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1. 熟悉社會-生態韌性框架,理解人類與自然環境的動態關係及其在不同尺度上的相互作用。
2. 了解生態系統服務框架,尤其是文化生態系統服務,並探索其對人類福祉的影響。
3. 進行實證評估,運用所學分析地景變遷及生態服務,並討論如何將這些發現應用於地景規劃。
4. 培養學生自主研究的能力,通過個人和小組簡報提升分析與表達技能。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
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課程介紹 |
第2週 |
地景變遷與歷史 |
第3週 |
未來地景發展情境 |
第4週 |
人類與自然關係(Human and Nature Relationships, HNR)方法 |
第5週 |
深入HNR:生態系統服務、關係價值與人類福祉 |
第6週 |
韌性思維(上) |
第7週 |
韌性思維(下) |
第8週 |
韌性思維應用於案例文章 |
第9週 |
期中個人口頭報告:案例文章討論(一) |
第10週 |
期中個人口頭報告:案例文章討論(二) |
第11週 |
管理人類與自然關係:綜合地景管理、地景管理責任;生態系統服務支付 |
第12週 |
管理人類與自然關係:綜合地景管理、地景管理責任;生態系統服務支付 |
第13週 |
團體計畫討論工作坊(上) |
第14週 |
團體計畫討論工作坊(中) |
第15週 |
團體計畫討論工作坊(下) |
第16週 |
期末團體報告(30%) |
自主學習 內容 |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05.參與本校各單位舉辦之各類工作坊活動
|
|
學習評量方式 |
個人口頭報告(30%)、團體口頭報告(40%)、課堂參與(30%)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Bieling, C., & Plieninger, T. (Eds.). (2017). The science and practice of landscape stewardship.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ttps://doi.org/10.1017/9781316499016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PPT
Journal Articles |
課程輔導時間 |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
11.永續城市   15.陸地生態 | 提供體驗課程: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