浙派史料》(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12. 上海書畫出版編,《戴進與浙派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2004)


第四講 明代之吳門畫派

沈周〈夜坐圖軸〉(1492年的作品,時年66歲),自題:
寒夜寢甚甘,夜分而寤,神度爽然,弗能復寐,乃披衣起坐。一燈熒然相對,案上書數帙,漫取一編讀之。稍倦,置書束手危坐。久雨新霽,月色淡淡映窗戶,四聽闐然。蓋覺清耿之久,漸有所聞。聞風聲撼竹木,號號鳴。使人起特立不回之志。聞犬聲狺狺而苦,使人起閑邪禦寇之志。聞小大鼓聲,小者薄而遠者淵淵不絕,起幽憂不平之思。官鼓甚近,由三撾以至四至五,漸急以趨曉。俄東北聲鐘,鐘得雨霽,音極清越。聞之又有待旦興作之思。不能已焉。
余性喜作夜坐,每攤書燈下,反覆之,迨二更方以為當。然人喧未息,而又心在文字間,未常得外靜而內定。於今夕者,凡諸聲色,蓋以定靜得之。故足以澄人心神情而發其志意如此。且他時非無是聲色也,非不接於人耳目中也。然形為物役而心趣隨之。聰隱於鏗訇。明隱於文華。是故,物之益於人者寡,而損人者多。有若今之聲色不異於彼,而一觸耳目,犁然與我妙合。則其為鏗訇文華者,未始不為吾進脩之資。而物足以役人也已。
聲絕色泯,而吾之志沖然特存。則所謂志者果內乎外乎?其有於物乎?得因物以發乎?是必有以辨矣!
於乎!吾於是而辨焉。夜坐之力宏矣哉。嗣當齋心孤坐,於更長明燭之下,因以求事物之理。心體之妙,以為脩己應物之地。將必有所得也。作夜坐記。弘治壬子(1492)秋七月既望。長洲沈周。

參考資料:
1. 北京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2. 周積寅,《吳派繪畫研究》(江蘇美術出版社,1991)
3. 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台北:石頭,1997)
4. 劉九庵,〈吳門畫家之別號及鑑別舉例〉,《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3期。
5. 江兆申,《文徵明與蘇州畫壇》(台北:故宮,1977)
6. 石守謙,〈嘉靖新政與文徵明畫風的轉變〉,《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1996)
7. 石守謙,〈失意文士的避居山水:論十六世紀山水畫中的文派風格〉,《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1996)
8. 列文森,〈從繪畫所見明代與清初社會中的業餘愛好理想〉,《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1992)


第五講 明代山水的特殊畫題:從文化史角度的觀察

明宋克草書〈唐宋人詩〉卷: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扣門驚周公,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羡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施封裏,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迆門反關無俗客,紗冒籠頭自煎吃,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腕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飛去。范希文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云: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裁,新雷昨發夜何處家家嘻笑穿雲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製,方中圭兮圓中蟾。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山銅,瓶攜江上中濾水,黃金碾畔綠雲塵飛,碧玉鷗中翠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 前蓂,眾人之渴我可請,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廷,盧 不敢歌,陸羽須作輕,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精星,高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千萬,城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羡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滿斗歸。(頁12~17) 
轉引自《三希堂茶話》(台北:故宮博物院,1991)

參考資料:
1. 石守謙,〈『雨餘春樹』與明代中期蘇州之送別圖〉,《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1996)


第六講 晚明的山水畫
參考資料:
1. 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
2. 方聞,〈董其昌與正宗畫派理論〉,《故宮季刊》,2:3(1968)
3. 盧輔聖,〈中國繪畫史上的「後現代」:論董其昌的文化學意義〉,《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4. 阮璞,〈對董其昌在中國繪畫史上的意義之再認識〉,《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5. 古原宏伸,〈有關董其昌『小中現大卌』兩三個問題〉,《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6. 班宗華,〈董其昌對宋畫的鑒賞及其歷史妥適性之初步研究〉,《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7. 李慧聞,〈董其昌政治交游與藝術活動的關係〉,《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8. 張連、古原宏伸編,《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匯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
9. 高居翰,《氣勢撼人:十七世紀中國繪畫中自然與風格》(台北:石頭,1994)
10. 故宮博物院編,《晚明變形主義畫家作品展》(台北:故宮,1977)
11. 《悅目:中國晚期書畫》(解說篇)(台北:石頭,2001)
12. 陳保真,《陳淳研究》(台北:故宮,1978)]
13. 李維琨,〈「青藤白陽」與明代寫意花鳥寫畫〉,《朵雲》,39期。
14. 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刊》,15:4(1998)


第七講 金陵八家
1. 樊圻(1616-?),江寧人。
2. 龔賢(1599-1689),崑山人。
3. 鄒吉 (約在1647-1679),吳縣人。
4. 吳宏(生卒年不詳),江西金谿人。
5. 葉欣(生卒年不詳),華亭人。
6. 謝蓀(生卒年不詳),江蘇溧水人。
7. 胡慥(生卒年不詳),金陵人。
8. 高岑(生卒年不詳),杭州人。
9. 高遇(生卒年不詳),杭州人。
 
參考資料:
1.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刊》,15:4(1998)


