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
課程名稱 | (中) 中國飲食文學研究(6013) | ||||||||
(Eng.) Study of Chinese Dietary Literature | |||||||||
開課單位 | 中文系 | ||||||||
課程類別 | 選修 | 學分 | 2 | 授課教師 | 羅秀美 | ||||
選課單位 | 中文系 / 碩士班 | 授課使用語言 | 中文 | 英文/EMI | 開課學期 | 1102 | |||
課程簡述 | 一、歷代飲食文學發展 二、文人與飲食 三、重要飲食文學典籍 |
||||||||
先修課程名稱 | 課程含自主學習 | N |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
A、提升文化涵養與身心安頓之智慧。 B、培養語文研究之人才。 C、培養文學鑒賞與應用之人才。 |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 ||||||||||||||||||||||||||||||||||||||||||||||||||||||||||||||||||||||||||||||||||||||||||||||||||||||||||||||||||
| ||||||||||||||||||||||||||||||||||||||||||||||||||||||||||||||||||||||||||||||||||||||||||||||||||||||||||||||||||
學習評量方式 | ||||||||||||||||||||||||||||||||||||||||||||||||||||||||||||||||||||||||||||||||||||||||||||||||||||||||||||||||||
1. 平時成績50%:出席、課堂表現、口頭報告、期末計畫。 出席:公假、事假請事先向老師請假,病假事後補假單】*按[中興大學學則]規定,缺課(請假+曠課)達1/3週次,學期成績以零分計算。(若因疫情影響而需要隔離、無法到課者,不在此限。) 課堂報告與討論:文論報告與討論; 學期報告(小論文)計畫書 2.學期報告50%:報告需按正式學術論文規範寫作。 |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
壹、飲食文學原典 (一)飲食與懷舊 1. 梁實秋《雅舍談吃》,臺北:九歌出版社,1985年 2. 汪曾祺,《五味集》,臺北:幼獅文化公司,1995年 3. 汪曾祺,《旅食與文化》,北京:九州出版社,2016年2月 4. 唐魯孫,《大雜燴》,臺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1月 5. 唐魯孫《中國吃》,臺北:大地出版社,1976年9月 6. 唐魯孫《中國吃的故事》,臺北:漢光文化公司,1994年7月 7. 唐魯孫《什錦拼盤》,臺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1月 8. 唐魯孫《天下味》,臺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1月 9. 唐魯孫《唐魯孫談吃》,臺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1月 10. 唐魯孫《酸甜苦辣鹹》,臺北:大地出版社,2000年1月 11. 陸文夫《美食家》,臺北:新地出版社,1988年 12. 劉心武,《潑婦雞丁》,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04年3月 13. 劉心武,《藤蘿花餅》,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02年4月 (二)飲食與台灣 1. 林文月,《飲膳札記》,臺北:洪範書店,2000年1月 2. 林海音主編,《中國豆腐》,臺北:大地出版社,2009年9月新版 3. 逯耀東,《已非舊時味》,臺北:圓神出版社,1992年 4. 逯耀東,《出門訪古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8年 5. 逯耀東,《肚大能容》,臺北:東大圖書公司,2001年8月 6. 逯耀東,《祇剩下蛋炒飯》,臺北:圓神出版社,1987年 7. 逯耀東,《寒夜客來》,北京:三聯書店,2005年12月 8. 劉克襄,《失落的蔬果》,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06年8月 9. 劉克襄,《男人的菜市場》,台北:遠流文化公司,2012年9月 10. 劉克襄,《兩天半的麵店》,台北:遠流文化公司,2015年5月 11. 焦桐,《完全壯陽食譜》,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9年(新版:二魚文化,2004年7月) 12. 焦桐,《味道福爾摩莎》,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15年6月 13. 