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讓修課同學具備社會學的基礎知識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
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導論
|
第2週 |
社會學的發展與都市
- 台灣城鎮的興衰與現代都會的疏離 |
第3週 |
經濟社會學
- 電子商務對人類互惠、分配和交易的影響 |
第4週 |
勞動社會學
- AI 是否取代人力? |
第5週 |
法律社會學
- 透過電影《十二怒漢12 Angry Men》(1957)介紹陪審團運作 |
第6週 |
社會運動
- 如何對體制施壓 |
第7週 |
校慶及運動會補假 |
第8週 |
社會階層與族群
- 自我認同與歸屬 |
第9週 |
性別、家庭與人口
- 台灣低出生率和家事勞動的考察 |
第10週 |
第一次期中考試
|
第11週 |
休閒運動與福利
- 體育和運動的異同 |
第12週 |
第二次期中考試
|
第13週 |
分組報告 |
第14週 |
分組報告
|
第15週 |
分組報告
|
第16週 |
期末考 (其中一題是考察自己成長的社區,建議以里為單位,說明名稱由來,人口、產業及景觀變遷,教育概況和歷年各級選舉選況,社區權力結構、里長介紹和主辦活動,最後還有觀察鄰里互動。)
|
第17週 |
自主學習(複習本學期上課內容-推薦閱讀《失控的努力文化 : 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 |
第18週 |
自主學習(複習本學期上課內容-推薦閱讀《失控的努力文化 : 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 |
|
學習評量方式 |
點名不到且請假未准者每次扣總成績10分無次數限制,上課主動發言或提問者每次加總分1分無上限,發言提問名單以每週課後同學主動登記紀錄為準。
平日一般課堂表現佔總成績10%。
總成績另外90%分
1. 分組報告佔總成績30%,同組報告組員分數一樣。
2. 考試:期中考和期末考各出三題申論題回答兩題,答題超過兩題扣學期總成績10分,兩次期中考和期末考成績各佔總成績20%,考試可攜帶書籍或使用網路但不得交談,三次考試滿分合計60分。
3. 無故缺考期末考總成績零分。
修課同學可就自主學習週研究心得製作報告於學期結束前繳交,學期總分酌情加分。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陳志柔&林國明主編《社會學與台灣社會》第五版 (巨流出版社, 2021)。
臺灣教育社會學編輯委員會《教育社會學:理論、經驗與應用》(高等教育 2023)。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希基《人如其視》(方言文化 2024)。
赫莉《失控的努力文化 : 為什麼我們的社會讓人無法好好休息》(木馬文化 2021)。
|
課程輔導時間 |
另約
每周可安排一小時與教學助理討論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