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教育議題專題(0809)
(Eng.) Studies on Educational Issues
開課單位 師培中心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梁福鎮 等
選課單位 不限系所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N 開課學期 1032
課程簡述 分析九年一貫課程與高中課程綱要,它們同樣強調教學應以學生生活經驗為出發,也重視學生批判思考與參與社會實踐之素養涵育,故未來教師必須能觀察並掌握影響學生經驗形成之重要議題,日後投入教學工作也才能具備將重要議題恰當地融入教學活動之能力。在現行課綱中雖已明訂「七項重大議題」,然而,我們若考察21世紀的人類發展所面對的難題,未來的狀況是更為複雜,其包重問題尚包括科技發展、國際與全球化、美感或情感表達,或者另類教育運動等。如何能將教育活動與師生具體經驗真正銜接?又如何不讓影響當前人類發展至關重大的相關議題在形式融入中被「空無化」?本課程之設計係整合師資培育中心教學群之專長,分別提供師資生能有機會學習各種教育議題,期待能奠定未來教師關注各種教育議之教學知能。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課程設計與教學
2.班級經營與輔導
4.專業發展與創新
5.溝通合作與領導
25
25
25
25
網路/遠距教學
討論
講授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測驗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1 2/27 補假
2 3/6 人權議題1
(1) 人權規準的演變和普效性的論證
(2) 人權教育學在教育科學體系中的定位
(3) 國際人權教育文獻的探討 梁福鎮老師
3 3/13 人權議題2
(1) 人權教育的課程與教學理論
(2) 人權教育中教育與人權的關係
(3) 人權相關職業領域人員的職前教育 梁福鎮老師
4 3/20 性別議題1
(1) 性別、個人、社會文化
(2) 檢視自我性別平等概念 黃淑苓老師
5 3/27 性別議題2
(1) 檢視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性別平等相關事例
(2) 性別平等的教學設計 黃淑苓老師
6 4/3 補假
7 4/10 生命教育議題1:導讀「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 蔡文榮老師
8 4/17 生命教育議題2:觀賞相關的生命教育的影片並即席討論 蔡文榮老師
9 4/24 國際教育議題1:認識國際教育
(1) 介紹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2)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基本概念 許健將老師
10 5/1 國際教育議題2:國際教育之課程設計
(1) 中小學國際教育能力指標
(2) 國際教育之課程主題軸與事例說明
(3) 國際教育融入課程的模式與原則 許健將老師
11 5/8 教師生涯發展議題1
(1) 何謂教師生涯發展
(2) 教師生涯發展的階段理論與角色理論 洪慧涓老師
12 5/15 教師生涯發展議題2
(1)典範教師生涯
(2)就職前的自我生涯規劃 洪慧涓老師
13 5/22 法治教育議題1 :校園霸凌與校園暴力問題之法益侵害案例討論 吳勁甫老師
14 5/29 法治教育議題2:智慧財產權、個人資料保護與網路犯罪案例討論 吳勁甫老師
15 6/5 另類教育議題1
(1)What are they? --另類教育的意涵
(2)What are they doing?--國內另類學校/理念學校概覽
(3) How do they do?--另類學校個案研究:以華德福學校為例 白慧娟老師
16 6/12 另類教育議題2
(1)Student vs. teacher--青少年與教師發展:平行或共融?
(2)Where do we meet?--另類教育理念在主流學校的轉化與實踐探討 白慧娟老師
17 6/19 補假
18 6/26 學期考試 梁福鎮老師
學習評量方式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參考書目
[性別議題]
陸偉明(2011)。性別教育與生活。臺北市:雙葉。
黃淑玲等(2007)。性別向度與台灣社會。臺北市:巨流
洪蘭譯(2006)。腦內乾坤: 男女有別,其來有自。Anne Moir, & David Jesse 原著 。臺北市:遠流
游美惠(2005)。性別教育最前線:多元文化的觀點。臺北市:女書文化。
黃囇莉(主編)(1999)。跳脫性別框框。臺北市:女書文化。
蘇芊玲(2002)。兩性平等教育的本土發展與實踐。臺北市:女書文化。

