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根圈微生物(7182)
(Eng.) Rhizosphere Microbiology
開課單位 土環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3 授課教師 黃政華
選課單位 土環系 / 碩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土壤-植物-微生物間的交互作用影響植物營養、生物防治和生物復育之有效性。本課程藉由課堂講授和文章討論的方式探討影響根圈微生物族群結構之因子和研究根圈微生物和生化反應之分子及傳統技術。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Y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使學生了解研究根圈微生物和生化反應之方法。
1.具有土壤環境科學之專業知識符合國家專業人才之需求
2.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及解決土壤環境問題之能力
3.尊重學術倫理、智慧財產權並具有獨立研究之能力
4.瞭解國際脈動與培養人文素養
30
30
20
20
講授
討論
出席狀況
書面報告
測驗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課程介紹
第2週 根圈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導論
第3週 根圈微生物相之研究及應用
第4週 根圈養分與根圈微生物之關係
第5週 根圈分泌物對根圈有益及病原微生物族群的影響I
第6週 根圈分泌物對根圈有益及病原微生物族群的影響II
第7週 土壤腐植質對植物生長的影響
第8週 土壤有機質的管理與病害發生的關係
第9週 堆肥化過程的微生物相變化與腐植質的形成I
第10週 堆肥化過程的微生物相變化與腐植質的形成II
第11週 根圈之礦質化與生物固定化作用
第12週 植物及微生物間的有機訊號
第13週 微生物肥料I
第14週 微生物肥料II
第15週 植物根圈之載鐵物質的功能
第16週 菌根真菌之簡介 固氮菌和豆科植物之共生 期末考
自主學習
內容

學習評量方式
出席(10%)、文章討論(10%)、期中作業(40%)及期末整合測驗(開書考,4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1. Cardon, Z. G., and Whitbeck, J. L. 2007. The Rhizosphere: An Ecological Perspective. Elsevier Academic Press, Burlington, MA.
2. Willing, S., Varanini, Z., and Nannipieri, P. 2000. The Rhizosphere: Biochemistry and Organic Substance at the Soil-Plant Interface. Marcel Dekker, Inc., New York, NY.
3. Madsen, E. L. 2008.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From genomes to biogeochemistry. Blackwell Publishing, Malden, MA.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課程輔導時間
星期一早上10-11:30。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02.消除飢餓   13.氣候行動   15.陸地生態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7 / 04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