焦桐,《滇味到龍岡》,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13年11月 14. 焦桐,《臺灣小吃指南》,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13年7月 15. 焦桐,《臺灣舌頭》(臺灣味道三部曲之三),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13年5月 16. 焦桐,《臺灣肚皮》,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12年3月 17. 焦桐,《臺灣味道》,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09年12月 18. 焦桐,《暴食江湖》,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09年7月 19. 焦桐,林佩穎繪圖,《味道福爾摩莎:焦桐精選高雄小吃地圖》,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16年1月 20. 焦桐、賴佳昀等,《酒食文化:美酒與佳餚的戀情》,台北:美麗殿文化公司,2007年11月 21. 舒國治,《台北小吃札記》,臺北:皇冠出版社,2007年5月 22. 舒國治,《台灣小吃行腳》,臺北:皇冠出版社,2014年8月 23. 舒國治,《窮中談吃》,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8月 24. 徐國能《第九味》,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10月 (三)飲食與女性 1. 方梓,《采采卷耳》,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8年1月 2. 方梓,《野有蔓草:野菜書寫》,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13年11月 3. 王宣一,《小酌之家—巷弄裡的美味》,臺北:如何出版社,2011年11月 4. 王宣一,《行走的美味》,臺北:皇冠文化公司,2014年4月 5. 王宣一,《國宴與家宴》,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03年1月 6. 宇文正,《庖廚食光》,臺北:遠流文化公司,2014年11月 7. 李昂,《愛吃鬼》,台北:一方出版社,2002年7月 8. 李昂,《愛吃鬼的祕徑:李昂帶路的美食奇妙之旅》,台北:有鹿文化公司,2013年1月 9. 李昂,《愛吃鬼的華麗冒險》,台北:有鹿文化公司,2009年9月 10. 李昂,《鴛鴦春膳》,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7年8月 11. 施叔青,《微醺彩妝》,臺北:麥田出版社,1999年12月 12. 施叔青,《驅魔》,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8月 13. 虹影,《我這溫柔的廚娘》,臺北:九歌出版社,2009年6月 14. 張曼娟《黃魚聽雷》,臺北:皇冠出版社,2004年8月 15. 張讓,《裝一瓶鼠尾草香》,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2年5月 16. 黃寶蓮,《芝麻米粒說》,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05年10月 17. 愛亞,《味蕾唱歌》,臺北:二魚文化公司,2012年4月 18. 蔡珠兒,《花叢腹語》,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1995年4月 19. 蔡珠兒,《南方絳雪》,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2年9月 20. 蔡珠兒,《紅燜廚娘》,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5年9月 21. 蔡珠兒,《雲吞城市》,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3年12月 22. 蔡珠兒,《種地書》,台北:有鹿文化公司,2012年3月 23. 蔡珠兒,《饕餮書》,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06年3月 24. 韓良露,《台北回味》,臺北:有鹿文化公司,2014年6月 25. 韓良露,《良露家之味》,臺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14年10月 26. 韓良露,《美味之戀—人在台北,玩味天下》,臺北:方智出版社,2001年6月 27. 韓良露,《食在有意思:韓良露與朱利安的美味情境》,臺北:麥田出版社,2003年6月 28. 韓良露,《微醺:品酒的美學與生活》,臺北:馬可孛羅出版社,2006年2月 29. 