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
課程名稱 | (中) 近現代都市文學與文化(3038) | ||||||||
(Eng.) Modern Urban Literature and Culture | |||||||||
開課單位 | 中文系 | ||||||||
課程類別 | 選修 | 學分 | 2 | 授課教師 | 陳碩文 | ||||
選課單位 | 中文系 / 學士班 | 授課使用語言 | 中文 | 英文/EMI | N | 開課學期 | 1051 | ||
課程簡述 | 都市,乃古老的人類聚落形式,進入近現代時期以來,更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聚集了稠密的人口、匯集了大量生產活動,成為交通運輸以及文化發展的中心,與此劇烈的變化相應的人類生活型態、心靈活動、文化積累與情感結構方面的變動,亦隨之展開,更成為文學家創作的主題,他們或書寫地方與情感、記憶的連結,或描摹人身與空間的互動,或刻畫人心在現代都市空間的處境,都呈現了現代人心靈的複雜向度,在在豐富了文化內涵。此外,借助近現代都市中蓬勃發展的報刊媒體文化而廣泛流傳的都市文學書寫,不但參與了都市文化與都市想像的建構歷程,其中所呈顯的諸多社會與時代議題,更帶來思辯與對話的無限可能。本課程即以都市文學及文化為核心,從文學作品、文化研究的閱讀出發,分成「現代都市的誕生」、「都市現代性」、「都市對照記」、「都市、物質與日常生活」、「都市、界限與社會關懷」等面向,導讀並講授近現代都市文學與文化的相關議題,以期使學生在修畢課程後,能對都市文學有更深刻的認識,能從文化傳承、社會關懷的視野觀察現代都市生活,更進一步思考現代人如何在城與鄉、中與西的跨越和穿梭中安頓生命。 | ||||||||
先修課程名稱 | 課程含自主學習 | N |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
本課程期許學生能對近現代都市文學的詮釋、鑑賞以及文化涵泳有基本之素養,並能從文化關照、跨文化流動、社會關懷的角度,多元思考現代都市生活,並探索以文學、文字語言表達身處都市感受與思考的各種可能。 |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 |||||||||||||||||||||
【第一週 課程說明】 課程教學目標及大綱說明,分組及概念引導。 Joel Kotkin:《城市的歷史》(臺北:左岸,2006)第一章、第十章導讀。 【第二週 都市與文學、文化】 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4)第四章〈文學地景:書寫與地理學〉,頁71-76。 鹿島茂:《明天是舞會》(臺北:大雁,2013)第三章〈她買了巴黎的地圖〉 福樓拜:《包法利夫人》導讀。 【第三週 都市現代性(一):上海】 穆時英:〈上海的狐步舞(一個斷片)〉,嚴家炎編:《穆時英全集》(北京:北京美術,2008)。 劉吶鷗:〈遊戲〉,康來新、許秦蓁主編:《劉吶鷗全集》(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01)。 【第四週 都市現代性(一):上海】 茅盾:《子夜》選段 施蟄存:〈凶宅〉、〈夜叉〉,《施蟄存全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2011)。 【第五週 都市現代性(二):臺北】 臺灣文學工作室:《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臺北:大雁,2015)第四章〈來去城 內過新生活〉。 朱點人:〈秋信〉,張恆豪主編:《王詩琅 朱點人合集》(臺北:前衛,1991)。 【第六週 都市現代性(二):臺北】 黃春明:〈蘋果的滋味〉,《兒子的大玩偶》(台北:聯合文學,2009)。 王禎和:〈小林來台北〉,《嫁妝一牛車》(台北:洪範,1993)。 【第六週 都市對照記(一):香港、上海】 李歐梵:《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大學,2000)最後一章〈雙城記〉。 張愛玲:〈沉香屑——第一爐香〉,《第一爐香:張愛玲短篇小說集之二》(臺北:皇冠,1991)。 張愛玲:〈公寓生活記趣〉、〈到底是上海人〉、〈燼餘錄〉 【第七週 都市對照記(二):台北與其他】 白先勇:〈遊園驚夢〉,《台北人》(臺北:爾雅,1983)。 朱天心:〈古都〉,《古都》(臺北:麥田,2002)。 【第八週 電影中的都市】 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4)第六章〈多重中介的環境:電影、電視與音樂〉, 頁108-118。 學期報告期中進度展演 【第九週 期中考週 電影欣賞】 王安憶原作、關錦鵬導演:《長恨歌》 【第十週 校外參訪】 臺中文學館或「好伴」工作室。 繳交參訪心得 【第十一週 都市、物質與日常生活(一)】 班雅明:〈遊手好閒者〉,《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2010)。 林耀德:〈房間〉,《迷宮零件》(臺北:時報,2002)。 張大春:〈公寓導遊〉,《公寓導遊》(臺北:時報,2002)。 【第十二週】 專家演講 講座回饋單 【第十三週 都市、物質與日常生活(二)】 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4)第八章〈產品與消費的地理〉,頁180-185。 臺灣文學工作室:《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臺北:大雁,2015)第二章〈臺北變 裝秀〉。 朱天文:〈世紀末的華麗〉,《朱天文作品集》(臺北:印刻,2008)。 【第十四週 都市、界限與社會關懷(一)】 町村敬志等著:《都市的社會學》(臺北:群學,2012)第十章〈看得見與看不見的都市—關於相 遇的問題〉。 舒國治:〈永和——無中生有之鎮〉,《水城臺北》(臺北:皇冠,2010)。 葛亮:〈猴子〉,《浣熊》(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第十五週 都市、界限與社會關懷(二)】 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4)第三章〈具有象徵意義的地景〉。 臺灣文學工作室:《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臺北:大雁,2015)第三章〈公園生 活〉。 吳明益:〈天橋上的魔術師〉,《天橋上的魔術師》(臺北:夏日,2011)。 駱以軍:〈中正紀念堂〉,《月球姓氏》(臺北:聯經,2010)。 【第十六週 課堂報告(一)】 【第十七週 課堂報告(二)】 【第十八週 期末考試】 |
