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史記(2049)
(Eng.) Shih Chi(The Historical Records)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游逸飛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11
課程簡述 《史記》被當代史家視為中國上古史最重要的史料,沒有之一。但究其性質,《史記》其實是司馬遷精心著述的史書,絕非原始的一手史料、斷爛朝報,而是縝密的二手研究、傳世之作,甚至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今人絕不宜只是在《史記》裡尋章摘句,簡單地將之視為史料加以運用。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研讀《史記》?除了研讀任何作品均須關注的版本、體裁、作者、宗旨等基礎要素外,由於《史記》在傳統史學與現代史學裡的地位均獨一無二,歷代史家、文人、學者面對被視為經典的《史記》,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專業讀法、甚至形成了若干解讀的流派,這些前輩的智慧,今日仍值得借鑒。本課程希望比較全面地介紹《史記》的各種基礎讀法與若干專業讀法,提供修課學生管窺《史記》的多元門徑,也為有志於中國上古史研究的學生打下基礎。這些讀法還在一定程度上適用於各種古今中外的經典與著述,值得任何有意在書海中汲取養分的人參考。
但因《史記》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字,篇幅過於浩瀚,本課程作業只選取〈呂太后本紀〉一篇,讓學生參考各種《史記》的讀法,自行研讀,並結合其他材料,嘗試解讀《史記》蘊含的歷史訊息。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培養修課學生解讀先秦兩漢考古資料的能力。
1.史學研究能力
3.溝通與表達
4.社會關懷
60
15
25
講授
書面報告
口頭報告
作業
測驗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課程概述/《史記》的讀本與參考書
第2週 基礎讀法(一):
《史記》有幾種?後人閱讀的是同一種《史記》嗎?《史記》的注解有幾種?後人注解的是同一種《史記》嗎?
第3週 基礎讀法(二):
今本《史記》都是司馬遷的手筆嗎?有哪幾篇出自他人之手?
第4週 基礎讀法(三):
《史記》的內容取材於何處?哪些是抄撮前人?哪些是自行撰述?司馬遷憑什麼自行著史?
第5週 基礎讀法(四):
《史記》的體裁有哪些?是否參考自前代史書?〈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各自的功能為何?
第6週 基礎讀法(五):
司馬遷著述《史記》的宗旨為何?是謗書?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各篇的宗旨一以貫之抑或各自為政、有所矛盾?
第7週 基礎讀法(六):
後代史家、士人、帝王是否閱讀《史記》,受其影響?《史記》在中國乃至全球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地位為何?
第8週 專業讀法(一):
從目錄學看《史記》(後人如何定位《史記》)
第9週 專業讀法(二):
《史記》的版本學(關注異文,追究文獻上的《史記》原貌)
第10週 專業讀法(三):
考證《史記》各種史事記載(乾嘉考據學)
第11週 專業讀法(四):
以出土文獻證《史記》(二重證據法)
第12週 專業讀法(五):
考證《史記》地名的地望(歷史地理學)
第13週 專業讀法(六):
《史記》的史源學(探討司馬遷的取材)
第14週 專業讀法(七):
《史記》的體例與歷史書寫(不一定欣賞司馬遷)
第15週 專業讀法(八):
《史記》的義法(在體例的基礎上揣摩微言大義、對司馬遷有崇敬之心的義理派)
第16週 專業讀法(九):
《史記》的文筆(評點辭句與篇章佈局的文學派)
第17週 博物館田野調查
第18週 期末考
學習評量方式
具體評量與配分方式將視授課情況調整。
「《史記》〈呂太后本紀〉」研讀作業(20%):修課學生須自選《史記》〈呂太后本紀〉裡至少一句完整的話,將內容精準翻譯為現代漢語,分析其前後文,思考該句話何以得而出現在〈呂太后本紀〉裡?該句話是司馬遷的手筆嗎?司馬遷為何書寫、如何書寫該句話?進而將該句話與某則〈呂太后本紀〉以外的史料互證,探討它們共同反映出什麼樣的漢初歷史?最後反思自己的作業應用了哪些課綱裡的基礎、專業讀法及其他。作業提前繳交初稿者,平時成績加分。初稿經授課教師批改後,期末繳交定稿。定稿形式不拘,但拒收投影片,成績以定稿為準。歡迎同學自行分組撰寫作業。作業優異者,可與授課教師商量,爭取發表全文、申請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等機會。
上臺報告(20%):作業初稿分數較高者,優先上臺報告(限半小時),平時成績加分。
期末考(二)(10%):未上臺報告者,可撰寫期末考(二):介紹某次他人上臺報告的內容,與自己的作業比較,評析兩者的異同好壞,進一步整合探討《史記》〈呂太后本紀〉的史料與史學價值。
期末考(一)(20%):出題範圍以授課教師的實際上課內容為主,具體題目會事先公布。
《史記》課綱比較作業(10%):修課學生自行查找並提供任何以《史記》為主的課程大綱至少一種,與本課程進行比較並評析。
研究論著閱讀作業(20%):修課學生自選現代學者的《史記》及秦漢史學術論著各一種,撰寫摘要及評析。選擇範圍以授課教師所開的書目為主,欲選擇其他論著,請事前與授課教師溝通。
平時成績(20%):以平時上課的發言為主要給分依據。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1. 課程概述/《史記》的讀本與參考書
[西漢]司馬談,《太史公書》稿本。
[西漢]司馬遷,《太史公書》名山藏本。
[西漢]司馬遷,《太史公書》京師副本。
[南朝宋]裴駰集解,《史記》,臺北:成文出版社,1971(據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藏北宋景佑年間國子監刻本影印)。景佑本
[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宋本史記》,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8(據日本藏南宋建安黃善夫家塾刻本影印)。黃善夫本
[明]凌稚隆輯校,[清]李光縉增補,[日]有井範平補標,《史記評林》,臺北:地球出版社,1992。
[清]武英殿修書處編,《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1955(據乾隆武英殿刊本《二十四史》影印)。殿本
張元濟輯,王雲五、楊樹人修補校正,《史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6。百衲本二十四史,1931初版
[日]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臺北:大安出版社,1998。
錢穆,〈評日人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收於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頁35-46。
顧頡剛等點校,《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中華本二十四史
趙生群等點校,《史記》,北京:中華書局,2013。中華修訂本二十四史
吳樹平等,《全注全譯史記》,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
韓兆琦,《史記箋證》,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韓兆琦,《新譯史記》,臺北:三民書局,2011。
張大可、丁德科,《史記通解》,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美]倪豪士(William H. Jr. Nienhauser)編譯, The Grand Scribe's Records ,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94-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2002。
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臺北:臺灣開明書店,1968。

