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課程概論:課程目標與評量介紹;為何用電影談醫學人文? |
第2週 |
《全境擴散》(美國):全球化對健康的影響
|
第3週 |
《費城》(美國):EDI(公平、多樣性、包容性)原則 |
第4週 |
《我想念我自己》(美國):關於阿茲海默症患者與家庭的福祉挑戰 |
第5週 |
國慶日休假 |
第6週 |
《心靈病房》(美國):末期病人如何面對死亡以及傳統醫療和安寧照護的差異 |
第7週 |
補假 |
第8週 |
《醫生》(台灣): 醫師的身心健康、悲傷療癒,以及移民的身份認同 |
第9週 |
《東京物語》(日本):家庭角色、照護壓力、代間關係 |
第10週 |
《老大人》(台灣): 台灣的老化、生命自主、家庭照顧 |
第11週 |
《送行者》(日本):從文化差異的角度看生死議題與職業選擇 |
第12週 |
《回家Peer》(日本):在宅醫療與跨專業整合照護如何成為未來的第三醫療 |
第13週 |
《心靈點滴》(美國):好醫師的定義為何?醫療人員如何運用創新方法提升患者福祉 |
第14週 |
《最後一堂課》(法國):人如何面對老化帶來的身體、心理、社會衝擊 |
第15週 |
《繼承人生》(美國):病人自主權利法和預立醫療決定 |
第16週 |
期末分組報告 |
自主學習 內容 |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03.製作專題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