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環境倫理(7723)
(Eng.) Environmental Ethics
開課單位 水保所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3 授課教師 陳希軍
選課單位 水保所 / 碩專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這門課程旨在通過「地景管理 (Landscape Stewardship)」的概念,探索地景變遷及其對生態和社會的影響,以及釐清「在特定的地景中,我們如何共同行動以促進生態健康與人類福祉?」的具體實踐。本課程將深入剖析「地景」作為一個承載多元價值、權力關係與地方感的社會生態系統 (social-ecological system),並探討在農業、林業、都市、海洋及能源轉型等不同場域中,倫理原則如何透過參與式治理、夥伴關係建立與多元知識整合(包含科學、地方與傳統知識)來實現。最終,學生將能批判性地評估地景管理作為一種現代環境倫理實踐的潛力、挑戰與極限。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 熟悉社會-生態韌性框架,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動態關係及其在不同尺度上的相互作用。
2. 了解生態系統服務框架,尤其是文化生態系統服務,並探索其對人類福祉的影響。
3. 進行實證評估,運用所學分析地景變遷及生態服務,並討論如何將這些發現應用於地景規劃。
4. 培養學生自主研究的能力,通過個人和小組簡報提升分析與表達技能。
專題探討/製作
習作
討論
講授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口頭報告
作業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課程介紹
第2週 地景變遷與歷史
第3週 未來地景發展情境
第4週 人類與自然關係(Human and Nature Relationships, HNR)方法
第5週 深入HNR:生態系統服務、關係價值與人類福祉
第6週 韌性思維(上)
第7週 韌性思維(下)
第8週 韌性思維應用於案例文章
第9週 期中個人口頭報告:案例文章討論(一)
第10週 期中個人口頭報告:案例文章討論(二)
第11週 管理人類與自然關係:綜合地景管理、地景管理責任;生態系統服務支付
第12週 管理人類與自然關係:綜合地景管理、地景管理責任;生態系統服務支付
第13週 團體計畫討論工作坊(上)
第14週 團體計畫討論工作坊(中)
第15週 團體計畫討論工作坊(下)
第16週 期末團體報告(30%)
自主學習
內容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05.參與本校各單位舉辦之各類工作坊活動

學習評量方式
個人口頭報告(30%)、團體口頭報告(40%)、課堂參與(3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Bieling, C., & Plieninger, T. (Eds.). (2017).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steward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9781316499016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PPT
Journal Articles
課程輔導時間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11.永續城市   15.陸地生態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9/01 18:15:38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9 / 18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