張新科,《史記學概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張大可、安平秋、俞樟華編,《史記研究集成》,北京:華文出版社,2005。
丁德科、梁建邦、黨大恩編,《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年鑒.2011年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楊海崢,《日本《史記》研究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17。
楊燕起、陳可青、賴長揚編,《歷代名家評史記》,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86。
徐蜀編,《《史記》訂補文獻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4。
《二十五史補編》編委會編,《史記兩漢書三史補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2. 基礎讀法(一):《史記》有幾種?後人閱讀的是同一種《史記》嗎?《史記》的注解有幾種?後人注解的是同一種《史記》嗎?
蘇芃,〈日本宫內廳藏舊抄本《史記.高祖本紀》年代新證〉,《文學遺產》2019年第1期,北京。
3. 基礎讀法(二):今本《史記》都是司馬遷的手筆嗎?有哪幾篇出自他人之手?
余嘉錫,〈太史公書亡篇考〉,《輔仁學誌》第15卷第1期,1947。
易平,〈張晏「史記」亡篇之說新檢討〉,《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臺北,頁61-91。

4. 基礎讀法(三):《史記》的內容取材於何處?哪些是抄撮前人?哪些是自行撰述?司馬遷憑什麼自行著史?
阮芝生,〈太史公怎樣蒐集和處理史料〉,《書目季刊》第7卷第4期,1975,臺北,頁17-35。
5. 基礎讀法(四):《史記》的體裁有哪些?是否參考自前代史書?〈本紀〉、〈表〉、〈書〉、〈世家〉、〈列傳〉五體各自的功能為何?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的體系關聯〉,《臺大歷史學報》第7期,1980,臺北,頁1-30。
阮芝生,〈論史記五體及「太史公曰」的述與作〉,《臺大歷史學報》第6期,1979,臺北,頁17-43。
6. 基礎讀法(五):司馬遷著述《史記》的宗旨為何?是謗書?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各篇的宗旨一以貫之抑或各自為政、有所矛盾?
阮芝生,〈司馬遷之心--「報任少卿書」析論〉,《臺大歷史學報》第26期,2000,臺北,頁151-205。
阮芝生,〈試論司馬遷所說的「究天人之際」〉,《史學評論》第6期,1983,臺北,頁39-79。
阮芝生,〈試論司馬遷所說的「通古今之變」〉,收於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臺北:沈剛伯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編輯委員會,1976,頁253-284。
阮芝生,〈三司馬與漢武帝封禪〉,《臺大歷史學報》第20期,1996,臺北,頁307-340。

