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地方治理專題(5191)
(Eng.) Seminar on Local Governance
開課單位 國務所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3 授課教師 李長晏
選課單位 國務所 / 碩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本課程聚焦於人工智慧(AI)技術於地方治理中河川議題的應用,探討如何透過資料驅動的工具提升地方水資源管理、洪患預測、生態監控及民眾參與等治理效能。結合地方政府的政策實務與AI技術的創新潛能,學生將學習如何以跨域思維設計解決方案,應對氣候變遷、都市發展與社區永續間的複雜挑戰。課程將透過理論講授、實務案例與專題設計,深化學生對智慧治理於環境政策中之理解與實踐能力。另外,本課程將以城市河川流域治理做為教學案例,河川治理涉及水資源管理、防洪、生態保育、都市規劃等多個面向,需要跨越傳統的行政區劃和部門界限,整合各方資源和專業知識。授課教師將帶領同學探討如何透過跨部門協作、公私協力等方式,推動防洪安全、生態保育、文化保存等多元目標,實現河川的永續發展和綜合治理。透過學習理論、分析案例和實地訪查,學生將能深入理解地方治理的挑戰與機遇,培養解決複雜公共問題的能力。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Y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具備理論和實務之專業知能、跨領域之學識能力與專業倫理觀念
2.具備語言溝通、寫作表達與論述能力
3.具備發現問題蒐集與解讀資料專業分析批判性思考與團隊合作之能力
4.具有國際觀與具備國際比較之能力
5.具有社會關懷與具備實務應用能力
專題探討/製作
習作
討論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課程簡介:地方治理與河川治理概觀
第2週 AI治理與地方治理架構
第3週 資料治理與政策資訊化
第4週 區域議題探索1:水資源管理與AI技術概論(影像辨識、感測器資料、預測模型)
第5週 【【演講】氣候變遷與都市水文挑戰
第6週 區域議題探索2:河川生態監控與AI影像辨識
第7週 區域議題探索3:AI與河川生態保育、污染監測
第8週 區域議題探索4:公民參與與數位治理工具
第9週 【演講】河川多元永續與社區包容成長
第10週 區域議題探索4:AI、大數據在河川治理上的應用
第11週 區域議題探索5:都市規劃與河川空間再生
第12週 區域議題探索6:文化治理與河川歷史敘事(生活流域地圖和文化路徑故事)
第13週 區域議題探索7:河川生態環境調查與復育
第14週 【演講】河川防洪與智慧預警系統
第15週 專題製作工作坊 I:政策設計與AI原型
第16週 專題製作工作坊 II:實作驗證與策略整合
自主學習
內容
   01.參與專業論壇、講座、企業分享等產官學研相關交流活動
   03.製作專題報告

學習評量方式
1.平時課堂參與與討論,佔30%:出席率、參與深度、提問與回饋紀錄。
2.個人反思報告心得報告,佔30%:對課程學習歷程與AI應用之反思。
3.案例分析報告40%:書面分析,聚焦AI與河川治理的倫理與實務問題。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陳敦源 、張濱璿 、廖洲棚 、黃心怡 、王千文(2024)。數位民主治理:主權、創新與社會發展的公共反思。臺北市:五南。
王穆衡、朱斌妤、李洛維、侯勝宗、張濱璿、陳昭文、陳敦源、曾憲立、黃東益、黃俊銘、黃銘材、廖興中、劉嘉凱、蕭乃沂、戴豪君、羅凱文、饒志堅、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2023)。政府資料治理:理論建構與個案演練。臺北市:五南。
丁玉珍、林子倫,2020,人工智慧提升政府公共治理的應用潛力探討,檔案半年刊,19卷2期,頁24 – 41。
項靖,2019,AI 人工智慧時代的公共治理,T&D 飛訊,第 253 期,頁1 – 37。
楊惟任,2018,人工智慧的挑戰和政府治理的因應,國會季刊,46卷2期,頁67-83。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課程輔導時間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03.健康與福祉   06.淨水與衛生   07.可負擔能源   11.永續城市   14.海洋生態   15.陸地生態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8/12 15:00:59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9 / 07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