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西方當代思潮(2100)
(Eng.) Contemporary Western Thought
開課單位 台文學士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麥樂文
選課單位 台文學士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31
課程簡述 看似抽象難懂的理論,皆有其具體、切身且在地的關懷。本課程深入淺出講解人文學科相關的理論運作和概念,同時介紹戰後至今西方哲學思潮的發展脈絡。課程以四個關鍵轉折:語言轉向(linguistic turn)、視覺轉向(visual turn)、情感轉向(affective turn)和媒介轉向(medial turn)構成,每周課堂從中選取個別理論概念進行拆解,並重置於理論的系譜和宏觀的論述脈絡之中。透過概念的辯證和釐清,課程希望培養學生批判和理論思考的方法,以應對當代急速變遷的文化環境。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Y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培養理論思考和應用分析能力
2)對當代人文理論概念有脈絡性認知
3)批評思考
專題探討/製作
習作
討論
講授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口頭報告
作業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9/11 引言:人文之用(或無用)
參考:史書美。〈理論臺灣初論〉。《知識臺灣:臺灣理論的可能性》。臺北:聯經。55-94。Ahmed Sara. 2019. “Introduction: A Useful Archive.” What’s the Use? Durham: Duke UP.
第2週 9/18 語言轉向(一):符號、神話與意識型態
指定:Jeffrey R. DI Leo. 2023. “2.1 Structure of The Sign (Or, Saussure And Peirce)” 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An Overview. Bloomsbury. 43-50.
參考:
1. Roland Barthes, Annette Lavers tr. 1972. “Myth Today.” Mythologies. 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109-164.
2. 曾憲冠等譯。2000。〈馬克思主義與語言哲學〉。《語言與翻譯的政治》。許寶強、袁偉編。香港:牛津大學。31-99。(原文:V.N. Volosinov. 1973. Marxism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Harvard UP. 45-106.)
第3週 9/25 語言轉向(二):論述
參考:Ellen K. Feder. 2014. “Power/knowledge.” Michel Foucault: Key Concepts. London: Routledge. 55-70.
第4週 10/02 語言轉向(三):展演性與性別
指定:巴特勒著;聞翊均、廖珮杏譯。2024。〈前言(1999)〉與〈前言(1990)〉。《性/別惑亂》。時報。5-49。
參考:J.L. Austin. 1961. “Performative Utterances.” Philosophy Papers. Oxford
at the Clarendon Press. 220-239.
第5週 10/09 語言轉向(四):混雜性、「東方主義」與後殖民批評
指定:Edward W. Said. 王志弘等譯。2009。〈緒論〉。《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40.
參考:Bill Ashcroft etc.著,劉自荃譯。1998。〈第二章  重置語言:後殖民寫作的文本策略〉。《逆寫帝國》。板橋:駱駝。41-85。
第6週 10/16 視覺轉向(一):觀看、凝視與權力
指定:John Berger著;吳莉君譯。2022。《觀看的方式》。台北:麥田。53-77
參考:
1. Nicholas Mirzoeff著;林薇譯。2016。〈第二章 對觀看的思考〉。《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台北:行人。81-104。
2. 史特肯、卡萊特著,陳品秀、吳莉君譯。2017。〈現代性:觀賞、權力和知識〉。《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台北:臉譜。105-152。
3. Laura Mulvey. 1975. “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 Screen 16 (3): 6–18.
第7週 10/23 視覺轉向(二):再現與奇觀
指定:Hall, Stuart. 2013. “Ch.4 The Spectacle of the ‘Other’”. Representation 2nd ed. LA: Sage. 215-271. 中譯本:斯圖爾特.霍爾。2003。〈第四章 「他者」的景觀〉。《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北京:商務印書館。225-282.
第8週 10/30 視覺轉向(三):後現代主義
指定:尚‧布希亞。黃建宏、邱德亮譯。2003。《波灣戰爭不曾發生》。台北:麥田。
第9週 11/6 期中報告
第10週 11/13 情感轉向(一):情動、情緒、情感
指定:Sara Ahmed. 2014. “Introduction: Feel Your Way.”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2nd Edition. Edinburgh: Edinburgh UP. 1-19.
參考:Brian Massumi. 1995. “The Autonomy of Affect.” Cultural Critique 31: 83-109.
第11週 11/20 情感轉向(二):感官
指定:葉曼丰著;譚以諾譯。2017。〈感官世界〉。《武俠電影與香港現代性》。香港:手民。83-128。
第12週 11/27 情感轉向(三):情感勞動
指定:
Michael Hardt. 1999. “Affective Labor.” boundary 2. 26 (2): 89-100.
參考:Antonio Negri and Michael Hardt. 1999. “Value and Affect.” boundary 2. 26 (2): 77-88.
第13週 12/4 媒介轉向(一):媒體、媒介及其他
指定:
Roger Silverstone. 1999. Ch1-2. Why Study the Media? London: Routledge. 1-18.
第14週 12/11 媒介轉向(二):技術與承載力
指定:
Roger Silverstone. 1999. Ch3. Why Study the Media? London: Routledge. 19-27.
參考:
1. Jaeho Kang. 2014. “Art and Politics in the Age of Their Technological Reproducibility.”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Media. Cambridge: Polity. 100-149.
2. James J. Gibson. 2014. “The Theory of Affordances.” The Ecological Approach to Visual Perception: Classic Edition. NY: Psychology Press. 119-136.
第15週 12/18 媒介轉向(三):平台
指定:Nick Srnicek著;譚以諾譯。2022。〈第二章 平台資本主義〉。《平台資本主義》。香港:手民。35-84。
第16週 12/25 – 期末報告
第17週 自主學習 - 參觀課堂相關之文化展覽或講座活動
第18週 自主學習 - 參觀課堂相關之文化展覽或講座活動
學習評量方式
1. 期中報告 30%
2. 自主學習報告20%
3. 期末考30%
4. 課堂參與2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Jeffrey R. DI Leo. 2023. Contemporary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y: An Overview. Bloomsbury.
Roger Silverstone. 1999. Ch1-2. Why Study the Media? London: Routledge.
Nicholas Mirzoeff著;林薇譯。2016。《給眼球世代的觀看指南》。台北:行人。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ilearning
課程輔導時間
週二13:00 – 15:00(請來信預約;可另約時間)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05.性別平等   10.減少不平等   16.和平與正義制度   17.全球夥伴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08/30 01:34:12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5 / 01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