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本課程旨在闡述書法理論創作之美學特徵,及其與他類藝術之聯繫性,以見書法成為文化體系中藝術之重要內涵。
|
2.正確描述語文演變之能力。 |
3.具備文學鑒賞與應用之能力。 |
4.具備文化鑑賞與寫作之能力。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
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文化體系中之書法藝術 |
第2週 |
文字與銘刻文化 |
第3週 |
書法與人文化成 |
第4週 |
書法理論中的美學議題 |
第5週 |
碑帖的神韻 |
第6週 |
唐代的氣度 |
第7週 |
書卷意與古雅 |
第8週 |
復古與變古 |
第9週 |
清代碑學與出土文物 |
第10週 |
書法作品的審美特徵 |
第11週 |
時代的氛圍 |
第12週 |
格式的創新與侷限 |
第13週 |
書家的藝術性格 |
第14週 |
方圓、剛柔、遒媚與樸拙 |
第15週 |
書法與其他藝術的聯繫性 |
第16週 |
書法與時間藝術 |
第17週 |
書法與空間藝術 |
第18週 |
書法與文學 |
|
學習評量方式 |
綜合期末書面報告以及課堂中口頭報告與發言討論評分。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1.葉秀山:《書法美學引論》,(北京:寶文堂,1987年)。
2.《中國書法全集》,(北京榮寶齋)。
3.李澤厚、劉綱紀:《中國美學史》,(台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4.陳振濂主編:《書法學》,(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
課程輔導時間 |
學生可隨時和授課老師約時間輔導。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