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臺灣原住民史(2013)
(Eng.) The History of Taiwan Natives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陳慧先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N 開課學期 1082
課程簡述 本課程講授近代國家力量進入臺灣山地後之高山原住民族歷史,範圍由牡丹社事件爆發的1870年代開展,至臺灣原住民族運動萌發的1980年代為止。

由於自然地形等環境因素阻隔,在近代國家力量進入臺灣山地前,臺灣的高山原住民與平地人群之間往來不多。1874年牡丹社事件爆發,促使清廷使將過去視為化外的「番地」納入版圖,爾後高山原住民族歷經日治時期與戰後國民黨政府統治,國家對山地的掌控更為嚴密,原住民傳統文化受到強烈衝擊。本課程每週將安排特定主題,講述此一歷程,期待能有助於對當代原住民社會的形成有較深入的了解。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本課程講授近代國家力量進入臺灣山地後之原住民歷史,期待能使同學們對當代原住民社會的形成有較深入的同情與理解
1.史學研究能力
4.社會關懷
60
40
講授
討論
測驗
出席狀況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第1週(3/05)第一講:課程介紹
第2週(3/12)第二講:牡丹社事件與近代國家的入侵:事件起因及其影響
第3週(3/19)第三講:清領末期與臺灣總督府的原住民政策I(1874-1903年)
第4週(3/26)第四講:臺灣總督府的原住民政策II(1904-1914年)
第5週(4/02)補假
第6週(4/09)第五講:日治時期原住民之法律地位
第7週(4/16)第六講:近代臺灣原住民教育的開展
第8週(4/23)第七講:霧社事件與臺灣總督府的原住民政策III(1915-1936年)
第9週(4/30)期中考試

第10週(5/07)影片賞析:《太陽的孩子》
第11週(5/14)專題演講:霧社事件後──川中島清流部落的人事物(Dakis Pawan老師)
第12週(5/21)第八講:「莎勇之鐘」的故事與高砂義勇隊
第13週(5/28)第九講:二二八事件中原住民族的動態及其餘緒
第14週(6/04)第十講:白色恐怖與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參與
第15週(6/11)第十一講:戰後山地社會的變遷與都市原住民(1945-1980)
第16週(6/18)期末考試

*課程內容與評量方式將視實際上課情況略作調整。
學習評量方式
期中考試(40%)
期末考試(40%)
✽期中、期末考試開書考,但禁止使用電子產品。

課堂討論與參與(20%)
✽專題演講該日點名,點名日缺(曠)課一次學期總成績扣5分;事、病假等請依學校規定,並於事前或該日至學務系統進行線上請假。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主要參考書目:

黃應貴,《「文明」之路第一卷:「文明化」下布農文化傳統之形塑(1895-1945)》,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2。
詹素娟,《典藏臺灣史2:臺灣原住民史》。臺北:玉山社,2019。
松田京子,《帝國的思考:日本帝國對台灣原住民的知識支配》。臺北:衛城,2019。


延伸閱讀:

第二講:牡丹社事件與近代國家的入侵 :事件起因及其影響
戴寶村,《帝國的入侵 : 牡丹社事件》。臺北:自立晚報,1993。
周婉窈,〈從琉球人船難受害到牡丹社事件:「新」材料與多元詮釋的可能〉,《臺灣風物》65:2(2015年6月),頁23-89。

第三講:臺灣總督府的原住民政策I(1895-1903年)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蕃族調查與近代人類學的知識
陳偉智,《伊能嘉矩:臺灣歷史民族誌的展開》。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第四講::臺灣總督府的原住民政策II(1904-1914年)
藤井志津枝,《臺灣原住民史•政策篇》(三)。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第五講:日治時期原住民之法律地位
王泰升,〈日治時期高山族原住民族的現代法治初體驗――以關於惡行的制裁為中心〉,《臺大法學論叢》40:1(2011年3月),頁1-98。
黃唯玲,〈日治時期「平地蕃人」的出現及其法律上待遇(1895-1937)〉,《臺灣史研究》19:2(2012年6月),頁99-150。
詹素娟,〈「族系未詳」再思考:從「國勢調查」到「戶口普查」的人群分類變遷〉,《臺灣風物》60:4(2010年12月),頁77-100。

