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應用考古學(2008)
(Eng.) Applied Archeology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游逸飛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32
課程簡述 唐代以前的歷史,新史料幾乎都來自於考古發掘或盜掘。考古材料的運用,逐漸成為歷史學者不可或缺的研究手段。然而考古材料有其自身的脈絡,如何不削足適履地使用考古材料,將考古材料準確嵌入歷史背景之中,透過考古材料反思傳世文獻所造成的侷限,重建更為精細生動的歷史圖景,是當代歷史學者應承擔的工作。本課程以漢代玉器為例,嘗試讓學生「穿越」至秦漢史,「神入」古人的世界。本課程希望透過閱讀、討論與寫作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史料的基礎能力,進而反省過去中學所學的秦漢史知識。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培養修課學生解讀先秦兩漢考古資料的能力。
1.史學研究能力
4.社會關懷
5.國際視野
40
30
30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課程概述/考古學概論/收藏學概論/玉器概論
第2週 中國考古學概論/中國傳世文物概論/中國玉器概論
第3週 秦漢考古學概論/秦漢傳世文物概論/秦漢玉器概論
第4週 社會是如何組織起來的?——漢代祭玉反映的社會組織(社會考古學)
第5週 社會是如何組織起來的?——漢代葬玉反映的社會等級(社會考古學)
第6週 過去的環境是怎樣的?——玉料與玉器埋藏的自然環境(環境考古學)
第7週 他們如何製造玉器?——工藝考古學
第8週 他們有怎樣的交往?——玉器貿易與交換(經濟考古學)
第9週 他們吃什麼?——玉器所見的飲食習慣(飲食考古學)
第10週 他們想什麼?——玉器所見的心態、藝術與宗教(認知考古學)
第11週 他們是誰?他們像什麼?——玉器使用者的人骨特徵與科技檢測(生物考古學)
第12週 他們自認他們是誰?別人認為他們是誰?——玉器所見的人物形象與族屬界定(民族考古學)
第13週 社會文化為何演變?——玉器與文明興衰(考古學的歷史解釋)
第14週 誰之過去?過去的未來?——玉器收藏與公眾的關係(公眾考古與博物館學)
第15週 禮制考古學——中國玉器的特殊性
第16週 考古學、收藏史與歷史學
第17週 校外教學
第18週 期末考
學習評量方式
具體評量與配分方式將視授課情況調整。歡迎同學使用市面上各種人工智能軟體,協助撰寫作業,進而比較自己撰寫的作業與人智協助的作業有何異同。但純粹由人工智能撰寫的作業,以零分計。

「《漢代玉雕綜論》」研讀作業(20%):修課學生須自選至少一件《漢代玉雕綜論》公布的藏品,探討其基本面貌,查找相似的出土或傳世玉器及其他文物,推測其「真偽」。然後根據相似的文物,分析史料價值,思考「這類文物」在使用者的生活裡扮演什麼樣的角色,甚至可用「穿越」的形式建構其歷史情境。作業提前繳交初稿者,平時成績加分。初稿經授課教師批改後,期末繳交定稿。定稿形式不拘,但拒收投影片,成績以定稿為準。歡迎同學自行分組撰寫作業。作業優異者,可與授課教師商量,爭取發表全文、申請國科會大專生研究計畫或參加海峽兩岸文博創意設計大賽等機會。

上臺報告(20%):作業初稿分數較高者,優先上臺報告(限半小時),平時成績加分。

期末考(二)(10%):未上臺報告者,可撰寫期末考(二):介紹某次他人上臺報告的內容,與自己的作業比較,評析兩者的異同好壞,進一步整合探討漢代玉器的史料價值。

期末考(一)(20%):出題範圍以授課教師的實際上課內容為主,具體題目會事先公布。

研究論著閱讀作業(20%):修課學生自選現代學者的漢代玉器及秦漢史學術論著各一種,撰寫摘要及評析。選擇範圍以授課教師所開的書目為主,欲選擇其他論著,請事前與授課教師溝通。

