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東亞產業史(4043)
(Eng.) Industry History of East Asia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侯嘉星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32
課程簡述 隨著十八、十九世紀歐洲國家陸續進入工業時代,此一浪潮也在十九世紀下半席捲東亞。先是東南亞出現殖民地產業,隨著是中國與日本先後進入工業化,而後在二十世紀中葉編入世界經濟中。過去關於近代東亞經濟史,停留在以國別史為主,然而隨著晚近東亞史概念的興起,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東亞產業,無疑深受西方影響又彼此交互作用。本課程為整合性課程,希望打破國別史的範疇,將1850-1950年間有關中國、日本、東南亞的產業發展,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放在整體東亞史的脈絡中討論,藉此培養新一代具備宏觀視野的學生。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Y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熟悉東亞國家產業史發展的共通性與差異性
2.反省當代社會議題的歷史因素
3.理解東亞國際關係的社經背景
1.史學研究能力
4.社會關懷
5.國際視野
40
30
30
討論
講授
書面報告
測驗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2/18 導論:何謂產業?
第2週 2/25 傳統東亞的產業模式
第3週 3/4 西方工業革命的浪潮
第4週 3/11 帝國主義的海外殖民地產業發展
第5週 3/18 中國的工業化開端
第6週 3/25 明治日本的殖產興業
第7週 4/1 春假停課
第8週 4/8 朝鮮的開國與工業化
第9週 4/15 十九世紀的東亞產業模式
第10週 4/22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
第11週 4/29 日本帝國的產業擴張
第12週 5/6 經濟大恐慌在東亞
第13週 5/13 科學和產業的結合
第14週 5/20 戰時經濟體制與統制經濟
第15週 5/27 美國及戰後經濟秩序的重建
第16週 6/3 期末考
第17週 自主學習:參訪東亞經濟史相關展覽
第18週 自主學習:參訪東亞經濟史相關展覽
學習評量方式
1.期末考(60%)
2.需繳交1次閱讀心得,就課程指定之參考著作撰寫至少1,500字心得(30%)。
3.同學需於每週課前閱讀指定文獻,並參與課堂討論(1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教師自編講義。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Albert Feuerwerker,《中國早期工業化:盛宣懷(1844-1916)和官督商辦企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
Daniel Little,《理解農民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的案例研究》,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
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臺北:巨流出版社,2004。
Michael Breen,《新韓國人:從稻田躍進矽谷的現代奇蹟創造者》,臺北:聯經,2018。
R. Bin Wong,《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久保亨,《走向自立之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國的關稅通貨政策和經濟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山岸猛,《僑匯:現代中國經濟分析》,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水谷允一,《戰後日本經濟史:生產、流通、消費結構之變化》,臺北:國立編譯館,1998。
姜尚中,《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強人政治與統制經濟如何影響近代日韓》,臺北:八旗文化,2018。
連東,《鴉片經濟:以中國、東南亞和印度為視域(1602-191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陳慈玉,《日本在華煤業投資四十年》,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陳慈玉,《連續與斷裂:近代臺灣產業與貿易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劉廣京,《英美航運勢力在華的競爭(1862-1874)》,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課程輔導時間
週一至週三12:00-13:00,請先來信預約。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04.教育品質   09.工業、創新基礎建設   12.責任消費與生產   16.和平與正義制度   17.全球夥伴提供體驗課程:Y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2/03 10:58:31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5 / 09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