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影像臺灣(0330)
(Eng.) The Image of Taiwan
開課單位 通識中心
課程類別 必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徐睿鎂
選課單位 不限系所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N 開課學期 1041
課程簡述 一、從電影認識臺灣歷史、人物,以及政經社會發展。
電影自日治時代傳入,與臺灣社會關係密切,不僅是一項宣傳媒介,也是流行於民間社會的新興娛樂。戰後以來,電影與社會發展相互呼應,無論臺語片風潮、國語片時代、電視興起前擔的新聞片,經濟起飛下的三廳電影,或是解嚴前後的「新電影」,乃至於當代的紀錄片風潮,都與臺灣社會發展歷程緊緊相扣。
二、認識本土電影史,以及在地電影文化。
三、結合時事,拓展對臺灣電影的了解面向,增加學生學習的寬廣度。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一、結合時事,拓展對臺灣電影的了解面向。
二、從電影認識臺灣的人物、事件、歷史與社會發展。
三、介紹電影研究的知識論與方法論。
四、賞析對臺灣社會有影響力的當代電影,除了社會面向外,也兼顧史學面向的歷史電影。
五、帶領學生以電影為研究主題,運用文獻史料深入探討。
六、培養解析電影,以及作學術分析的能力。
七、以電影為中心,激發學生之思考,培養對社會與歷史的關懷,提昇人文素養。
八、以電影作品,反思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並豐富自己的生命內涵。
1.人文素養
2.科學素養
3.溝通能力
4.創新能力
5.國際視野
6.社會關懷
80
0
0
0
20
0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1、導論:課程介紹、作業要求等
2、日本鏡頭下的臺灣
3、抗戰影展
4、我的「明星」時代:三廳電影
5、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影像軌跡
6、白色遺址與人權影像
-影像・歷史・政治
7、城市的影像記事(一):台灣好萊塢與台語片
8、城市的影像記事(二):台中風華
9、期中考週
10、城市的影像記事(三)
-電影中的「臺北」變遷
11、台灣的「島嶼」書寫
12、族群的影像記事:再現移民社會
13、從電影觀看「後殖民」時代:再現二戰創傷
14、影像、媒體與社會:台灣紀錄片
15、電影、空間與歷史記憶:老戲院巡禮
16、台灣的懷舊風潮:「風中家族」、「我的少女時代」
17、文化創意與資產保存:以電影為例
18、期末考週
學習評量方式
一、平時成績:20%(出席狀況、課堂參與)
二、期中成績:40%(書面報告)
三、期末成績:40%(口頭報告)
1、作業與成績評量於第一週課堂上說明,並請詳閱e-campus之公告與信件通知。(含成績評量、作業設計與上課方式)。
2、每週點名,一次缺席扣1分;請假依學校規定辦理。
3、期中報告等,請於指定之上課時間內,繳交「紙本」報告。
4、e-Campus:發佈公告事項與電子郵件,請同學收信與上網查閱。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Marita Sturken, Lisa Cartwright,《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城邦文化出版,2013。
參考書目
June Yip, 黃宛瑜譯,《想望臺灣:文化想像中的小說、電影和國家》,臺北:書林,2011。
王耿瑜編,《他們在島嶼寫作》,臺北:行人文化研究室,2011。
程予誠,《電影政策:國家競爭軟實力 從北京看台北》,臺北:五南圖書,2014。
白睿文編訪,《煮海時光:侯孝賢的光影記憶》,新北市:印刻文學,2014。
張靚蓓,《凝望 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臺北:田園城市文化,2011。
宋惠中,《國族‧想像‧離散‧認同:從電影文本再現移民社會》,台北:巨流圖書,2010。
謝易達等編,《人權影像:從電影文本透視全球人權》,台北:巨流圖書,2011。
若林正丈、吳密察主編,《跨界的臺灣史研究:與東亞史的交錯》,臺北:播種者文化,2004。
Ching, Leo T. S(荊子馨).鄭力軒譯,《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
本田善彥,《台灣人的牽絆:搖擺在台灣、大陸與日本間的「三顆心」》,堯嘉寧譯,台北,聯經出版,2015。
吳密察、井迎瑞,《片格轉動間的臺灣顯影: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修復館藏日治時期紀錄片成果》,臺南:臺灣史博物館,2008。
三澤貞美惠,《殖民地下的「銀幕」:臺灣總督府電影政策之研究(1895-1942)》,臺北:前衛出版社,2001。
