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考古文化遺產與運用(4532)
(Eng.) Prehisotric Cultural Heritage
開課單位 文創學程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吳政憲 等
選課單位 文創學程 / 進修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N 開課學期 1061
課程簡述 本課程主要目的是就考古學之理論與實務作一深入淺出探討,引導學生使之瞭解考古學領域的理論基礎、內容與範圍。使學生瞭解臺灣史前史、考古學、文化資產保存、生態環境及南島語族文化之間的相互關係,繼而增進對臺灣人文環境的瞭解。
主要內容:
1.包括臺灣考古學發展源流,及遺址管理維護。
2.除授課外,將結合理論閱讀及實物講解或遺址現地參觀,使學生能運用課程所學之概念,印證於考古學田野與文化資產保存實務。
3.使學生對臺灣考古學發展脈絡、現況與保存維護的實務操作,並具備基本的考古出土遺物的辨識和田野觀察記錄能力。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能夠定義臺灣史前史所指涉的範圍。
2.能瞭解臺灣歷史發展過程中,人與環境、土地之間互動與依存關係,從而進一步培養文化自信心。
3.能辨別考古出土遺物,有助於學習環境觀察與人地和諧的重要性。
4.能了解臺灣與世界南島族群文化之間關聯和重要性。
5.能運用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觀念於生活與學習環境中,進而認識臺灣多元文化的意涵,達到以行動為導向和思考問題解決的多元學習。
討論
其他
其他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口頭報告
作業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1.緒論:考古學的定義、研究目標、研究方法。(課堂講述)
2.臺灣考古學的建立與源流。(課堂講述、出土實物解析)
3.戰前臺灣考古學的發展與成果。(課堂講述)
4.戰後臺灣考古學的發展與現況。(課堂講述)
5.臺灣史前文化之分期。(課堂講述、認識出土標本)
6.臺灣考古遺址的類型與分佈。(課堂講述、認識出土標本)
7.臺灣中部的史前史發展歷程。(課堂講述、影視教學)
8.臺灣中部的史前文化與內涵。(認識校園遺址、課堂講述、影視教學)
9.期中考 (考試、繳交期中讀書心得報告)
10.臺灣中部西海岸平原的史前遺址與生成環境。(課堂講述)
11.大肚台地的地形、生態資源與遺址分布。(課堂講述、影視教學)
12.大肚台地的人群活動與聚落發展考古學與法。(課堂講述、遺址戶外現地教學)
13.臺中盆地及其周遭的史前遺址。(課堂講述、案例討論)
14.文化資產保存與遺址的管理維護。(課堂講述、案例討論)
15.遺址的管理與利用模式:臺中市惠來遺址的保存與小來公園的設置運用。(課堂講述)
16.遺址的管理與利用模式:臺中市牛罵頭遺址的管理維護與文化園區的規劃。(課堂講述、影視教學)
17.遺址保存與當代臺灣社會發展的反省及檢討。(課堂講述)
18.期末考(另繳交期末報告)
學習評量方式
1.以期中成績(30%)和期末考成績(40%)及平時成績(30%)三項為學期成績,並按學則規定計算成績。
2.以作業(上課筆記、書面報告或小考,20%)、討論情形及出席狀況(10%)為平時成績。
出席:平時重視學習態度與出席率,根據點名缺席率,一次扣平時成績1分,遲到累積三次者扣1分,但預先已准假者不在此限。
作業:
(1)於學期初進行有關臺灣考古學作品進行研讀後於期中(第8週)繳交心得報告。
(2)期中以後繳交遺址戶外現地教學心得報告。
(3)期末報告(第17週)以臺中市「惠來遺址」或其他遺址保存歷程為例,寫下自己的感想或評論,並繳交心得報告。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臺北縣:稻鄉出版社,1988。
張光直編:《臺灣省濁水溪與大肚溪流域考古調查報告》,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7.5初版;1992.9影印一版。
張光直:《考古人類學隨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5。
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臺北市:聯經出版社,1995。
Bahn, Paul 著,譚方明譯:《當代學術入門考古學》,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
劉益昌:《臺灣的考古遺址》,臺北縣:台北縣立文化中心,1992。
劉益昌:《臺灣的史前文化與遺址》,臺灣省文獻委員會、臺灣史蹟源流研究會,1996。
劉益昌編撰:《藝文資源調查作業參考手冊5─考古遺址類》,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8。
劉益昌:《存在的未知─臺中地區的考古遺址與史前文化》,臺中縣: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9。
臧振華:《臺灣考古》,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
何傳坤:《臺灣的史前文化》,臺北市:遠足出版社,2004。
內政部委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執行研究:《臺閩地區考古遺址:臺中縣、臺中市》,臺北市:內政部,1995。
94年2月5日修訂之《文化資產保存法》,臺北市: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2005。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考古學》編輯委員會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學》,臺北市:錦繡出版社,1993。
弘文館出版社編輯:《考古學基礎續編》,臺北市:弘文館出版社,1986。
陳星灿:《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北京:三聯書店,1997。
蘇全正:《臺中縣史前遺址的保存及管理維護》,臺中縣:臺中縣文化局,2005。
許雪姬總策劃:《臺灣歷史辭典》,臺北市:遠流出版社,2004。
林礽乾等總編輯:《臺灣文化事典》,臺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2004。
黃秀政、張勝彥、吳文星:《臺灣史》,臺北市:五南圖書公司,2002。
森丑之助:〈臺灣に於ける石器時代遺跡に就て─臺灣石器時代發現地名表〉,收錄於《東京人類學會雜誌》201,東京市:東京人類學會,1902.12,頁89~90。
金關丈夫、國分直一:〈臺中縣營埔遺跡調查豫報〉,收錄於《臺灣文化》5:1,臺北市:臺灣文化協進會,1949,頁29~34。
宋文薰:〈史前時代人類的文化〉,《文化人類學選讀》,臺北市:食貨出版社,1974,頁27-52。
宋光宇編譯:〈從混沌邁向文明〉,《人類學導論》,臺北市:桂冠圖書公司,1977,頁171-225。
高拱乾,《臺灣府志》,臺灣文獻叢刊第65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0。
周鍾瑄,《諸羅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41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周 璽,《彰化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56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文達,《鳳山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24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1。
陳文達,《臺灣縣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03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2。
陳培桂,《淡水廳志》,臺灣文獻叢刊第172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連橫,《雅堂文集》,臺灣文獻叢刊第208種。臺北市: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4。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自製講綱。
課程輔導時間
每週二AB文創辦公室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 / 4 / 26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