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中國中古祠祀文化研究(6025)
(Eng.) Study of the Cult Culture in Medieval China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3 授課教師 蔡宗憲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碩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N 開課學期 1082
課程簡述 祠祀是中國傳統宗教信仰的核心,在其發展的過程中,與佛、道教相互激盪,衍生出種種文化的風貌。本課程分為兩大部分,首先是祠祀信仰本身,主要關注對象有:巫覡、祭祀對象(鬼神)、祭祀場所(祠廟、壇)、祭品、祭祀方式等。其次則是探討祠祀信仰在政治、社會、經濟、軍事與生活等層面的影響。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一、掌握祠祀信仰中的幾個組成要素。
二、探討祠祀信仰對政治、社會、經濟、軍事與生活等層面的影響。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第1週:課程說明
第2週:祠祀信仰概說
第3週:巫覡:神職人員
第4週:祠廟:祭祀場所
第5週:鬼神:祭祀對象
第6週:禋瘞:祭祀方式
第7週:祭品:犧牲與蔬食
第8週:厲鬼信仰
第9週:期中考
第10週:女性人鬼信仰
第11週:祠祀與佛教的互動
第12週:祠祀與道教的互動
第13週:祠祀與政治
第14週:祠祀與社會
第15週:祠祀與經濟
第16週:祠祀與軍事
第17週:祠祀與生活
第18週:期末考
學習評量方式
學期報告(撰寫論文)70%
平時表現(出席情況、討論)3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太史文(Teiser, Stephen F.)著,侯旭東譯,《幽靈的節日──中國中世紀的信仰與生活》(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皮慶生,《宋代民眾祠神信仰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呂敏(Marianne Bujuard),〈陳寶祠──歷史發展與現況〉,收入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2000)。
周一良,〈能仁與仁祠〉,《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中華書局,1963)。
林富士,〈人間之魅:漢唐之間「精魅」故事析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8.1 (2007):107-182。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巫覡與醫療〉,《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0: 1,1999. 3。
林富士,〈中國六朝時期的蔣子文信仰〉,收入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2000)。
林富士,〈六朝時期民間社會所祀「女性人鬼」初探〉,《新史學》,7: 4,1996. 12。
林富士,〈試論六朝時期的道巫之別〉,收入周質平、Willard J. Peterson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頁19-38。
林富士,《中國中古時期的宗教與醫療》(臺北:聯經出版公司,2008)。
林富士,《漢代的巫者》(板橋:稻鄉出版社,2004)。
金子修一,〈關於魏晉到隋唐郊祀、宗廟制度〉,《日本中青年學者論中國史(六朝隋唐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金相範,〈唐代禮制對於民間信仰觀形成的制約與作用──以祠廟信仰為考察的中心〉(臺北: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1)。
洪德先,〈俎豆馨香——歷代的祭祀〉,《中國文化新論(宗教禮俗篇).敬天與親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馬新等,《中國古代民間信仰:遠古─隋唐五代》(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高明士,〈唐代的武舉與武廟〉,《隋唐貢舉制度》(台北:文津出版社,1999)。
康樂,〈素食與中國佛教〉,收入周質平、Willard J. Peterson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頁39-95。
陶希聖,〈武廟之政治社會的演變〉,《食貨》,復刊2:5,1972.8。
傅飛嵐(Franciscus Verellen),〈蜀──杜光庭《錄異記》裡的「聖地」〉,收入傅飛嵐、林富士主編,《遺跡崇拜與聖者崇拜》(台北:允晨文化,2000)。
黃進興,〈武廟的崛起與衰微(七至十四世紀)──一個政治文化的考察〉,收入周質平、Willard J. Peterson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2),頁249-282。
楊俊峰,〈唐宋之間的國家與祠祀──兼論祠祀的「中心化」〉(臺北: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09)。
路遙等,《中國民間信仰研究述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雷聞,《郊廟之外──隋唐國家祭祀與宗教》(北京:三聯書店,2009)。
蒲慕州,〈中國古代鬼論述的形成(先秦至漢代)〉,《歷史與宗教之間》(香港:三聯書店,2016)。
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台北:允晨文化,1995)。
劉慧,《泰山信仰與中國社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蔡宗憲,〈中古攝山神信仰的變遷──兼論人鬼神祠的改祀與毀撤〉,《唐研究》18(2012.12)。
蔡宗憲,〈北魏太武帝的祭祀及其意象的轉變──以兩宋之間的佛狸祠為中心〉,《早期中國史研究》6:1(2014.6)。
蔡宗憲,〈佛教文獻中的山神形象初探〉,收入朱鳳玉、汪娟編《張廣達先生八十華誕祝壽論文集》(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10.9)。
蔡宗憲,〈曹操的祠廟與祭祀〉,《早期中國史研究》5:1(2013.6)。
蔡宗憲,〈淫祀、淫祠與祀典──漢唐間幾個祠祀概念的歷史考察〉,《唐研究》13(2007)。
蔡宗憲,〈鄧艾祠廟的跨域分布及其祭祀爭議──中古神祠的個案研究之一〉,《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2(北京:中華書局,2011)。
蔡宗憲,《北朝的祠祀信仰》(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1)。
韓森(Hansen, Valerie)著,包偉民譯,《變遷之神──南宋時期的民間信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凃宗呈,〈足展誠敬,無累冥道──中國中古的素食祭祀〉,《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國中古史青年學者聯誼會會刊》,1,頁287-310。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課程教材將上傳至eCampus。
課程輔導時間
週二下午4:00-5:00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4 / 25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