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使學生了解環境、土壤對農作物生產及有害生物管制之基礎理應與應用技術,讓學生能了解合理減量使用化學肥料或農藥的可行性及重要性。亦針對有機農業可用資材有實務性之了解,包含微生物醱酵、有益天敵量產、及相關步驟之實務操作時所需注意及規劃內容。又結合產業界的現況參訪, 讓修課學生能確實學習到永續農業經營的基礎學理及應用技術。而面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的壓力,農業經營模式及生產質量是否受到負面影響? 病蟲害之孳生又應如何修正管理方式? 則是本課的另一教學重點。在學校課程與產業參訪的結合下,學生可更活化所學,並能提升學習興趣及學以致用的效益。 |
1.進階專業知能 |
2.問題分析與邏輯推理 |
3.自主學習與創意 |
4.溝通與團隊合作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
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1. 課程規劃、授課教師及評量方式簡介;
2. 蔬菜、水果、花卉害蟲之為害方式與其生態特性。 |
第2週 |
1. 稻米、雜糧、特作及倉貯害蟲之為害與符合永續經營之綜合防治技術介紹。
2. 該如何以綜合防治策略進行符合經濟效益與法規的管理。 |
第3週 |
1. 兼顧環境安全、農業永續及國人食安保障之產銷履歷及有機農產品驗證制度,探討其與友善栽培的差異性。
2. 有益天敵(捕食性及寄生性)之選育與量產技術介紹。 |
第4週 |
1. 天敵的釋放技術與友善環境營造以提升生物防治成效。
2. 各種蟲生病原菌篩選培養及在微生物製劑應用技術之優化。 |
第5週 |
植物病害管理生物性資材介紹 |
第6週 |
台灣生物農藥之研究發展 |
第7週 |
微生物製劑於植物保護之應用 |
第8週 |
誘導植物抗病及天然防治資材 |
第9週 |
永續農業病害管理實務案例分享 |
第10週 |
探討以健康一體、永續經營的農法達成SDGs目標。 (請每位同學報告6-8分鐘的簡報, 做為學期成績之一部份) |
第11週 |
土壤健康診斷與肥培管理技術 |
第12週 |
有機農業資材研發應用與作物病害預防 |
第13週 |
礦物營養或微量元素在有機農業預防植物病害的應用 |
第14週 |
運用有機農業及友善農法提升生態服務價值 |
第15週 |
如何因應氣候變遷對土壤造成的問題? 規劃永續經營的策略,提升土壤照護、蓄養地力 |
第16週 |
農作、水產養殖或畜禽廢棄物資源化與降低污染危害措施,以落實循環經濟 |
自主學習 內容 |
   01.參與專業論壇、講座、企業分享等產官學研相關交流活動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03.製作專題報告    04.產官學機構參訪與實務體驗    06.本校其它校區/分部(含實驗林場或試驗場)戶外教學參訪課程活動 評分方式依各階段授課教師規劃, 可用繳交學習心得、參訪心得、學習成效口頭報告、或考試成績等, 於學期末交予開課教師整合平均。 |
|
學習評量方式 |
1. 額外加分鼓勵參與互動: 各周授課老師分別對於學生上課參與態度(每周可因提問回答加分0.5總分, 登記加分);
2. 授課教師可於各周下課前10分鐘採考試(可能係10題選擇題), 各周考試成績平均後, 採計全學期該生考試平均分數; 或者多元方式評量: 依各階段授課教師規劃, 可用繳交學習心得、參訪心得、學習成效口頭報告、或考試成績等, 於學期末交予開課教師整合平均。
3. 第2項平均再加上第1.加分= 各位學生總成績。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授課老師講義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i-learning |
課程輔導時間 |
6234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
01.消除貧窮   02.消除飢餓   03.健康與福祉   06.淨水與衛生   07.可負擔能源   08.就業與經濟成長   11.永續城市   12.責任消費與生產   13.氣候行動   15.陸地生態 | 提供體驗課程: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