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
課程名稱 | (中) 中國中古典章制度源流(7617) | ||||||||
(Eng.) The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edieval Decrees and Regulations | |||||||||
開課單位 | 歷史系 | ||||||||
課程類別 | 選修 | 學分 | 2 | 授課教師 | 游逸飛 | ||||
選課單位 | 歷史系 / 碩專班 | 授課使用語言 | 中文 | 英文/EMI | 開課學期 | 1132 | |||
課程簡述 | 秦漢時期為傳統中國兩千年帝制政府的開端,中國中古典章制度源流至少要溯源於此。如何整合新舊史料,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重新探索中國中古典章制度源流的面貌,是本課程的設計核心。在具體操作上,本課程擬從地方行政、中央政府、君主制度三大範疇,探討中國中古典章制度源流的面貌、功能及影響。 | ||||||||
先修課程名稱 | 課程含自主學習 | N |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
培養學生整合新舊史料,在前輩學者研究的基礎之上,重新探索先秦兩漢政治制度與社會的面貌 |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 ||||||||||||||||||||||||||||||||||||||||||||||||||||||||||||||||||||||||||||||||||||||||||||||||||||||||||||||||||
| ||||||||||||||||||||||||||||||||||||||||||||||||||||||||||||||||||||||||||||||||||||||||||||||||||||||||||||||||||
學習評量方式 | ||||||||||||||||||||||||||||||||||||||||||||||||||||||||||||||||||||||||||||||||||||||||||||||||||||||||||||||||||
具體評量與配分方式將視授課情況調整。 史料研讀作業與課堂報告(80%):研究生須研讀《回到秦朝大冒險》或《古代中國的24小時:秦漢時代的性愛與食衣住行》,自選其中「一段」與秦漢法律相關的敘述,說明其史料依據與推測成分,進而分析其史料與推測是否應用恰當,然後上臺報告。上臺報告後請根據課堂討論意見修改,繳交定稿(拒收投影片)。 平時成績(20%):以平時上課的發言為主要給分依據。 張述(張不叁),《回到秦朝大冒險》,臺北:時報出版,2016。 [日]柿沼陽平著,李璦祺譯,《古代中國的24小時:秦漢時代的性愛與食衣住行》,臺北:八旗文化,2023。 |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
(一) 主要參考書目 1. 綜論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1999。 鄭欽仁編,《立國的宏規》,臺北:聯經,1982。 吳宗國編,《中國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4。 李世瑜、孟彥弘,《中國古代官制概論》,北京:中社科,2009。 白鋼編,《中國政治制度通史》,北京:人民,1996。 閻步克,《中國古代官階制度引論》,北京:北京大學,2010。 李治安編,《中國五千年中央與地方關係》,北京:人民,2010。 楊寬,《中國古代都城制度史研究》,上海:上海人民,2003。 中國思想研究委員會編,劉紉尼、段昌國、張永堂譯,《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聯經,1992。 2. 地方行政 周振鶴,《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上海:上海人民,2005。 [日]藤田勝久,《中國古代國家と郡縣社會》,東京:汲古書院,2005。 [日]藤田勝久,《中國古代國家と社會システム--長江流域出土資料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2009。 [日]土口史記,《先秦時代の領域支配》,京都: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2011。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 [日]紙屋正和著,《漢時代における郡縣制の展開》,京都:朋友書店,2009。 [日]高村武幸,《漢代の地方官吏と地域社會》,東京:汲古書院,2008。 李迎春,《秦漢郡縣屬吏制度演變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博士論文,2009。 游逸飛,《戰國至漢初的郡制變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鄒水杰,《兩漢縣行政研究》,長沙:湖南人民,2008。 汪桂海,《漢代官文書制度》,桂林:廣西教育,1999。 [日]冨谷至著,劉恒武、孔李波譯,《文書行政的漢帝國》,南京:江蘇人民,2013。 廖伯源,《簡牘與制度——尹灣漢墓簡牘官文書考證》增訂版,桂林:廣西師大,2005。 管東貴,《從宗法封建制到皇帝郡縣制的演變——以血緣解紐為脈絡》,北京:中華書局,2010。 鄭威,《楚國封君研究》,武漢:湖北教育,2012。 柳春藩,《秦漢封國食邑賜爵制》,瀋陽:遼寧人民,1984。 劉瑞、劉濤,《西漢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北京:中社科,2010。 周振鶴、李曉杰,《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 先秦卷》,上海:復旦大學,2009。 后曉榮,《戰國政區地理》,北京:文物,2013。 辛德勇,《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后曉榮,《秦代政區地理》,北京:社科文獻,2009。 周振鶴,《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1987。 李曉杰,《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1999。 3. 中央政府 邢義田,《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 邢義田,《治國安邦:法制、行政與軍事》,北京:中華書局,2011。 閻步克,《波峰與波谷:秦漢魏晉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北京大學,2009。 [日]尾形勇著,張鶴泉譯,《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長春:吉林文史,1993。 王健文,《奉天承運--古代中國的國家概念及其正當性基礎》,臺北:東大,1995。 