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台灣人文學導論(1045)
(Eng.) Introduction to Taiwan Humanities
開課單位 台文學士
課程類別 必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詹閔旭 等
選課單位 台文學士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本課程為本學程必修課程,旨在提供學生對於人文學的基礎認知,透過教師講述、同學實作等方式,進而瞭解人文學領域的重要概念,以及在台灣的發展概況與最新趨勢。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Y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 介紹人文學領域的主要概念與認識
 探討台灣人文學的重要課題與最新趨勢
習作
討論
講授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口頭報告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課程概述:人文學與文化研究
第2週 文化、人類與社會
第3週 文化知識的建構:田野調查(一)
第4週 文化知識的建構:民族誌的書寫(二)
第5週 神話、族群記憶與認同
第6週 物的生產、交換與流通
第7週 田野經驗分享
第8週 田野議題、倫理與省思
第9週 從「資料」到「內容」
第10週 參照物的重要性
第11週 期末作業企劃討論
第12週 內容專案討論:文學篇
第13週 內容專案討論:傳藝篇
第14週 駐校作家演講
第15週 台灣人文資產的價值與轉譯
第16週 期末口頭報告 自主學習:自行看展與聽演講 自主學習:自行看展與聽演講
自主學習
內容

學習評量方式
1. 平時成績:課堂出席與討論(30%)
(1) 出席點名
(2) 課堂討論與發言

2. 期中報告:都市觀察報告(35%)
(1) 字數:1500-2000字
(2) 形式:以個人為單位,選擇出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運用課堂教授之訪談及田野調查方法,將成果以文字呈現(可搭配圖像或影像)。需先於10/20完成初稿帶至課堂,每人先進行3-5分鐘口頭報告(兩三張照片說一個故事),並在與授課老師討論之後,回去修改後於隔週上傳最終版本至ilearning。

3. 期末報告:參照物的運用(35%)
(1) 以小組為單位,每一組至少3人。
(2) 內容:內容與表現形式不限,但需有具體的參照對象,無論是採取致敬或諧擬手法都可。
(3) 形式:作業包含口頭報告與書面報告。口頭報告請於6/4至課堂報告,同時繳交書面報告。書面報告需包含:參照對象、參照對象的手法與策略、你的作品如何調整參照對象的呈現方式等。
(4) 評分重點不在於各組交出的作品內容,而是對於參照對象的手法分析。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1. 盧克.拉斯特(Luke Eric Lassiter),郭禎麟等譯,《歡迎光臨人類學》(台北:群學,2020)。
2. 洪伯邑等,《田野敲敲門》(台北:台灣大學出版社,2021)。
3. 奈吉爾.巴利(Nigel Barley)何穎怡譯,《天真的人類學家》(台北:商周,2001)。
4. 王明珂,《華夏邊緣》(台北:允辰,1997)。
5. Madsbjerg & Rasmussen,廖建容譯,《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用人文科學搞懂消費者》(台北:天下,2014)
6.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吳叡人譯,《想像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台北:時報,2010)。
7. Mike Crang,王志弘等譯,《文化地理學》(台北:巨流,2003)。
8. Tim Cresswell,徐苔玲、王志弘譯,《地方》(台北:群學,2006)。
9. 海登.懷特(Hayden White),劉世安譯,《史元:十九世紀歐洲的歷史意象》(台北:麥田,1999)。
10. Peter Brooks,朱生堅譯,《身體活:現代敘述中的欲望對象》(北京:新星,2005)。
課程輔導時間
詹閔旭 Office Hour:週二14:00~15:00;陳建源 Office Hour:週一15:00~16:00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16.和平與正義制度提供體驗課程:Y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7 / 01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