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臺灣史(1074)
(Eng.) History of Taiwan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必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陳慧先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欲修習本課程之同學,請閱讀以下說明;有關課程加選之來信,恕不一一回覆。

本課程為歷史學系一年級必修課程,對修課同學有一定要求,評量方式亦較本人開設之其他課程嚴格,不建議無法投入較多心力的外系同學選修。外系名額原則上僅提供輔系或雙主修同學修習,請特別留意。

加選人數將視網路加退選結果決定,欲加選之同學,可於第一周第一堂課下課時間留下姓名與學號,如有名額將於權限加選期間(第二周),依第一周到課加簽同學年級高低遞補。

課程內容涵蓋十六世紀前後至一八六○年代開港通商時期的臺灣歷史。原則上每週一講,依時序探討各階段的重要議題並指定延伸閱讀,視進度於課間開放同學們參與討論。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本課程旨在協助同學掌握基礎臺灣史歷史知識,培養分析與批判歷史議題的能力,並與當代社會文化脈絡相連結。
1.史學研究能力
4.社會關懷
70
30
講授
專題探討/製作
出席狀況
書面報告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第1週(09/12)課程說明
第2週 第2週(09/19)第一講:16-17世紀東亞海域人群活動與臺灣的「出現」
第3週 第3週(09/26)第二講:荷蘭VOC及明鄭的治理下的臺灣
第4週 第4週(10/03)第三講:施琅攻臺、臺灣局部入清版圖及早期統治
第5週 第5週(10/10)國慶日(放假)
第6週 第6週(10/17)第四講:18世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上)
第7週 第7週(10/24)調整放假
第8週 第8週(10/31)第五講:18世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下)
第9週 第9週(11/07)期中考試
第10週 第10週(11/14)第六講:清代臺灣的社會(上)
第11週 第11週(11/21)第七講:清代臺灣的社會(中)
第12週 第12週(11/28)第八講:清代臺灣的社會(下)
第13週 第13週(12/05)第九講:19世紀的新地開發
第14週 第14週(12/12)第十講:臺灣開港通與西人再度來臺
第15週 第15週(12/19)綜合討論
第16週 第16週(12/26)期末考試
自主學習
內容
自主學習:於學期間參觀任一臺灣史相關展覽,與任一臺灣史料檔案典藏機構。

✽自主學習內容,由同學斟酌個人時間進行;有關觀展等心得內容,可於綜合討論或期中、期末考試分享,並視分享內容投入程度於平時成績或考試成績加分。

✽課程內容視實際上課情況略作調整。
學習評量方式
期中考試(40%)
期末考試(40%)

課堂參與(20%)

✽學期中將至少進行4次記分點名,缺(曠)課一次扣學期總成績2分;病、事假等請依學校規定,並於事前或該日至學務系統進行線上請假;學期間另有課堂點名,作為學期成績調分與必要時參考。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參考書目:

一、通史與論文集
周婉窈,《少年臺灣史:寫給島嶼的新世代和永懷少年心的國人》。臺北:玉山社,2019。
周婉窈,《臺灣史論集一:山、海、平原的歷史》。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4。
邵式柏(John R. Shepherd)著,林偉盛、張隆志、林文凱、蔡耀緯等譯,《臺灣邊疆的治理與政治經濟(1600-1800)》。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
吳聰敏,《台灣經濟四百年》。臺北:春山,2023。
吳密察,《臺灣史是什麼?》。新北:大家出版,2025。

二、荷、鄭時代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上卷:概說•產業)。臺北:稻鄉,1997。
中村孝志,《荷蘭時代台灣史研究》(下卷:社會•文化)。臺北市:稻鄉,2002。
村上直次郎等。《荷蘭時代臺灣史論文集》。宜蘭縣:佛光人文社會學院,2001。
林偉盛,《典藏台灣史(三)大航海時代》。臺北:玉山社,2019。
康培德,《殖民想像與地方流變:荷蘭東印度公司與臺灣原住民》。臺北:聯經出版社,2016。
曹永和,《臺灣早期歷史研究續集》。臺北:聯經出版社,2000。
陳宗仁,《雞隆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史研究(1400-1700)》。臺北:聯經出版社,2005。
歐陽泰(Tonio Andrade)著,鄭維中譯,《福爾摩沙如何變成臺灣府?》。臺北:遠流出版社,2007。