7. 基礎讀法(六):後代史家、士人、帝王是否閱讀《史記》,受其影響?《史記》在中國乃至全球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上的地位為何?
陳直,〈漢晉人對《史記》的傳播及其評價〉,收於吳澤編,《中國史學史論集 (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金發根,〈論史漢兩書之傳布〉,《簡牘學報》第5期,1977,臺北,頁1-21。
阮芝生,〈史學名著的教與學:以《史記》為例〉,收於張哲郎編,《歷史學系教學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治大學歷史系,1993,頁359-382。
8. 專業讀法(一):從目錄學看《史記》(後人如何定位《史記》)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含《古書通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李紀祥,〈《太史公書》由「子」之「史」考〉,《中國中古史研究》第3期,2004,臺北,頁1-52。
9. 專業讀法(二):《史記》的版本學(關注異文,追究文獻上的《史記》原貌)
[日]尾崎康著,喬秀岩譯,《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8。
賀次君,《史記書錄》,北京:中華書局,2019。
[日]水澤利忠,《史記會注考證校補》,東京:史記會註考證校補刊行會,1957-1970。
王叔岷,《史記斠證》,北京:中華書局,2007。
[清]張文虎著,《校刊史記集解索隱正義札記》,北京:中華書局,1977。
張衍田,《史記正義佚文輯校》,濟南:齊魯書社,1985。
程金造,《史記索隱引書考實》,北京:中華書局,1998。
羅振玉編,《古寫本史記殘卷》,臺北:大通書局,1977
李解民,〈《史記》倒文之謎〉,《文史》第52輯,2000,北京,頁105-114。

10. 專業讀法(三):考證《史記》各種史事記載(乾嘉考據學)
[明]顧炎武著,[清]黃汝成集釋,欒保群、呂宗力校點,《日知錄集釋》全校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傑點校,《廿二史考異(附:三史拾遺、諸史拾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清]王鳴盛著,黃曙輝點校,《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
[清]趙翼著,王樹民校證,《廿二史劄記校證》,北京:中華書局,2001。
[清]梁玉繩著,賀次君點校,《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1985。
朱東潤,《史記考索》,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
施之勉,《史記會注考證訂補》,臺北:華岡,1976。
徐復觀,〈論《史記》〉,收於氏著,《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頁305-442。
施之勉,〈「論史記」駁議〉,《大陸雜誌》第56卷第3-4期合刊,1978,臺北,頁81-91。
徐復觀,〈讀〈論史記駁議〉--敬答施之勉先生〉,收於氏著,《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書局,1982,頁443-458。
辛德勇,《史記新本校勘》,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7。
胡寶國,〈《史記》、《漢書》籍貫書法與區域觀念變動〉,收於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古史文存:秦漢魏晉南北朝卷》,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頁272-280。
[日]大庭脩著,林劍鳴等譯,〈《史記.三王世家》與漢代的公文書〉,收於氏著,《秦漢法制史研究》第三篇第四章,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頁234-253。

鄭鶴聲,《司馬遷年譜》,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
錢穆,〈太史公考釋〉,收於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蘭臺出版社,2000,頁22-34。
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收於氏著,《觀堂集林》卷十一上,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頁304-325。
施之勉,〈《太史公行年考》辨疑〉,《東方雜誌》第40卷第16期,1944。
施之勉,〈《太史公行年考》辨誤〉,《大陸雜誌》第7卷第5期,1953。
錢穆,〈司馬遷生年考〉,收於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三)》,臺北:蘭臺,2000,頁16-21。
施丁,《司馬遷行年新考》,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袁傳璋,《太史公生平著作考論》,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11. 專業讀法(四):以出土文獻證《史記》(二重證據法)
陳直,《史記新證》,北京:中華書局,2006。
李學勤,《《史記.五帝本紀》講稿》,北京:三聯書店,2012。
梁雲,《西垂有聲:《史記.秦本紀》的考古學解讀》,北京:三聯書店,2020。
孫家洲,〈兔子山遺址出土〈秦二世元年文書〉與《史記》紀事抵牾釋解〉,《湖南大學學報》2015年第3期,長沙,頁17-20。
辛德勇,〈馬王堆帛書「張楚」注記與《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之尊漢、尊楚問題〉,收於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出土文獻(第六輯)》,上海:中西書局,2015,頁258-284。
陳侃理,〈《史記》與《趙正書》——歷史記憶的戰爭〉,《中國史學》第26卷,2016,東京,頁25-37。