平時成績(20%):以平時上課的發言為主要給分依據。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1. 考古學概論/收藏學概論/玉器概論
[英]科林.倫福儒(Colin.Renfrew)、保羅.巴恩(Paul.Bahn)著,陳淳譯,《考古學:理論、方法與實踐》第六版,北京:文物,2015。
[美]羅伯特.沙雷爾(Robert J. Sharer)、溫迪.阿什莫爾(Wendy Ashmore)著,余西雲等譯,《考古學:發現我們的過去》第三版,北京:文物,2008。
[英]科林.倫福儒(Colin.Renfrew)、保羅.巴恩(Paul.Bahn)編,陳勝前譯,《考古學:關鍵概念》第2版,北京:人民大學,2012。
[加]布魯斯.G.崔格爾(Bruce G. Trigger)著,陳淳譯,《考古學思想史》第2版,北京:人民大學,2010。
[加]尼古拉斯.戴維(Nicholas David)、[美]卡羅.克拉莫(Carol Kramer)著,郭立新、姚崇新等譯,《民族考古學實踐》,長沙:岳麓書社,2009。
[加]布魯斯.G.特里格(Bruce G. Trigger)著,陳淳譯,《時間與傳統》,北京:人民大學,2011。
[加]布魯斯.G.崔格爾(Bruce G. Trigger)著,徐堅譯,《理解早期文明:比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14。


[英]尼爾.麥葛瑞格(Neil MacGregor)著,拾已安譯,《看得到的世界史》,臺北:大是文化出版社,2012。

2. 中國考古學概論/中國傳世文物概論/中國玉器概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編,《中國考古學》多卷本,已出版新石器時代、夏商、兩周、秦漢四卷。
文物出版社「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
劉慶柱編,《中國考古發現與研究(1949-2009)》,北京:人民,2010。
楊楠編,《考古學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05。
陳淳,《考古學研究入門》,北京:北京大學,2009。
欒豐實、方輝、靳桂雲,《考古學理論.方法.技術》,北京:文物,2002。
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北京:三聯書店,1999。
張光直著,印群譯,《古代中國考古學》,瀋陽:遼寧教育,2002。
劉莉、陳星燦著,陳洪波、喬玉、余靜、付永旭、翟少東、李新偉譯,《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2017。
劉莉著,陳星燦、喬玉、馬蕭林、李新偉、謝禮曄、鄭紅莉譯,《中國新石器時代:邁向早期國家之路》,北京:文物,2007。
許宏,《何以中國--西元前2000年的中原圖景》,北京:三聯書店,2014。
許宏,《最早的中國》,北京:科學,2009。
許宏,《最早的帝國:二里崗文明衝擊波》,鄭州:大象出版社,2023。
方輝編,《聚落與環境考古學理論與實踐》,濟南:山東大學,2007。
楊鴻勛,《宮殿考古通論》,北京:紫禁城,2001。
[美]林嘉琳(Katheryn M. Linduff)、孫岩編,《性別研究與中國考古學》,北京:科學,2006。
楊泓,《美術考古半世紀--中國美術考古發現史》,北京:文物,1997。
夏正楷,《環境考古學--理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2012。
袁靖,《中國動物考古學》,北京:文物,2015。
趙志軍,《植物考古學:理論、方法和實踐》,北京:科學,2010。
仇士華,《14C測年與中國考古年代學研究》,北京:中社科,2015。
陳星燦,《中國史前考古學史研究1895-1949》,北京:三聯書店,1997。
徐堅,《暗流:1949年之前安陽之外的中國考古學傳統》,北京:科學,2012。
湯惠生,〈夏鼐、蘇秉琦考古學不同取向辨析〉,《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https://mp.weixin.qq.com/s/f1Qjb6U9xr3KuvS6fCIZJQ