韓良露,《微醺之戀—旅人與酒的相遇》,臺北:方智出版社,2001年6月 30. 韓良露,《韓良露私房滋味》,臺北:麥田出版社,2005年8月 31. 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其實,大家都想做菜」》,台北:貓頭鷹出版社,2012年3月 32. 莊祖宜,《廚房裡的人類學家》,台北:大塊文化出版社,2009年3月 33. 陳玉慧,《幸福之葉》,臺北:印刻文化公司,2014年3月 (二)選集與論文集 1. 焦桐編,《臺灣飲食文選Ⅰ、Ⅱ》,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03年2月 2. 洪淑苓編:《那些美食教我的事—飲食文學選》,台北:三民書局,2018年。 3. 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9年12月 4. 焦桐主編,《山海戀:「原住民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12年12月 5. 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09年3月 6. 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10年8月 (三)西方飲食文學經典 1. Jill Norman編,方彩宇、陳青繻譯,《南風吹過廚房:伊麗莎白大衛作品精選集》,臺北:臉譜出版社,2000年10月 2. M.F.K.費雪,韓良憶譯,《如何煮狼》,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月 3. M.F.K.費雪,韓良憶譯,《牡蠣之書》,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1月 4. 伊莎貝拉‧阿言德著、張定綺譯,《春膳》,臺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99年5月 5. 伊麗莎白.大衛,《地中海風味料理》,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3月 6. 伊麗莎白.大衛;黃芳田譯,《府上有肉豆蔻嗎?》,臺北:麥田出版社,2004年8月 7. 年12月 8. 李伯齡(A. J. Liebling),陳蓁美譯,《在巴黎餐桌上:美好年代的美食與故事》,臺北:馬可孛羅文化公司,2008年9月(1959年初版) 9. 馬克溫格納,《長存記憶中的菜單》,臺北:麥田出版社,2000年6月 10.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韓良憶譯,《烹︰人類如何透過烹飪轉化自然,自然又如何藉由烹飪轉化人類》,臺北:大家出版社,2014年11月 11.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12月。 12. 嘉貝麗葉.漢彌頓(Gabrielle Hamilton),廖婉如譯,《廚房裡的身影:餐桌上的溫暖記憶》,臺北:馬可孛羅文化公司,2012年6月 13. 露絲.雷舒爾Ruth Reichl,宋碧雲譯,《天生嫩骨:餐桌邊的成長紀事》,台北:高寶出版社,2011年 貳、現代飲食文學論著 一、中國/台灣/東方飲食綜論 1. 周芬娜《飲饌中國—縱橫大江南北的美食巡禮》,臺北:積木文化,2006年5月 2. 林明德《彰化縣藝文資源蒐集計劃—飲食文化調查研究》,臺北:藝術基金出版社,2000年10月 3. 徐耀焜,《舌尖與筆尖的對話:台灣當代飲食書寫研究》,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2007年9月 4. 高成鳶,《從飢餓出發:華人飲食與文化》,香港:三聯書店,2012年5月 5. 張玉欣、楊秀萍《飲食文化概論》,臺北:揚智文化,2004年10月 6. 焦桐、林水福主編,《趕赴繁花盛放的饗宴—飲食文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時報文化公司,1999年12月 7. 焦桐主編,《山海戀:「原住民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12年12月 8. 焦桐主編,《味覺的土風舞: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09年3月 9. 焦桐主編,《飯碗中的雷聲:客家飲食文學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10年8月 10. 馮珠娣著,郭乙瑤、馬磊、江素俠譯,《饕餮之欲—當代中國的食與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年3月。 11. 廖炳惠,《吃的後現代》,台北:二魚文化公司,2004年1月 12. 蒲慕州編,《飲食傳播與文化交流》,臺北:財團法人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2009年10月 13. 