12. 專業讀法(五):考證《史記》地名的地望(歷史地理學)
錢穆,《史記地名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王恢,《史記本紀地理圖考》,臺北:國立編譯館,1990。
黃啟方、洪國樑編,《史記地圖匯編》,臺北:學海出版社,2001。
曲英杰,《史記都城考》,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3. 專業讀法(六):《史記》的史源學(探討司馬遷的取材)
金建德,《司馬遷所見書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
羅倬漢,《史記十二諸侯表考證》,上海:商務印書館,1943。
古國順,《史記述尚書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
[日]藤田勝久著,曹峰、[日]廣瀨薰雄譯,《《史記》戰國史料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劉俊男,《《史記.六國年表》與史料編纂》,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0。
程蘇東,〈失控的文本與失語的文學批評——以《史記》及其研究史為例〉,《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1期,北京。
郭永秉,〈《史記》先秦部分文本研究的前提性討論——以學術界近年對《史記》的若干探索為例〉,「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微信公眾號, 2018.10.8,https://mp.weixin.qq.com/s/m0jmta5IBvqInk-roDR5hA。與程蘇東商榷
李霖,〈從《史記.五帝本紀》取裁看太史公之述作〉,《文史》2020年第1輯,北京。
徐建委,《文獻考古:關於《左傳》《史記》關係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2021。

14. 專業讀法(七):《史記》的體例與歷史書寫(不一定欣賞司馬遷)
[西漢]班彪,〈前史略論〉,收於范曄,《後漢書.班彪列傳》。
[唐]劉知幾著,[清]浦起龍通釋,《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1993。
[宋]鄭樵著,王樹民點校,《通志二十略》,北京:中華書局,1995。
[清]章學誠著,倉修良編注,《文史通義新編新注》,杭州:浙江古籍,2005。
[清]孫德謙,《太史公書義法》,臺北:中華書局,1985。
劉咸炘,《太史公書知意》,收於氏著,《劉咸炘學術論集.史學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頁1-168。
白壽彝,〈司馬遷與班固〉,《北京師大學報》1963年第4期。
徐復觀,〈史漢比較研究之一例〉,收於氏著,《兩漢思想史卷三》,臺北:臺灣學生,1982,頁459-552。
逯耀東,《抑鬱與超越:司馬遷與漢武帝時代》,北京:三聯書店,2008。
劉家和,〈司馬遷史學思想中的變與常〉,收於氏著,《史學、經學與思想:在世界史背景下對於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的思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頁38-48。
劉家和,〈《史記》與漢代經學〉,收於氏著,《古代中國與世界--一個古史研究者的思考》,武漢:武漢,1995,頁433-459。
阮芝生,〈論史記中的孔子與春秋〉,《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臺北,頁1-58。
王叔岷,〈論司馬遷述慎到申不害及韓非之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54卷第1期,1983,頁75-99。
杜潤德(Stephen W. Durrant)著,陳才智譯,〈司馬遷筆下的秦始皇〉,收於閻純德編,《漢學研究(第六集)》,北京:中華書局,2005,頁328-348。
閻鴻中,〈史記秦楚之際月表論考〉,《臺大歷史學報》第23期,1999,臺北,頁93-121。
莊宇清,〈《史記.秦楚之際月表》中的「楚」〉,《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第36期,2004,臺北,頁1-48。
莊宇清,《《史記》三代周秦諸〈表〉研究》,臺北:佛光人文社會學院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6。

15. 專業讀法(八):《史記》的義法(在體例的基礎上揣摩微言大義、對司馬遷有崇敬之心的義理派)
阮芝生,《司馬遷的史學方法與歷史思想》,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73。
阮芝生,《史記的讀法》,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22。
呂世浩,《從五體之末論《史記》的特質》,台北:花木蘭,2008。
呂世浩,《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
閻鴻中,〈《史記.循吏列傳》析疑〉,《臺大歷史學報》第57期,2016,臺北,頁1-46。
呂世浩,〈平準與世變--《史記.平準書》析論〉,《燕京學報》新第12期,2002,北京,頁7-59。
呂世浩,〈三王與文辭--《史記.三王世家》析論〉,《燕京學報》新第9期,2000,北京,頁21-62。
蔡爾健,〈評阮芝生、呂世浩二先生之公羊學與《史記》〉,2015.1.29,https://firstsaint1127.pixnet.net/blog/post/408004312-評阮芝生、呂世浩二先生之公羊學與《史記》。
魏聰祺,〈「思辨」教學過程--以呂世浩〈他叫「秦始皇」嗎?〉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第36期,2019,臺北,頁1-24。

16. 專業讀法(九):《史記》的文筆(評點辭句與篇章佈局的文學派)
[宋]倪思著,[元]劉辰翁評,《班馬異同評》。
[清]姚祖恩,《史記菁華錄》,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77。
[清]王又樸編選,凌朝棟整理,《史記七篇讀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課程輔導時間
星期四13:00-15:00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2/09/13 21:24:47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8 / 02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