楊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1997。 繆文遠,《戰國制度通考》,成都:巴蜀書社,1998。 吳曉懿,《戰國官名新探》,合肥:安徽師大,2013。 陳偉,《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1996。 [日]工藤元男著,[日]廣瀨薰雄、曹峰譯,《睡虎地秦簡所見秦代國家與社會》,上海:上海古籍,2010。 [日]小嶋茂稔,《漢代國家統治の構造と展開--後漢國家論研究序說》,東京:汲古書院,2009。 牟發松,《漢唐歷史變遷中的社會與國家》,上海:華東師大,2011。 田餘慶,《秦漢魏晉史探微》重訂本,北京:中華書局,2004。 張金光,《秦制研究》,上海:上海古籍,2004。 廖伯源,《歷史與制度:漢代政治制度試釋》,臺北:臺灣商務,1998。 楊鴻年,《漢魏制度叢考》,武漢:武漢大學,2005。 安作璋、熊鐵基編,《秦漢官制史稿》二版,濟南:齊魯書社,2007。 閻步克,《品位與職位--秦漢魏晉南北朝官階制度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2。 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9。 [日]西嶋定生著,武尚清譯,《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與結構--二十等爵制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4。 閻步克,《樂師與史官--傳統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論集》,北京:三聯書店,2001。 祝總斌,《兩漢魏晉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北京:中社科,1990。 閻步克,《察舉制度變遷史稿》,北京:人民大學,2009。 [日]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の財政と國家》,東京:汲古書院,2010。 [日]重近啟樹,《秦漢稅役體系の研究》,東京:汲古書院,1999。 [日]宮宅潔,《中國古代刑制史の研究》,京都:京都大學,2011。 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編,《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究文集》,桂林:廣西師大,2007。 黃今言,《秦漢軍制史論》,南昌:江西人民,1993。 4. 皇帝制度 周良霄,《皇帝與皇權》,上海:上海古籍,2006。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日]渡邊信一郎著,徐沖譯,《中國古代的王權與天下秩序:從日中比較史的視角出發》,北京:中華書局,2008。 [日]園部逸夫著,陶旭譯,《思考皇室制度》,北京:社科文獻,2012。 徐沖,《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與皇帝權力起源》,上海:上海古籍,2012。 [日]渡邊信一郎,《天空の玉座 : 中國古代帝國の朝政と儀禮》,東京:柏書房,1996。 [日]金子修一,《古代中國と皇帝祭祀》,東京:汲古書院,2001。 [日]金子修一,《中國古代皇帝祭祀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2006。 閻步克,《服周之冕--《周禮》六冕禮制的興衰變異》,北京:中華書局,2009。 [日]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の樂制と國家:日本雅樂の源流》,京都:文理閣,2013。 5. 他山之石 [以]S.N.艾森斯塔特(S. N. Eisenstadt)著,閻步克譯,《帝國的政治體系》,貴州:貴州人民,1992。 [美]弗蘭克.J.古德諾(Frank Johnson Goodnow)著,王元譯,《政治與行政:一個對政府的研究》,上海:復旦大學,2011。 [美]格林斯坦(Fred I. Greenstein)、波爾斯比(Nelson W. Polsby)編,《政治學手冊精選》,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美]哈羅德.D.拉斯韋爾(Harold D. Lasswell)著,楊昌裕譯,《政治學:誰得到甚麼?何時和如何得到》,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美]拉爾夫.P.赫梅爾(Ralph P. Hummel)著,韓紅譯,《官僚經驗:後現代主義的挑戰》(第五版),北京:人民大學,2013。 斯科特.戈登(Scott Gorden)著,應奇、陳麗微、孟軍、李勇譯,《控制國家--從古代雅典到今天的憲政史》第2版,南京:江蘇人民,2005。 [美]喬爾.S.米格代爾(Joel S. Migdal)著,李楊、郭一聰譯,《社會中的國家:國家與社會如何相互改變與相互構成》,南京:江蘇人民,2013。 [英]梅爾文.里克特(Charles Homer Haskins)著,張智譯,《政治和社會概念史研究》,上海:華東師大,2010。 [英]M.I.芬利(Moses I. Finly)著,晏紹祥、黃洋譯,《古代世界的政治》,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意〕弗朗切斯科.德.馬爾蒂諾(Francesco de Martino)著,薛軍譯,《羅馬政制史(第一卷)》,北京:北京大學,2009。 [美]托馬斯.埃特曼(Thomas Ertman)著,郭台輝譯,《利維坦的誕生:中世紀及現代早期歐洲的國家與政權建設》,上海:上海人民,2010。 |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
課程輔導時間 | ||||||||||||||||||||||||||||||||||||||||||||||||||||||||||||||||||||||||||||||||||||||||||||||||||||||||||||||||||
星期四13:00-15:00 |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 ||||||||||||||||||||||||||||||||||||||||||||||||||||||||||||||||||||||||||||||||||||||||||||||||||||||||||||||||||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 |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2/19 22:34:29 |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5 / 09 |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