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臺灣當代文學專題(6053)
(Eng.) Seminar on Contemporary Taiwan Literature
開課單位 台文所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3 授課教師 李筱涵
選課單位 台文所 / 碩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臺灣文學研究隨著發展,各種借鏡國外理論、建構本土論述及區域比較的專書也繽紛多元;為了讓研究生更清楚當前台灣文學研究的圖景梗概,本課程聚焦於各種以台灣文學為核心,開展議題式論述的專書討論為主。引導學生閱讀不同學者以「殖民現代性」、「後殖民」、「冷戰」、「華語語系」、「空間與鄉土」、「性別、族群與少數聲音」及「自然書寫與後人類」等研究視閾為框架撰述的論著,透過專書研讀討論相關議題;探查各種以臺灣為中心的研究問題意識,並透過吸收當前臺文學界累積的學術成果,讓學生奠基日後挖掘各種不同關於臺灣文學研究及探索相關議題研究的基石,刺激學生進行多方思考,以拓展未來臺灣文學研究發展路徑的豐富度。

這堂課強調理論應用、論述解析與文本分析,藉由廣泛閱讀台灣文學相關重點前行研究,培養學生理解相關歷史背景與文化、文學場域之專業知識,具備現代文學研究批判思考、分析與思辨議題的能力。每週課前學生需閱讀指定材料,出席課堂、導讀專書(節錄)、參與討論,並完成具有問題意識的期末論文(建議與碩論方向相關)。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 釐清社會文化脈絡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聯性。
2. 結合理論視角、批判分析,豐富文本詮釋。
3. 培養論述能力
專題探討/製作
討論
講授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口頭報告
作業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導論】台灣文學前行研究的理論框架、方法與核心議題
第2週 【殖民現代性】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
•序:摩登與後摩登台灣
•三○年代台灣作家對現代性的追求與抗拒
•現代性與殖民性的矛盾――論朱點人小說中的兩難困境

第3週 【後現代與後殖民】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
•序章
•第一章 現代世界體系下的台灣
•第三章 混淆的帝國、歧義的民族
•終章

第4週 9/29調整放假
第5週 10/6中秋節放假
第6週 【後現代與後殖民】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
•導論
•後現代與後殖民——論解嚴以來的台灣小說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
•後殖民之外
•「後殖民」的台灣演繹
第7週 【冷戰下的臺灣文學】
陳建忠《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
•「美新處」(USIS)與臺灣文學史重寫:以美援文藝體制下的臺、港雜誌出版為考察中心

陳佩甄《冷戰的感覺結構:台韓文學與文化中的性別與情感政治(1950-1980)》
•緒論 冷戰分斷與感覺結構
第8週 【華語語系多重辯證】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
•導論:華語語系的概念
•第一章 反離散:華語語系作為文化生產的場域
•第二章 有關華語語系研究的四個問題
•第四章 放回世界的台灣研究

王德威《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
•「根」的政治,「勢」的詩學
•華夷風起:馬來西亞與華語語系文學
第9週 【空間與地方鄉土】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
•導論
•70年代鄉土小說的「土」生土長
•後鄉土小說初探
第10週 【政治裂變與文學場域】
張誦聖《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
•序、導言
•第一章 學術語境與概念框架
•第二章 文學場域中的政治和市場因素

第11週 【性別與邊緣聲音】
王鈺婷《女聲合唱:戰後臺灣女性作家群的崛起》
•序言
•第二章 五〇年代文學場域與女性文學創作空間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
•由愛出走:八、九〇年代女性小說
•從強種到雜種:女性小說一世紀



第12週 【性別與邊緣聲音】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
•第一章 緒論──台灣的發明
•第二章 白先勇的「前輩」與「同輩」──從二十世紀初至一九六○年代