葉龍彥,《日治時期臺灣電影史》,臺北:玉山社出版,1998。
葉龍彥,《光復初期臺灣電影史》,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5。
廖金鳳,《消逝的影像:臺語片的電影再現與文化認同》,臺北:遠流出版公司,2001。
電影資料館口述電影史小組,《臺語片時代(一)》,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黃仁,《悲情臺語片》,臺北:萬象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4。
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臺語電影興衰錄》,臺北:博揚文化出版,1999。
黃仁,《優秀臺語片評論精選集》,臺北:亞太圖書出版,2006。
黃仁,《電影與政治宣傳》,臺北:萬象出版社,1994。
張炎憲等編,《戒嚴時期白色恐怖與轉型》,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10。
蕭阿勤,〈國民黨政權的文化與道德論述(1934-1991):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1。
電影資料館本國電影史研究小組,《歷史的腳踪:臺影五十年》,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6。
鍾喬主編,《電影歲月縱橫談》,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
國防部中國電影製片廠編,《國防部中國電影製片廠廠史》,臺北:國防部中國電影製片廠,1985。
黨營文化事業專輯編纂委員會,《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文化工作會,1972。
宇業熒,《璀璨光影歲月:中央電影公司紀事》,臺北:中央電影公司,2002。
林芳玫,《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2006。
林良哲,《臺中電影傳奇》,臺中:臺中市政府,2004。
臺灣電影文化協會編,《2007臺中學研討會:電影文化篇論文集》,臺中:臺中市文化局,2007。
李天鐸,《臺灣電影、社會與歷史》,臺北:亞太圖書出版社,1997。
劉現成,《臺灣電影、社會與國家》,臺北:揚智文化公司,1997。
〈專輯:一九六〇年代臺灣電影「健康寫實」影片之意涵〉,《電影欣賞》,第72期(臺北,1994.12),頁14-58。
何寶籃,〈探影像建構之權力與運作:以「健康寫實」時期電影為例〉,臺南:國立臺南藝術學院音像藝術管理研究所,2002。
劉現成總編,《拾掇散落的光影:華語電影的歷史、作者與文化再現》,臺北:亞太圖書出版,2001。
宇業熒,《金馬星蹤三十年:歷屆金馬影帝后的滄桑》,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1993。
林文淇,《華語電影中的國家寓言與國族認同》,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2010。
國家電影資料館、中華民國電影導演協會主編,《丁善璽:歷史壯闊高義薄雲》,臺北:導演協會,2010。
陳儒修,《臺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臺北:萬象圖書公司,1993。
焦雄屏編著,《臺灣新電影》,臺北:時報文化,1990。
王慰慈等,《臺灣當代影像從紀實到實驗》,臺北:同喜文化,2006。(附有15片光碟可賞析)
李道明、王慰慈主持,《紀錄臺灣:臺灣紀錄片與新聞片影人口述(上、下冊)》,臺北:文建會,2000。
李道明、張昌彥主持,《臺灣紀錄片研究書目與文獻選集(上下冊)》,臺北:文建會,2000。
黃建業總編輯,《跨世紀臺灣電影實錄1898-2000》,臺北:文建會,2005。
陳飛寶,《臺灣電影史話》,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8。
徐樂眉,《百年臺灣電影史》,臺北:揚智,2011。
黃建業總編,《世紀回顧:圖說華語電影》,臺北:國家電影資料館,2001。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教師自製教材
1、「臺灣電影與社會」教學網站http://taiwanfilm.ncut.edu.tw/index.php
2、本校e-campus:教學講義PPT、教學影片;指定閱讀(教科書)、延伸閱讀資料
課程輔導時間
conthibrares@gmail.com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 / 9 / 10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