[人權議題]
王智弘譯(2004)。 21世紀人權教育(上)(下)。臺北市:高等。
吳宗立(2001)。九年一貫課程人權教育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第611期,46-53。
吳清山、林天佑(2000)。教育名詞:人權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第37期,99。
洪如玉(2006)。人權教育的理論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柯勞得(2002)。全民人權教育。臺北市:巨流。
許志雄(1999)。人權的「光」與「影」。月旦法學雜誌,第44期,47-55。
許育典(2010)。從法治國家到人權保障的希望工程:以人權教育為中心 。臺北市:元照。
梁福鎮(1999)。普通教育學。臺北市:師大書苑。
楊洲松(2003)。人權教育的理念與實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學程中心實習輔導通訊,第15期,2-4。
楊州松主編(2005)。人權教育與師資培育-教育哲學與文化8。臺北市:五南。
楊國賜(2001)。強化人權教育培育一流國民。台灣教育,第611期,2-7。
傅木龍(2001)。啟航與前瞻─人權教育之契機與發展。學生輔導,第73期,6-19。
馮朝霖(2001)。認同、差異與團結─人權教育與教育人權的辯證。學生輔導,第73期,94-103。
蘇永明(1997)。郭耳保道德認知發展理論評析。載於簡成熙主編。哲學和教育。高雄市:復文。175-196。
Böhm, W. (2000). Wörterbuch der Pädagogik. Stuttgart: Alfred Kröner Verlag. Dilthey, W.(1968). Der Aufbau der geschichtlichen Welt in den Geisteswissenschaften.In ders: Gesammelte Shriften Band VII. Stuttgart: Teubner Verlag.
Doehring, K.(1999). Völkerrecht. Ein Lehrbuch. Heidelberg: Müller, C. F., Verlag.
Gilligan, C. (1982). In a different voice.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Kohlberg, L.(1981). The Philosophy of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Kohlberg, L.(1984). The Psychology of Moral Development.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Lenhart, V. (2002). Analyse von Unterrichtsmaterialien der Menschenrechtsbildung.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ducation, Vol. 48, No.3-4, 199-216.
Lenhart, V. (2003). Pädagogik der Menschenrechte. Opladen: Leske + Budrich.
Lenzen, D. (Hrsg.)(1994). Pädagogische Grundbegriffe. 2 Bände. Hamburg: Rowohlt Verlag.
Marotzki, W.(1996a). Neue Konturen Allgemeiner Pädagogik. In: Borrelli, M. & Ruhloff,J. (Hrsg.). Deutsche Gegenwartspädagogik. (67-84). Baltmannsweiler: Schneider Verlag.
Marotzki,W. (1996b). Forschungsmethoden der erziehungswissenschaftlichen Biographieforschung. In: Krüger, H.-H. & Marotzki, W. (Hrsg.). Erziehungswissenschaftliche Biographieforschung. (55-89). Opladen: Leske + Budrich.
Marotzki,W.(1999). Froschungsmethoden und –methodologie der Erziehungswissenschaftlichen Biographieforschung. In: Marotzki,W. & Krüger,H.-H.(Hrsg.). Handbuch erziehungswissenschaftliche Biographieforschung. (109-134). Opladen: Leske + Budrich.
Noddings, N. (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rl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Reardon, B. A. (1995). Educating for Human Dignity. Learning about Rights and Responsibilities. Philadelphia :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Röhrs, H. (1970). Friedenspädagogik. Frankfurt/M..Akademische Verlag.
Röhrs, H. (1975). Die Friedenspädagogik im Modell der Internationalen Gesamtschule. Hannover: Schroedel Verlag.
Röhrs, H. (1994). Idee und Realität der Friedenspädagogik. Weinheim: Deutscher Studien Verlag.

[生命教育議題]
白裕承(譯)(2006),最後十四堂星期二的課(Tuesdays with Morrie),臺北市:大塊文化。

[國際教育議題]
中小學國際教育白皮書

[法治教育議題]
(一)主要教材
教育部(2013)。校園法治教育學生手冊。台北市:作者。
(二)其他參考書目
民間司法改革基金會(2012)。老師,你也可以這樣做!校園法律實務與理念(第四版)。台北市:五南。
吳明隆、陳明珠(2012)。霸凌議題與校園霸零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進材、林香河(2011)。反霸凌完全手冊:案例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財團法人民間公民與法治教育基金會(2014)。老師,我有話要說:學生權利守則。台北市:五南。
教育部(2013)。友善校園工作手冊。台北市:作者。
鍾宛容(2013)。學校,請你這樣保護我:校園性侵害、性騷擾、性霸凌防治應對指南。台北市:五南。
蘇滿麗(2011)。校園性別事件:理論概說與處理實務。台北市:元照。
蘇滿麗(2012)。校園性別事件救濟理論與爭議實例概述:正當法律程序。台北市:元照。

[多元文化教育議題]
中國教育學會(1993)。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台灣書店。
江雪齡(1996)。邁向廿一世紀的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李苹綺譯。James A. Banks原著(1998)。多元文化教育概述。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建成主編(2000)。多元文化教育:我們的課題與別人的經驗。台北:師大書苑。
劉美慧編著(2009)。多元文化教育名著導讀。台北市:學富文化。
游美惠、劉美慧、譚光鼎(2012)。多元文化教育。台北市:高等教育出版社。
Banks, James A. & Banks, C. A. M.(2008)。多元文化教育-議題與觀點。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生涯發展議題]
林育珊譯(2007)。築人生的願景。台北:深思。
張添洲(1992)。生涯發展與規劃。台北市:五南。
蔡培村主編 (1996)。教師生涯與職級制度。高雄:麗文文化。

[另類教育議題]
余振民 譯(1997)。教育的藝術:世界性的華德福教育。台北市:光佑。
林佩蓉、倪鳴香、黃心怡(2011)。家長教育選擇權意識之研究:以「台北市自主學習實驗計畫」家長生命經驗為例。另類教育,1(1),68-91。
周俊廷、涂莉苹、張雅欣、楊雅婷(2011)。中華民國一百年另類學校札記。台灣另類教育學會。
鄧麗君、廖玉儀 譯(1998)。邁向自由的教育:全球華德福教育報告書。台北市:光佑。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課程輔導時間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5 / 04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