|||||||||||||||||||||
學習評量方式 | |||||||||||||||||||||
課間討論10% 出席狀況10% 學期報告30% 期末考試30% 學習單 20% 【說明】 一、本課程重視課堂參與、討論發言,學生須先在家預習閱讀材料,以利課堂討論進行。 二、學期報告(以PPT形式報告,一人十分鐘。並繳交1000字左右書面報告)。 可從以下幾個方向中擇一: (一)、報導: 選擇某個都市空間,查閱相關歷史文獻,或者閱讀以之為主題、背景的文學書寫,並實地 走訪現場,拍照或者拍攝影片,製作成投影片,並上台分享心得。報告須扼要且完整呈現 該都市空間之歷史變遷,文化意涵,或者自己的思考面向、踏查感受等。 (二)、創作: 製作城市文學地圖,如「臺中的文學地圖」,或者以作家為主,踏訪其文學書寫中的地景, 例如「舒國治的臺北散策」、「朱天心的少女臺北指南」、「賴和的彰化行腳」等等。實地 走訪現場後,須拍照或者拍攝影片,製作成投影片,上台分享心得。報告須扼要但完整呈 現出主題及踏查感受等。 (三)、論述: 以一個都市現象或者事件為主角(如都更、護樹、特定族群的生活型態),查閱各種文獻 或進行訪談,釐清前因後果,或描繪事件或現象之內在或外在成因與影響。需實地走訪現 場,拍照或者拍攝影片,製作成投影片,上台分享心得。報告需扼要但是完整地呈現該事 件之思考面向、踏查感受等。 |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
指定閱讀: Mike Crang:《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2004年。 Joel Kotkin:《城市的歷史》,臺北:左岸,2006年。 町村敬志等著:《都市的社會學》,臺北:群學,2012年。 李歐梵:《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大學,2000年。 臺灣文學工作室:《百年不退流行的臺北文青生活案內帖》(臺北:大雁,2015)。 教師自編講義。 參考書目: 王君琦等著,《殖民地與都市》,臺北:政大出版社,2014。 史提夫.派爾,克里斯多佛.布魯克,蓋瑞.穆尼(Steve Pile、Christopher Brook、Gerry Mooney)主編,國立編譯館、王志弘譯:《無法統御的城市:秩序/失序》,臺北:群學出版,2009年。 西蒙.帕克 (Simon Parker)著,王志弘、徐苔玲譯:《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臺北:國立編譯館, 李孝悌:《戀戀紅塵:中國的城市、欲望與生活》,臺北:一方,2002年。 克斯威爾(Tim Cresswell)著,王志弘、徐苔玲譯:《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2006年。 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張旭東、魏文生譯:《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出版,2002年。 范銘如:《文學地理:台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年。 桑內特(Richard Sennett)著,黃煜文譯:《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臺北:麥田出版,2003年。 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臺北:明文,1994年。 張英進:《中國現代文學與電影中的城市︰空間、時間與性別構形》,江蘇:江蘇人民,2007年。 許秦蓁:《時∕空的重組與再現──臺灣文學與城市論述》,臺北:秀威,2009年。 鄭崇選:《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視域》,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蔣述卓:《城市的想像與呈現:城市文學的文化審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 羅秀美:《文明.廢墟.後現代:台灣都市文學簡史》,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3年。 蘇碩斌:《看不見與看得見的臺北:清末至日治時期臺北空間與權力模式的轉變》,臺北:左岸文化,2005年。 |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
課程輔導時間 | |||||||||||||||||||||
請與授課教師聯繫。 |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 |||||||||||||||||||||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 |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2 / 02 |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