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性別研究與文學(3087)
(Eng.) Gender Studies
開課單位 台文學士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李筱涵
選課單位 台文學士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這堂課強調文本分析與理論應用,藉由廣泛閱讀美、加、日、韓、港、台、馬的文學作品,培養學生理解女性主義、性別議題及相關理論之專業知識,具備現代文學之鑑賞、分析與議題思辨的能力。每週課前學生需閱讀指定材料,出席課堂、參與討論,並完成具有問題意識與結構完整的期末小論文或性別專題企劃。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 釐清社會文化脈絡與文學創作之間的關聯性。
2. 結合理論視角、批判分析,豐富文本詮釋。
3. 理解性別研究與跨區域性別文學書寫的比較視野
專題探討/製作
討論
講授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口頭報告
作業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導論】性別研究流派概述:何謂「女性主義」、「陰性書寫」和「酷兒」?
第2週 【書寫與自由,話語權和身體權】
吳爾芙《自己的房間》(節錄)
第3週 【誰是「好」女人?社會定義下的性別期待與反思】
艾莉絲・孟若《好女人的心意》(選篇)
第4週 【走不出家的「娜拉」與「異化」:社會性別與政治投射】
韓江《素食者》(選篇)
第5週 【他者的凝視與自我意識:女體與主體認同】
山本文緒《渦蟲》、西西《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選篇)
第6週 【我的「身體」不是「我的身體」:社會文化與法規裡的性別不平等】
吳曉樂《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選篇)
聞若婷、夏菉泓譯, 安妮.芬奇(Annie Finch)《她們的選擇:關於人工流產,作家們想說》(選篇)
請自行觀看【電影】法國奧黛麗.迪萬(Audrey Diwan)導演《正發生》(L’événement)
第7週 【作家演講————人權與倫理:母嬰主體矛盾(暫定)】
邀請作家吳曉樂演講,分享關於《以為無人傾聽的她們:台灣首部人工流產文集》
第8週 【愛的多樣性:跨世代女人們的「愛」】
黃碧雲《無愛紀》(選篇)
第9週 【壓抑、探索、性啟蒙:自我意識的覺醒】
房慧真《夜遊》、張亦絢《性意思史》(選篇)
第10週 【酷兒與拉子:性少數與跨語言的文化】
李琴峰《倒數五秒月牙》(選篇)
第11週 【性別、族裔與宗教的多重衝突】
賀淑芳〈Aminah〉(《湖面如鏡》)
第12週 【亞裔美國女性的遊牧主體認同】
湯亭亭《女戰士》(選篇)
第13週 【賽伯格和女性主義】
平路〈人工智慧紀事〉(《蒙妮卡日記》)
第14週 期末作業報告一
第15週 期末作業報告二
第16週 12/25行憲紀念日放假
自主學習
內容
   01.參與專業論壇、講座、企業分享等產官學研相關交流活動
期中作業為自主學習,學生必須選擇與性別議題有關的書籍、影視、演講與座談、學術研討會或展覽,閱讀或觀賞之後,撰寫一篇1000-2000字的文本分析或思辨作業(第八週繳交期中作業)。
學習評量方式
1. 課堂參與(出席+分組討論+發言/課後作業加分)30%
2. 期中自主學習報告 30%
3. 期末作業(專題報告/企畫書)40%

上課方式以主題授課為主,每週將有文學文本搭配相關理論及議題討論;前面由老師授課,最後剩餘時間分組討論。每次上課分組,給予題目進行討論15分鐘,最後各組輪流上台口頭報告5分鐘。若無機會發言的同學可從課後討論區補發言分數,請同學自由選題作答。

末作業則可自由選擇以論述(2500-5000字小論文)或性別議題特展企劃書(3000字以上)兩種形式擇一;必須根據課堂討論過關於性別研究相關問題,運用各種一手和二手資料,繳交論文,或者繳交一份具有問題意識、整體結構完整的策展(影展、圖文或各式展覽皆可)規劃。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期刊】
維吉尼雅‧吳爾芙(Virginia Woolf),〈女性作家的困境〉,《中外文學》,17卷7期,1988年12月,頁104-110。
伊蘭・修華特(Elaine Showalter)著,張小虹譯,〈荒野中的女性主義批評〉,《中外文學》,14卷10期,1986年3月,頁77-114。
邱貴芬,〈臺灣(女性)小說史學方法初探〉,《中外文學》,27卷9期,1999年2月,頁5-25。
張靜二,〈女權運動與女性主義文學〉,「女性主義文學專號」,《中外文學》,14卷10期,1986年3月,頁7。
【專書】
上野千鶴子著,楊士堤、Miyako譯,《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全新增訂版)》,台北:聯合文學,2023。
王鈺婷主編,《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臺北:聯經,2025。
托利‧莫(Moi, Toril)著,王奕婷譯,《性/文本政治:女性主義文學理論》,臺北:駱駝,1995。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郭劼譯,《消解性別》,長沙:岳麓書社,2024。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著,聞翊均、廖珮杏譯,《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台北:時報,2023。
朱崇儀著,《伊瑞葛來:堅持性別差異的哲學》,台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艾莉斯‧楊(Iris Marion Young)著、何定照譯,《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台北:商周出版,2023。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著、邱瑞鑾譯,《第二性》,台北:貓頭鷹。
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陳香君譯,《視線與差異:陰柔氣質、女性主義與藝術歷史》,台北:遠流,2000。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後殖民女性觀點的臺灣閱讀》,臺北:元尊,1997。
紀大偉著,《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台北:聯經,2017。
唐娜‧哈洛威(Donna J. Haraway)著、張君玫譯,《猿猴、賽伯格和女人:重新發明自然》,臺北:群學,2010。
桑德拉・吉伯特、蘇珊・古芭(Sandra M. Gilbert,Susan Gubar)著,楊莉馨譯,《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像(上下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麥田,1998。
單德興,《銘刻與再現:華裔美國文學與文化論集》,台北:麥田,2000。
琳達‧麥道威爾(McDowell, Linda)著,徐苔玲、王志弘譯,《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2006。
鄭至慧、顧燕翎編譯,《女性主義經典:十八世紀歐洲啟蒙,二十世紀本土反思》,臺北:女書,1999。
羅西‧布拉伊多蒂(Rosi Braidotti)著、趙雅惠譯,《遊牧主體:當代女性主義理論中的具身性和性差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5。
蘇珊‧古芭(Gubar, S.)著,楊莉馨譯,《閣樓上的瘋女人:女性作家與19世紀文學想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02)
蘇珊‧蘭瑟(Lanser , Susan Sniader)著、黃必康譯,《虛構的權威:女性作家與敘述聲音》,北京:北京大學,2002。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1996。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iLearning
課程輔導時間
週四下午2:00-5:30(請先預約時間)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05.性別平等   10.減少不平等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9/08 23:26:44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9 / 17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