第八講 清初四王繪畫
參考資料:
1. 《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2. 郭繼生,《王原祁的山水畫藝術》(台北:故宮,1981)
3. 方聞,〈清初山水畫的正統觀念與變化〉,《美術史論》,1990年第2期。
4. 嚴守智,〈王時敏的仿古畫學與筆墨之法〉,《藝術學》,10期(1993)
5. 方聞,〈王翬之集大成〉,《故宮季刊》,3:2(1968)


第九講 清代四僧繪畫
參考資料:
1. 方聞,〈八大山人生平與藝術之分期研究〉,《故宮學術季刊》,4:4(1987)
2. 張子寧,〈石濤的白描十六尊者卷與黃山圖卌〉,《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3:1(1993)


第十講 揚州八怪

李鱓  (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高鳳翰(1683-1748),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老人,右臂病發後,更號尚左生,山東膠州人。
汪士慎(1686-約1762),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左盲生、天都寄客,安徽歙縣人 。
金農(1686-1762),字壽門、金吉、司農,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心書家盦、粥飯僧,浙江仁和(杭州)人。
黃慎 (1687-約1770),字恭壽,又字恭懋,號東海布衣,福建寧化人。
鄭燮 (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
李方膺(1695-1755),號晴江、秋池,自號借園老人,江蘇南通人。
高翔 (1688-1753),字鳳岡,號西唐,江蘇甘泉(揚州)人。

參考資料:
1. 薛永年編,《揚州八怪考辨集》(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
2. 莊申,〈羅聘與其鬼趣圖:兼論中國鬼畫之源流〉,《中研院歷史所集刊》,44:3(1972)
3. 莊素娥,〈李 的生平與畫風〉,《藝術學》,第3期(1989)
4. 徐澄琪,〈鄭板橋的潤格:書畫與文人生計〉,《藝術學》,第2期(1988)
5. 莊素娥,〈李方膺與李 的關係〉,《故宮學術季刊》,8卷2期(1991)
6. 單國霖等編,《揚州畫派研究文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第十一講  結語

杜瓊(明)詩云:
 山水金碧到二李(李思訓、李昭道) 
      水墨高古歸王維(王維)
      ………
      後苑副使說董子(董源)
      用墨濃古皴麻皮
      巨然秀闊得正傳(巨然)
      ………
      乃至李唐尤拔萃(李唐)
      ………
      父子臻妙名同垂(指米芾、米友仁)
馬夏鐵硬自成體(馬遠、夏圭)
不與此派相合比
水昌宮中趙承旨(趙孟頫 )
有元獨步由天姿
霅川錢翁貴纖悉(錢選)
任意得趣黃大癡(黃公望)
雲林迂叟過清簡(倪瓚)
梅花道人殊不羈(吳鎮)
大梁陳琳得書法(高克恭、陳琳)
黃鶴丹林兩不下(王蒙、趙原)
家家屏障光陸離
諸公盡衍網川派(指王維一派)
餘子紛紛不足推
予生最晚最嗜畫
不得指授如調飢
友石 樵真仙骨(指明初王紱、沈遇)
落筆自然超等夷
……
我師眾長復師古
揮灑未散相馳驅。
轉引自:《中國繪畫史》上,頁102。




學習評量方式
1.期中報告.
2.期末考試.
3,平時成績.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1. 鈴木敬,《中國繪畫史》(上卌&圖版索引),魏美月譯(台北:故宮博物院,1987)
2. ※高居翰(James Cahill),《中國繪畫史》,李渝譯(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0)
3. 楊仁愷主編,《中國書畫》(台北:南天出版社,1992)
4.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五千年》(一~八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等,1991)
5. ※石守謙等,《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6)
6. 郭繼生編,《美感與造型》(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2)
7. 郭繼生,《藝術史與藝術批評的探索》(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
8.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
9. ※ 黃貞燕、林銘勇、許景麗編,《中國美術備忘錄》(修訂版)(台北:石頭出版社,2007)
10. Heinrich Wolfflin,《藝術史的原則》,曾雅雲譯(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7)
11. 洪再辛編,《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12. 詹姆斯.埃爾金斯( James Elkins ),《西方美術史學中的中國山水畫》(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9)
13. Giulio Carlo Argan & Maurizio Fagiolo 著,曾堉、葉劉天增譯,《藝術史學的基礎》(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92)
14. 范景中主編,《美術史的形狀──從瓦薩里到20世紀20年代》(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
15. 上海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編,《藝術史與藝術理論》(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
社,2004)
16. 于蓮,《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卓立譯(台北:桂冠,2006)
17. 陳抱一,《中國詩畫語言研究》(南京:江蘇人民,2006)
18. 詹姆斯‧艾爾金斯(James Elkins),《繪畫與眼淚》(台北:左岸文化公司,2004)
19. 巫鴻,《儀禮中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店,2005)
20. 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
21. 雷德侯(德),《萬物──中國藝術中的模件化及規模化生產》(北京:三聯書店,2005)
22. 顏娟英主編,《美術與考古》(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23. 亞瑟‧丹托 (Arthur C. Danto),《在藝術終結之後──當代藝術與歷史藩籬》(台北:麥田出版社,2004)
24. ※ 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卌》(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新書)
25. ※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台北:石頭出版社,2010)(新書)
26. ※ 巫鴻,《時空中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店,2010第二次印刷)(新書)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課程輔導時間
星期四下午二時到三時。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 / 4 / 19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