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第一講 導論
以中國畫史的經典論著為主,從畫史與畫論的關係著手,說明中國繪畫的品評方式與審美意象之外,並延伸至畫家與畫論之間的關係,以此來觀看繪畫史、畫家傳記及畫風的書寫之外,亦觸及相關畫學理論的閱讀及詮釋,並分析時代風格的形成及繪畫思想的源流與影響。
|
第2週 |
第二講 畫史的流傳:民國時期出版的書畫叢書所收錄的種類
民國時期出版的書畫叢書所收錄的種類:
黃賓虹、鄧實所編《美術叢書》四集四十輯,共計有二百九十一種,其中專論繪畫的有一百一十八種;之後嚴一萍再補輯二集二十輯,又增補了六十五種。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所附的畫學書目約有三百七十六種。
福開森編《歷代著錄書目》一書中徵引的歷代書畫著錄也有一百零八種。
余紹宋《畫法要錄一編》錄有一百一十九種,二編則再收錄有一百零八種,不過其中有一部份並不是純粹的畫論,而且兩書中也有重複引用的;此外,余紹宋於《書畫書錄解題》一書,所錄共計有五百八十四種,論畫約有二百三十種,但其中有余紹宋所未見而僅存留書名者有一百三十七種之多,可見中國畫學書籍散佚或未刊行者,為數可觀。
|
第3週 |
第三講 經典的論述(上篇):六法理論
南齊‧謝赫《古畫品錄》
謝赫《古畫品錄‧序》:
夫畫品者,蓋眾畫之優劣也。圖繪者,莫不明勸戒,著升沉,千載寂寥,披圖可鑒。雖畫有六法,罕能盡該,而自古及今,各善一節。六法者何?一氣韻生動是也,二骨法用筆是也,三應物象形是也,四隨類賦彩是也,五經營位置是也,六傳移模寫是也。唯陸探微衛協備該之矣。然迹有巧拙,藝無古今,謹依遠近,隨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廣其源,但傳出自神仙,莫之聞見也。南齊謝赫撰。
第一品 五人
陸探微 (五代宋明帝吳人) 窮理盡性,事絕言象。包前孕後,古今獨立。非復激揚所能稱贊,但價重之極乎。上上品之外,無他寄言,故屈標第一等。
曹不興 (五代吳時事孫權,吳興人。) 不興之迹,迨莫復傳,唯祕閣之內,一龍而已。觀其風骨,名豈虛成?
衛協 (五代晉人) 古畫之略,至協始精。六法之中,迨為兼善。雖不說備形妙,頗得壯氣。凌跨群雄,曠代絕筆。
張墨 荀勗 風範氣候,極妙參神,但取精靈,遺其骨法。若拘以體物,則未見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厭膏腴,可謂微玅也。
第二品 三人
顧駿之 陸綏 袁蒨
第三品 九人
姚曇度 顧愷之 毛惠遠 夏瞻 戴逵 江僧寶 吳 張則 陸杲
第四品 五人
蘧道愍 卓繼伯 顧寶先 王微 史道碩
第五品 三人
劉頊 晉明帝 劉胤祖 劉紹祖
根據日人金原省吾的推論,尚生存於梁天監中的謝赫,大約晚於顧愷之七十年,可以說是和《文心雕龍》的劉勰和《詩品》的鍾嶸等人,約略是同一時期的人物。
|
第4週 |
第四講 經典的論述(下篇):六法理論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一〈論畫六法〉
昔謝赫云:「畫有六法:一曰氣韻生動,二曰骨法用筆,三曰應物象形,四曰隨類賦彩,五曰經營位置,六曰傳模移寫。」自古畫人,罕能兼之。 彥遠試論之曰:「古之畫,或能移其形式,而尚其骨氣,以形似之外求其畫,此難可與俗人道也;今之畫,縱得形似而氣韻不生,以氣韻求其畫,而形似在其間矣。上古之畫,跡簡意澹而雅正,顧、陸之流是也;中古之畫,細密精緻而臻麗,展、鄭之流是也;近代之畫,煥爛而求備,今人之畫,錯亂而無旨,眾工之跡是也。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氣;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然則古之嬪,擘纖而胸束;古之馬,喙尖而腹細;古之台閣竦峙,古之服飾容曳。故古畫非獨變態有奇意也,抑亦物象殊也。 至於台閣樹石,車輿器物,無生動之可擬,無氣韻之可侔,直要位置向背而已。」顧愷之曰:「畫人最難,次山水,次狗馬,其台榭一定器耳,差易為也。」斯言得之。至於鬼神人物,有生動之可狀,須神韻而後全。若氣韻不周,空陳形似,筆力未遒,空善賦彩,謂非妙也。故韓子曰:「狗馬難,鬼神易,狗馬乃凡俗所見,鬼神乃譎怪之狀。」斯言得之。 至於經營位置,則畫之總要,自顧、陸以降,畫迹鮮存,難悉詳之。唯觀吳道玄之迹,可謂六法俱全,萬象必盡,神人假手,窮極造化也。所以氣韻雄壯,幾不容於縑素;筆迹磊落,遂恣意於牆壁,其細畫又甚稠密,此神異也。 至於傳模移寫,乃畫家末事,然今之畫人,粗善寫貌,得其形似,則無其氣韻,具其彩色,則失其筆法,豈曰畫也。