第13週 【族群與少數聲音】
陳芷凡《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
•導論 成為原住民(文學)
•第五章 文化創傷之路:高砂義勇隊形象的文學再現與建構
•第七章 成為原住民(文學):原住民族文學獎場域中的同志議題與非寫實風格
•結論 製造文化、運用文化與文化創造

第14週 【自然書寫與後人類】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
•導言 新地球的文學擬造:邁向地理美學
•第一章 流變蝴蝶:吳明益的行為倫理學

林建光、李育霖主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
•導論
•第一部分:後人類理論
•第二部分(第三篇 邱貴芬 台灣紀錄片的賽伯格主體演練)

第15週 期末論文發表與討論一
第16週 期末論文發表與討論二
自主學習
內容
   01.參與專業論壇、講座、企業分享等產官學研相關交流活動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03.製作專題報告
期中作業為自主學習,學生必須選擇與台灣文學有關的書籍、影視、演講與座談、學術研討會或展覽,閱讀或觀賞之後,撰寫一篇2000以上的思辨作業(第八週繳交期中作業)。
學習評量方式
1. 課堂參與(出席、發言)10%
2. 課堂專題導讀30%
3. 期中自主學習報告 20%
4. 期末作業(論文)40%

上課方式以分組導讀與討論為主,每週將由主要導讀的組別先報告一小時;後兩小時進行課堂討論與老師補充。學期初即分組認領導讀週次與書目,導讀組的同學分工報告,提出反思;非導讀的同學也需閱讀專書指定章節(選讀),必須提出一個問題,或者論文讀後相關的反思與觀察,與報告組同學討論。(*負責導讀組別請於上課前一週,來與老師討論報告分工、報告主題與大綱)

期末作業則必須根據課堂討論過關於台灣文學的相關問題,選擇台灣作家及文本,運用各種一手和二手資料論述分析,繳交一份具有問題意識、整體結構完整的論文(一萬字以上)。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專書
王鈺婷,《女聲合唱:戰後臺灣女性作家群的崛起》,台南:國立台灣文學館,2012。
王德威,《華夷風起:華語語系文學三論》,高雄:國立中山大學出版社,2015。
史書美,《反離散:華語語系研究論》,臺北:聯經,2017。
朱惠足,《「現代」的移植與翻譯:日治時期台灣小說的後殖民思考》,台北:麥田,2009。
李育霖,《擬造新地球:當代臺灣自然書寫》,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5。
林建光、李育霖主編,《賽伯格與後人類主義》,臺中:國立中興大學出版,2013。
邱貴芬,《後殖民及其外》,臺北:麥田,2003。
紀大偉,《同志文學史:臺灣的發明》,臺北:聯經出版,2017。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
張俐璇,《兩大報文學獎與臺灣文學生態之形構》,臺南:臺南市立圖書館,2010。
張誦聖,《臺灣文學生態:戒嚴法到市場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2。
梅家玲,《文學的海峽中線:從世變到文變》,臺北:時報出版,2023。
陳佩甄,《冷戰的感覺結構:台韓文學與文化中的性別與情感政治(1950-1980)》,台北:政大出版社,2024。
陳芳明,《後殖民臺灣:文學史論及其周邊》,臺北:麥田,2017。
陳芳明,《殖民地摩登:現代性與台灣史觀》,臺北:麥田,2017。
陳芷凡,《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臺北:政大出版社,2023。
陳建忠,《島嶼風聲:冷戰氛圍下的臺灣文學及其外》,新北市:南十字星文化,2018。
陳惠齡,《鄉土性.本土化.在地感:臺灣新鄉土小說書寫風貌》,臺北:萬卷樓,2010。
楊翠,《少數說話:臺灣原住民女性文學的多重視域》,臺北:玉山社,2018。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
劉亮雅,《後殖民與日治記憶:二十一世紀臺灣小說》,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20。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iLearning
課程輔導時間
週四下午2:00-5:30(請先預約時間)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05.性別平等   10.減少不平等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9/08 21:58:33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9 / 17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