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中日關係史(一)(3012)
(Eng.) History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I)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沈玉慧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自古以來即相互遣使往來,隨著政治體制、文化思想的各自發展,相互間的關係或若即若離,或時有衝突,並展開多元的交流活動。本課程將在東亞的廣域視野下,介紹遠古以來至14世紀期間,中日交流的背景及其實態,藉由認識中日往來的發展脈絡,進而思考中日兩國間的往來關係之於東亞的意義為何。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Y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認識遠古以來至14世紀,中日展開交流的背景及內涵,與中日兩國的往來關係之於東亞的意義。
1.史學研究能力
3.溝通與表達
5.國際視野
50
20
30
討論
其他
講授
出席狀況
作業
測驗
其他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9/9 課程說明與導論
第2週 9/16 遠古時代~3世紀的中日往來:物種&技術的傳入~邪馬台國
第3週 9/23 4~6世紀的中日往來:大和政權與東亞各國間的交涉

參考閱讀:谷川道雄,〈魏晉南北朝貴族政治與東亞世界的形成--從都督諸軍事制度來考察〉,高明士編,《東亞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政治法制篇》台大出版中心,2005。
或谷川道雄,〈魏晉南北朝貴族政治與東亞世界的形成--從都督諸軍事制度來考察〉,《臺大歷史學報》30(2002.12)。
第4週 9/30 7世紀的中日往來:遣隋使

參考閱讀:
韓昇,〈南北朝隋唐時代東亞的「佛教外交」〉《佛學研究》1999。
河上麻由子,〈佛教與朝貢的關係—以南北朝時代為中心〉,《傳統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川本芳昭,〈遣隋使備忘錄—以《隋書》和《日本書紀》為中心〉,王勇主編,《東亞座標中的遣隋唐使研究》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
第5週 10/7 7世紀初中期~10世紀的中日往來:遣唐使I
第6週 10/14 7世紀初中期~10世紀的中日往來:遣唐使II
第7週 10/21 7世紀初中期~10世紀的中日往來:遣唐使的終焉
第8週 10/28 7~10世紀的中日文化交流
第9週 10/4 綜合討論
第10週 11/11 期中考週
第11週 11/18 11~12世紀初中期的中日往來:日宋貿易與平清盛
第12週 11/25 12世紀後半~14世紀中的中日往來:日元交涉與蒙古來襲I
第13週 12/2 12世紀後半~14世紀中的中日往來:日元交涉與蒙古來襲II
第14週 12/9 12世紀後半~14世紀中的中日往來:日元貿易

第15週 12/16 綜合討論
第16週 12/23 期末考

※課程內容與進度將視上課情況有所調整。
自主學習
內容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學習評量方式
出缺席、課堂表現20%、期中考40%、期末考40%
(以上項目與比例將視上課情況進行調整)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參考書目
1.王曉秋、大庭脩主編,《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1:歷史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木宮泰彥著、陳捷譯,《中日交通史》台北:九思出版,1978。
3.木宮泰彥著,胡錫年譯,《日中文化交流史》,北京:新華書店,1980。
4.石曉軍,《中日兩國相互認識的變遷》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2。
5.河合敦著,張家瑋譯,《史實新發現,博覽日本史》台北:商周出版,2016。
6.廖敏淑,《日本史:矜持的變色龍》台北:三民書局,2023。
課堂上亦隨時補充。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自製講義、PPT
課程輔導時間
週二課後。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04.教育品質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6/26 20:01:44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7 / 01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