鄧景衡,《符號˙意象˙奇觀—臺灣飲食文化系譜(上)(下)》,臺北:田園城市,2002年10月 二、西方飲食論著 1. Roy Strong著、陸劍豪譯,《盛宴》,臺北:藍鯨,2004年7月 2. Sidney W. Mintz著、林為正譯,《吃—漫遊飲食行為、文化與歷史的金三角地帶》,臺北:藍鯨,2001年7月 3. 山內昶著,丁怡、翔昕譯,《筷子刀叉匙—東西方的文化記號與飲食風景》,臺北:藍鯨,2002年3月 4. 世界文學編輯委員會,《飲食與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14年1月 5. 弗羅杭‧柯立葉(Florent Quellier),陳蓁美、徐麗松譯,《饞:貪吃的歷史》,臺北:馬可孛羅文化公司,2015年3月 6. 安德魯‧道比(Andrew Dalby),張家綺譯,《早餐之書:一場穿越時間與空間的早餐之旅》,臺北:時報文化公司,2014年10月 7. 朱立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謝佩妏譯,《吃的美德:餐桌上的哲學思考》,臺北:商周出版社,2014年9月 8. 余宛如,《明日的餐桌》,台北:果力文化公司,2014年12月 9.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evi Strauss),廖惠瑛譯,《我們都是食人族》,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2014年11月 10. 吳鄭重,《廚房之舞:身體與空間的日常生活地理學考察》,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10年11月。 11. 李維斯陀(Claude Levi Strauss) ,周昌忠譯,《神話學:生食和熟食》,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2年10月 12. 李維斯陀(Claude Levi Strauss) ,周昌忠譯,《神話學:從蜂蜜到煙灰》,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4年12月 13. 李維斯陀(Claude Levi Strauss),周昌忠譯,《神話學:餐桌禮儀的起源》,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8年11月 14. 亞倫•杜卡斯,《與美味相遇—絕妙的法式食材之旅》,臺北:美麗殿文化,2006年1月 15. 尚-皮耶.普蘭、艾德蒙.納寧克,林惠敏、林思妤譯,《法國美食精髓:藍帶美食與米其林榮耀的源流》,臺北:如果出版社,2013年1月 16. 海德倫•梅克勒著、薛文瑜譯,《饗宴的歷史》,臺北:左岸文化,2004年6月 17. 馬文.哈里斯,葉舒憲、戶曉輝譯,《什麼都能吃:令人驚異的飲食文化》,臺北:書林出版公司,2010年12月 18.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鄧子衿譯,《飲食規則:83條日常實踐的簡單飲食方針》,臺北:大家出版社,2012年1月 19.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鄧子衿譯,《雜食者的兩難:速食、有機和野生食物的自然史》,臺北:大家出版社,2012年1月 20. 麥可.波倫(Michael Pollan),韓良憶譯,《烹︰人類如何透過烹飪轉化自然,自然又如何藉由烹飪轉化人類》,臺北:大家出版社,2014年11月 21. 傑克․古迪(Jack Goody)著,王榮欣、沈南山譯,《烹飪、菜餚與階級》,台北:廣場出版社,2012年4月。 22. 傑克•顧迪(Jack Goody)著,楊惠君譯,《飲食與愛情:東方與西方的文化史》,台北:聯經出版公司,2004年6月。 23. 菲立普•費南德茲—阿梅斯托著,韓良憶譯,《食物的歷史》,台北:左岸文化,2005年12月。 24. 蔡倩玟,《食藝:法國飲食文化的風貌與流變》,台北:遠足文化公司,2015年6月 25. 薩瓦蘭(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李妍譯,《美味的饗宴:法國美食家談吃》,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8月 26. 顧恩特著、張志成譯,《歐洲飲食文化》,臺北:左岸文化,2004年1月 27. 池農深,《嚮往之城—慢食者與藝術家的16座城市再生運動》,臺北:城邦文化公司,2011年9月 三、專論食物的故事 1. Andrew F. Smith著、許綺芬譯《蕃茄—傳說中的毒藥.