三、清治時期
王世慶,《清代臺灣社會經濟》。臺北:聯經出版社,1994。
必麒麟(W. A. Pickering)著,陳逸君譯,《歷險福爾摩沙:回憶在滿大人、海賊與「獵頭番」間的激盪歲月》。臺北:前衛出版社,2010年。
李文良,《契約與歷史:清代臺灣的墾荒與民番地權》。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卓意雯,《清代臺灣婦女的生活》。臺北:自立晚報,1993。
林玉茹,《向海立生:清代臺灣的港口、人群與社會》。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23。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系,1987;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柯志明,《番頭家──清代臺灣的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臺北: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2001。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綠營》。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7。
費德廉,羅效德編譯,《看見十九世紀臺灣:十四位西方旅行者的福爾摩沙故事》,臺北:如果出版,2006。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一七二九至一八六四)》。臺北:自立晚報,1992。
溫振華、戴寶村,《典藏台灣史(四)漢人社會的形成》。臺北:玉山社,2019。
詹素娟編,《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施添福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1。
鄧津華(Emma Jinhua Teng)著,楊雅婷譯,《臺灣的想像地理:中國殖民旅遊書寫與圖像(1683-1895)》。臺北:臺大出版社,2018。


指定延伸閱讀(暫定):
預備週
延伸閱讀0-1:吳密察,〈「歷史」的出現〉,收入吳密察,《臺灣史是什麼?》(新北:大家出版,2025),頁63-98。

第一講:16-17世紀東亞海域的人群活動與臺灣的「出現」
延伸閱讀1-1:周婉窈,〈山在瑤波碧浪中──總論明人的臺灣認識〉,《臺大歷史學報》第40期(2007年12月),頁93-148。
延伸閱讀1-2:陳宗仁,《雞籠山與淡水洋:東亞海域與臺灣早期研究1400-1700》(第三章)

第二講:荷蘭VOC治理下的臺灣
延伸閱讀2-1:吳聰敏,〈贌社制度之演變及其影響(1644-1737)〉,《臺灣史研究》16:3(2009年9月),頁1-38。

第三講:施琅攻臺、臺灣局部入清版圖及早期統治
延伸閱讀3-1:李文良,〈清代「臺灣編查流寓」法規之歷史考察)〉,《臺灣史研究》31:2(2024年6月),頁1-34。

第四、五講:18世紀的開發與族群關係
延伸閱讀4-1:李文良,〈從「客仔」到「義民」:清初南臺灣的移民開發與社會動亂(1680-1790)〉,《歷史人類學學刊》5:2(2007年10月),頁1-38。
5-1:柯志明,〈清代臺灣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的形構與轉化:紫線界前後的比較〉,《臺灣史研究》22:2(2015年6月),頁45-110。

第六、七、八講:清代臺灣的社會
延伸閱讀6-1: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臺灣風物》,30卷2期(1980年6月),頁1-32。

第九講:19世紀的新地開發
延伸閱讀9-1:林欣宜,〈十九世紀臺灣北部山區與樟腦〉,收入若林正丈、吳密察編,《臺灣重層近代化論文集》(臺北:播種者,2000),頁83-124。

第十講:臺灣開港通與西人再度來臺
延伸閱讀10-1:林玉茹,〈從屬與分立:十九世紀中葉臺灣港口城市的雙重貿易機制〉,《臺灣史研究》17:2(2010年6月),頁1-37。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使用PPT,課程講義、延伸閱讀上傳至iLearning3.0。
課程輔導時間
請事先預約。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16.和平與正義制度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9/09 22:47:01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9 / 17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