中國國家博物館「文物中國史叢書」

尤仁德,《古代玉器通論》,北京:紫禁城,2002。
張明華,《中國古玉:發展與研究一百年》,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張明華,《古代玉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鄧淑蘋主編,鄧淑蘋、張麗端、蔡慶良撰述,《敬天格物—中國歷代玉器》(台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
陸建芳主編,《中國玉器通史》,深圳:海天出版社,2014。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玉器全集》,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1993。
古方編,《中國出土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古方編,《中國傳世玉器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鄧淑蘋主編,《故宮玉器精選全集.第一卷》,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9。
鄧淑蘋主編,《群玉別藏特展圖錄》,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5。
鄧淑蘋主編,《群玉別藏續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99。
那志良,《中國古玉圖釋》,臺北:南天書局,1990。
趙朝洪,《中國古玉研究文獻指南》,北京:科學出版社,2004。
袁廣闊、張友來、朱光華主編,《中國古玉研究文獻索引(2001-2016)》,北京:科學出版社,2020。
鄧聰編,《東亞玉器 : 慶祝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創立二十周年論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
楊建芳,《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臺北:眾志美術,2001。
楊建芳,《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續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
楊伯達,《巫玉之光:中國史前玉文化論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楊伯達,《巫玉之光續集》,北京:紫禁城,2005。
楊晶,《中國史前玉器的考古學探索》,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鄧淑蘋,《古玉新詮:史前玉器小品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1。
鄧淑蘋,《古玉新釋:歷代玉器小品文集》,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2016。
蘇芳淑,《琢玉成器:考古藝術史中的玉文化》,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21。
鄧淑蘋,〈二十世紀中國古玉考古研究的發展與成果〉,《燕京學報》新19期,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203-273。
鄧淑蘋,〈仿偽古玉研究的幾個問題〉,楊伯達主編,《傳世古玉辨偽與鑑考——中國傳世古玉鑑定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8,頁33-61。
鄧淑蘋,〈談談當今學界研究東周玉器的盲點〉,杨晶、陶豫主編,《玉魂國魄——中國古代玉器與傳統文化學術討論會文集(七)》,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
肖宇,〈寶島覓遺珠 玉海探古史——臧振華、鄧淑蘋夫婦訪談錄〉,《南方文物》2021年第3期(南昌)。

3. 秦漢考古學概論/秦漢傳世文物概論/秦漢玉器概論
劉慶柱、白雲翔編,《中國考古學:秦漢卷》,北京:中社科,2010。
趙化成、高崇文等,《秦漢考古》,北京:文物,2002。
王仲殊著,張光直等譯,《漢代考古學概說》,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2008。
滕銘予,《秦文化:從封國到帝國的考古學觀察》,北京:學苑,2003。
段清波,《秦始皇帝陵園考古研究》,北京:中央編譯,2011。
袁仲一,《秦兵馬俑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2014。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曹操高陵考古發現與研究》,北京:文物,2010。
黃曉芬,《漢墓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3。
劉瑞、劉濤,《西漢諸侯王陵墓制度研究》,北京:中社科,2010。
劉尊志,《徐州漢墓與漢代社會研究》,北京:科學,2011。
何旭紅,《漢代長沙國考古發現與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13。
徐龍國,《秦漢城邑考古學研究》,北京:中社科,2013。
劉慶柱、李毓芳,《漢長安城》,北京:文物,2003。
白雲翔,《先秦兩漢鐵器的考古學研究》,北京:科學,2005。
吳小平,《漢代青銅容器的考古學研究》,長沙:岳麓書社,2005。
孫慰祖、徐谷富編,《秦漢金文彙編》,上海:上海書店,1997。
王偉,《秦璽印封泥職官地理研究》,北京:中社科,2014。
孫慰祖編,《兩漢官印匯考》,上海:上海書畫,1998。
蔣若是,《秦漢錢幣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7。
[日]永田英正編,《漢代石刻集成》,京都:同朋舍,1994。
蔣英炬、楊愛國,《漢代畫像石與畫像磚》,北京:文物,2001。
信立祥,《漢代畫像石綜合研究》,北京:文物,2000。
楊愛國,《幽明兩界:紀年漢代畫像石研究》,西安:陜西人民美術,2006。
許仙瑛,《漢代瓦當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5。
《中國簡牘集成》,蘭州:敦煌文藝,2001-2005。
蔡慶良、張志光編,《嬴秦溯源:秦文化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16。
蔡慶良、張志光編,《秦業流風:秦文化特展》,臺北:故宮博物院,2016。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課程輔導時間
星期四13:00-15:00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2/19 22:31:51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5 / 09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