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中國史學史(2049)
(Eng.) History of Chinese Historiography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游逸飛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史學史」是歷史學家的自我反省。歷史學家梳理歷史學的發展歷程,借鑑過往史家的經驗,思考當代歷史學的未來。雖然當代歷史學以歐美歷史學為主流,臺灣歷史學界亦難以自外,深受歐美歷史學影響,但傳統中國歷史學對臺灣歷史學界的影響仍不宜忽視,探索中國史學史有其必要。即便我們將傳統中國歷史學「去熟悉化」,認識一個陌生的古文明的歷史學,亦有益於我們攬鏡自照,反省自身。然而如果沒有厚實的傳統史學文獻根底,要在一學期的課程裡進入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史學史,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相較於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中國最早的正史《史記》,直到北宋才誕生的《資治通鑑》其生也晚,很難與其他著名史書競爭某些「第一」。然而也正因《資治通鑑》其生也晚,遂使《資治通鑑》有更大的優勢去貫穿整個中國史學史,成為本學期課程的主軸。
首先,《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氣吞山河,花了十九年的光陰書寫三百萬字、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半部中國通史(當時幾可視為整部),如此規模的史書由一人總其成,至今仍難有望其項背者。而《資治通鑑》書寫了半部中國歷史,也就是說司馬光必須閱讀、擇取、融鑄大量戰國至五代的史料與史籍,才可能完成《資治通鑑》全書。換句話說,閱讀一部《資治通鑑》,也就有機會接觸到半部中國史的史料與史籍,何其難能!
再者,《資治通鑑》未能包含北宋以後的半部中國史(以及戰國以前的先秦歷史),這一遺憾早有後人留意,南宋以降續補《資治通鑑》的史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加上朱熹《資治通鑑綱目》的流行,明清時期的史書逐漸發展出「綱鑑體」,成為當時歷史普及讀物的代表。這類史書不管體裁抑或內容,均與《資治通鑑》的關係密不可分。換句話說,閱讀《資治通鑑》時,若能旁及這些「衍生物」,便可串起整部中國史學史,更是不易!
「史學史」是歷史學家的自我反省。歷史學家梳理歷史學的發展歷程,借鑑過往史家的經驗,思考當代歷史學的未來。雖然當代歷史學以歐美歷史學為主流,臺灣歷史學界亦難以自外,深受歐美歷史學影響,但傳統中國歷史學對臺灣歷史學界的影響仍不宜忽視,探索中國史學史有其必要。即便我們將傳統中國歷史學「去熟悉化」,認識一個陌生的古文明的歷史學,亦有益於我們攬鏡自照,反省自身。然而如果沒有厚實的傳統史學文獻根底,要在一學期的課程裡進入長達數千年的中國史學史,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相較於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中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中國最早的正史《史記》,直到北宋才誕生的《資治通鑑》其生也晚,很難與其他著名史書競爭某些「第一」。然而也正因《資治通鑑》其生也晚,遂使《資治通鑑》有更大的優勢去貫穿整個中國史學史,成為本學期課程的主軸。
首先,《資治通鑑》的作者司馬光氣吞山河,花了十九年的光陰書寫三百萬字、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的半部中國通史(當時幾可視為整部),如此規模的史書由一人總其成,至今仍難有望其項背者。而《資治通鑑》書寫了半部中國歷史,也就是說司馬光必須閱讀、擇取、融鑄大量戰國至五代的史料與史籍,才可能完成《資治通鑑》全書。換句話說,閱讀一部《資治通鑑》,也就有機會接觸到半部中國史的史料與史籍,何其難能!