第六講:近代臺灣原住民教育的開展
北村嘉恵,《日本植民地下の台湾先住民教育史》。東京:北海道大学,2008。
松田吉郎,《台灣原住民と日本語教育――日本統治時代台湾原住民教育史研究》。東京:晃洋,2004。

第七講:臺灣總督府的原住民政策III與霧社事件(1915-1936年)
周婉窈,〈試論戰後臺灣關於霧社事件的詮釋〉,《臺灣風物》60:3(2010年9月),頁11-57。
郭明正,《又見真相:賽德克族與霧社事件-66個問與答,面對面訪問霧社事件餘生遺族》。臺北:遠流,2012。
姑目•荅芭絲(Kumu Tapas)著,《部落記憶:霧社事件的口述歷史》。臺北:翰蘆圖書,2004。

第八講 :原住民觀光與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博覽會中的原住民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
鄭政誠,《認識他者的天空: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的觀光行旅》。臺北:博揚,2005。

第九講:「莎勇之鐘」的故事與高砂義勇隊
周婉窈,〈「莎勇之鐘」的故事及其周邊波瀾〉,《海行兮的年代──日本殖民統治末期臺灣史論集》(臺北:允晨,2003),頁13-31。
蔡金鼎主編,《征憶:高砂義勇隊與國共戰爭時期原住民軍人口述歷史》。新北:原住民族委員會,2015。
薛宏甫,希巨・蘇飛,若琳採訪撰文;杜正宇主編,《臺籍老兵血淚故事2原民篇》。高雄: 春暉,2015。

第十講:二二八事件中臺灣原住民的動態
范燕秋,〈樂信・瓦旦與二二八事件中泰雅族的動態――探尋戰後初期臺灣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實踐〉,收於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編,《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文化局,2008),頁365-391。
張炎憲等採訪記錄,《諸羅山城二二八》。臺北:吳三連基金會,1995。
范燕秋,〈森丑之助與醫師樂信・瓦旦〉
https://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ivkab1bRk3AJ:https://mocfile.moc.gov.tw/ntmhistory/e6809976-5bec-46cb-b429-82c7d13c0605.pdf+&cd=13&hl=zh-TW&ct=clnk&gl=tw


第十一講:白色恐怖與臺灣原住民菁英的政治參與
吳叡人,〈「臺灣高山族殺人事件」――高一生、湯守仁、林瑞昌事件之政治史的初步重建〉,收於《二二八事件60週年紀念論文集》(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臺北二二八紀念館,2008),頁325-363。
范燕秋,〈原住民菁英的整肅:「湯守仁等叛亂案」〉,收錄於張炎憲,陳美蓉主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正義論文集》(臺北:臺灣歷史學會,2009),頁222-257。
百子・雅細優古(樂野教會牧師),〈思念她──這位堅強的鄒族女性.她一生守護她的家園〉,《嘉中公報》642期,2008年4月:http://www.laijohn.com/archives/pg/Tsou/Ang,Cki/brief/1.htm

第十二講:戰後山地社會的變遷與都市原住民(1945-1980)
黃貴潮,《遲我十年:LIFOK生活日記》。臺北:山海文化雜誌,2000。
黃應貴,《「文明」之路第一卷:「文明化」下布農文化傳統之形塑(1895-1945)》,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2012。
詹素娟〈從「山胞」到「民族」――臺灣原住民的身分認定與族群意識變遷(1945-2000)〉,收錄於余敏玲主編,《兩岸分治 : 學術建制、圖像宣傳與族群政治(1945-2000)》(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2),頁253-280。


✽1980年代的臺灣原住民族運動
瓦歷斯•諾幹,《番刀出鞘》。臺北:稻鄉,1992。
孫大川著,《夾縫中的族群建構:臺灣原住民的語言、文化與政治》。臺北:聯合文學,2000。
謝世忠,《認同的污名:臺灣原住民的族群變遷》。臺北:自立晚報社,1987。

影片或紀錄片賞析
湯湘竹,《餘生――賽德克•巴萊》(2012)(節選)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隨堂印發。
課程輔導時間
事前預約。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 / 4 / 18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