新世界的魔幻美食》,臺北:藍鯨,2000年7月 2. Larry Zuckerman著、李以卿譯《馬鈴薯—改變歷史的貧民美饌》,臺北:藍鯨,2000年7月 3. Mark Kurlansky著、石芳瑜譯《鹽—人與自然的動人交會》,臺北:藍鯨,2002年5月 4. Mort Rosenblum著、謝綺蓉譯《橄欖—點亮地中海文明的聖物》,臺北:藍鯨, 2000年7月 5. Pat Willard著、朱耘譯《番紅花》,臺北:藍鯨,2004年2月 6. Sophie D. Coe、Michael D. Coe著、蔡珮瑜譯《巧克力—從土法煉製的馬雅冷飲到幻化成甜蜜的愛情信物》,臺北:藍鯨,2001年1月 7. Wolfgang Schivelbusch著、殷麗君譯《味覺樂園—看香料、咖啡、菸草、酒,如何創造人間的私密天堂》,臺北:藍鯨,2001年4月 8. 吉爾斯•彌爾頓著、王國璋譯《荳蔻的故事—香料如何改變世界歷史?》,臺北:究竟,2001年3月 9. 法蘭克˙布諾寧著、秦於理譯《蘋果—誘惑與背叛-從伊甸園到現代果園》,臺北:藍鯨,2000年7月 10. 莉迪亞•巴克里著、吳岳添譯《香料》,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11月 11. 莉迪婭•巴克里、維吉尼亞•諾維爾著,吳岳添譯《香料》,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11月 四、咖啡文化 1. 文可璽編著,《臺灣摩登咖啡屋—日治臺灣飲食消費文化考》,臺北:前衛出版社,2014年1月 2. 史都華‧李‧艾倫,簡瑞宏譯,《咖啡癮史:從衣索匹亞到歐洲,橫跨八百年的咖啡文明史(全新改版)》,臺北:時報出版出版社,2015年2月 3. 克勞士•提勒多曼著;林珍良譯《咖啡館裡的歐洲文化—游歷歐洲歷史的經典咖啡館指南》,北京:團結出版社,2005年3月 4. 沈孟穎,《咖啡時代—臺灣咖啡館百年風騷》,臺北:遠足文化公司,2005年1月 5. 岡希太郎;李毓昭譯,《百藥之王:一杯咖啡的藥理學》,台中:晨星出版社,2010年7月 6. 張耀《叫cafe的地方—世界咖啡屋全景》,台北:馬可孛羅,2002年7月 7. 張耀《打開咖啡館的門》(全新版),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8月 8. 張耀《咖啡地圖》(全新版),台北:聯合文學,2004年8月 五、茶文化 1. 安妮˙皮埃爾—羅伯特《茶》,香港:三聯書店,2002年2月 參、飲食與文學、文人 (一)飲食與文學 1. 黛娜‧福萊德,聯合文學編輯部、林心笛編譯,《小說餐桌》,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2015年1月 2. 安.伯瑞爾,陳文瑤譯,《普魯斯特的盛宴:重現法國文豪追憶似水年華的飲食、文學與人生》,臺北:積木文化公司,2014年5月 3. 平野芳信,陳系美譯,《從蝸牛食堂到挪威的森林:解讀日本近現代文學中的飲食象徵》,臺北:遠足文化公司,2014年7月 4. 彭怡平《開麥拉美味幻想曲—經典美食電影》,臺北:時報文化公司,1999年8月 5. 関矢悦子,蘇暐婷譯,《福爾摩斯的飲食與生活研究:跟著小說情節破解英國餐桌文化及日常線 索》,臺北:麥浩斯出版社,2015年3月 (二)飲食與文人 1. 李欣頻,《食物戀—李欣頻的30件飲食證據》,臺北:方智出版社,2001年3月 2. 周芬娜,《他們都愛這樣吃:32道傳奇與美味的饗宴》,臺北:一起來出版社,2011年7月 3. 周芬娜,《品味傳奇—名人與美食的前世今生》,臺北:積木文化,2002年5月 4. 林小葳,《文學家的美食地圖》,臺北:天培文化,20064 5. 范用編,《文人飲食談》,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4月 6. 嵐山光三郎,《文人的飲食生活》,臺北:宜高文化,2004年1月 7. 鄧美玲,《作家拿手菜》,臺北:躍昇文化,2000年3月 |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
iLearing | ||||||||||||||||||||||||||||||||||||||||||||||||||||||||||||||||||||||||||||||||||||||||||||||||||||||||||||||||||
課程輔導時間 | ||||||||||||||||||||||||||||||||||||||||||||||||||||||||||||||||||||||||||||||||||||||||||||||||||||||||||||||||||
星期二1400-1500 |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 ||||||||||||||||||||||||||||||||||||||||||||||||||||||||||||||||||||||||||||||||||||||||||||||||||||||||||||||||||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 |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01/14 22:16:47 |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5 / 12 |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