再者,《資治通鑑》未能包含北宋以後的半部中國史(以及戰國以前的先秦歷史),這一遺憾早有後人留意,南宋以降續補《資治通鑑》的史書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加上朱熹《資治通鑑綱目》的流行,明清時期的史書逐漸發展出「綱鑑體」,成為當時歷史普及讀物的代表。這類史書不管體裁抑或內容,均與《資治通鑑》的關係密不可分。換句話說,閱讀《資治通鑑》時,若能旁及這些「衍生物」,便可串起整部中國史學史,更是不易!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本學期的課程打算從《資治通鑑》出發,引領同學略窺中國史學史的風貌。
1.史學研究能力
5.國際視野
70
30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課程概述:歷史、史家、史書、史學、史學史
第2週 《通鑑》的前輩——現存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
第3週 《通鑑》的前輩——現存中國最早的編年史:《春秋》與《左傳》
第4週 《通鑑》的史源——戰國的編年史:《秦記》、《竹書紀年》、出土《繫年》
第5週 《通鑑》的史源——中國最早的正史、紀傳體通史:[西漢]司馬遷《史記》
第6週 《通鑑》的史源——中國最早的斷代正史:[東漢]班固《漢書》
第7週 《通鑑》的史源——後續的斷代正史:《東觀漢記》、《三國志》、《後漢書》、《宋書》、《(南)齊書》、《魏書》、《晉書》、《梁書》、《陳書》、《(北)齊書》、《(北)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記》
第8週 《通鑑》的前輩——中國最早的制度通史:[唐]杜佑《通典》
第9週 [北宋]司馬光《資治通鑑》(294卷、1362年)——中國最具規模、最精彩的編年史
第10週 《資治通鑑》作者群及相關著述:司馬光《歷年圖》、《通志》、《資治通鑑叢目》、《資治通鑑長編》、《資治通鑑考異》、《資治通鑑目錄》、《資治通鑑釋例》、《稽古錄》、「臣光曰」,劉恕《資治通鑑外紀》,劉攽《東漢刊誤》,范祖禹《唐鑑》
第11週 《通鑑》的遺產——[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
第12週 《通鑑》的遺產——[南宋]朱熹、趙思淵《資治通鑑綱目》與[清]吳乘權、周之炯、周之燦《綱鑑易知錄》
第13週 《通鑑》的遺產——[元]胡三省《資治通鑑音注》,[明]嚴衍、談允厚《資治通鑑補》
第14週 《通鑑》的遺產——[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與畢沅《續資治通鑑》
第15週 《通鑑》的遺產——[清]王夫之《讀通鑑論》與乾隆《御批歷代通鑑輯覽》
第16週 《通鑑》的現代遺產——翻譯與教學
博物館田野調查
自主學習
內容
   01.參與專業論壇、講座、企業分享等產官學研相關交流活動
   03.製作專題報告

學習評量方式
具體評量與配分方式將視授課情況調整。歡迎同學使用市面上各種人工智能軟體,協助撰寫作業,進而比較自己撰寫的作業與人智協助的作業有何異同。但純粹由人工智能撰寫的作業,以零分計。
「《資治通鑑》」研讀作業(20%):修課學生須自選《資治通鑑》〈秦紀〉或〈漢紀〉裡至少一句完整的話,將內容精準翻譯為現代漢語,分析其前後文,思考該句話何以得而出現在《資治通鑑》裡?該句話是司馬光的手筆嗎?司馬光為何書寫、如何書寫該句話?進而將該句話與某則《資治通鑑》以外的史籍內容互證,探討它們共同反映出什麼樣的秦漢歷史。作業提前繳交初稿者,平時成績加分。初稿經授課教師批改後,期末繳交定稿。定稿形式不拘,但拒收投影片,成績以定稿為準。歡迎同學自行分組撰寫作業。作業優異者,可與授課教師商量,爭取發表全文、申請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或參加海峽兩岸考古教學交流基地等機會。
上臺報告(20%):作業初稿分數較高者,優先上臺報告(限半小時),平時成績加分。
期末考(二)(10%):未上臺報告者,可撰寫期末考(二):介紹某次他人上臺報告的內容,與自己的作業比較,評析兩者的異同好壞,進一步整合探討《資治通鑑》與秦漢史的關係。
期末考(一)(20%):出題範圍以授課教師的實際上課內容為主,具體題目會事先公布。
研究論著閱讀作業(20%):修課學生自選現代學者的《資治通鑑》及秦漢史學術論著各一種,撰寫摘要及評析。選擇範圍以授課教師所開的書目為主,欲選擇其他論著,請事前與授課教師溝通。
平時成績(20%):以平時上課的發言為主要給分依據。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1. 課程概述:歷史、史家、史書、史學、史學史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2002。
杜維運,《中國史學史》一至三冊,臺北:杜維運,1993-2004。
瞿林東,《中國史學史綱》,臺北:五南,2002。
謝保成編,《中國史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德]伊格爾斯(Georg G. Iggers)、王晴佳著、[加]蘇普里婭.穆赫吉(Supriya Mukherjee)著,楊豫譯,《全球史學史——從18世紀至當代》,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倉修良編,《中國史學名著評介》,濟南:山東教育,2007。
陳清泉、蘇雙碧、李桂海、蕭黎、葛增福編,《中國史學家評傳》,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
[奧]魏格林(S. Weigelin-Schwiedrzik)、[德]施耐德(Axel Schneider)編,《中國史學史研討會:從比較觀點出發論文集》,臺北:稻鄉,1999。
詳目見iLearning系統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見iLearning系統
課程輔導時間
週四13:00~15:00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8/25 01:26:53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9 / 17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