|
第5週 |
第五講 經典的論述(上篇):南北分宗
中國論畫之說,自南齊謝赫之『六法』發其端,而後引發各家說法,自唐到宋,莫不引起論畫者爭發議論,闡釋其見地,但所論雖多,能再造高峰者則未有。直到明末董其昌『南北分宗』之說一出,此後歷清到民國,約續三百年間都圍繞在這個議題上,爭鋒相對,形成一個議論的高峰,實足可觀的畫史。然後接續引發的爭議是南北分宗,最早出現在誰的論著之中,因董其昌所述敘的這段文字,卻陸續在不同的明代文人論著中最發現,首先便是莫是龍《畫說》。到底誰才是最早的提議者,學界各有不同的解讀與理解。
明‧莫是龍《畫說》
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但其人非南北也。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幹、趙伯駒、伯驌以至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染,一變鈎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關、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後,有馬駒、雲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詰所謂雲峰石迹,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者。東坡贊吳道子、王維畫壁亦云:「吾於維也無間然。」知言哉。
|
第6週 |
第六講 經典的論述(下篇):南北分宗
董其昌《畫旨》
禪家有南北二宗,唐時始分,畫之南北二宗,亦唐時分。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則李思訓父子著色山水,流傳而為宋之趙幹、趙伯駒、伯驌以至馬、夏輩。南宗則王摩詰始用渲淡,一變鈎斫之法,其傳為張璪、荊、關、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後,有馬駒、雲門、臨濟兒孫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詰所謂雲峰石迹,迥出天機,筆意縱橫,參乎造化者。東坡贊吳道子、王維畫壁亦云:「吾於維也無間然。」知言哉。
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卷3,頁21-22:
是編凡十六攸,所論至為精到。然董文敏〈畫旨〉、 〈畫眼〉俱有其文,但字句略有出入耳。考文敏生於嘉靖三十四年,雲卿生卒年月雖無考,而其父如忠則生於正德三年,下距文敏之生為四十七年。是雲卿與文敏當為同時而略早。又與文敏生同里閈,畫法亦甚高妙,當不至剿襲文敏之書;若出剿襲,亦不能傳錄如此之久。頗疑文敏之書非其自著,乃後人輯錄而成,輾轉傳抄,遂將莫說誤入。或雲卿《畫說》散失,後人取文敏之說依託為之,亦未可知。兩者必居其一也。
|
第7週 |
第七講 畫史的書寫: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于安瀾編,《畫史叢書》第一卌(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1.卷一〈敘畫之源流〉:
夫畫者,成教化,助人倫,窮神變,測幽微,與六籍同功,四時並運,發於天然,非由述作。
2.卷二〈論顧陸張吳用筆〉:
此章節以一問一答的方式,回應張彥遠個人對於顧愷之、陸探微、張僧繇、吳道子四位畫家用筆的異同與特色。
(一)問:顧、陸、張、吳如何用筆?
總結書畫用筆本同。 評論吳道子的筆,有如張旭書法狂顛之勢,且是:「不假界筆直尺,虬鬚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
(二)問:吳生何以能不用界筆直尺而能彎弧挺刃,植柱構梁呢?
(三)問:夫運思精深者,筆迹周密,其有筆不周者,何如?
3.《歷代名畫記》卷五:
多才藝,尤工丹青,傳寫形勢,莫不妙絕。……直云:『畫妙通神,變化飛去,猶人之登仙也。』故人稱愷之三絕:畫絕、才絕、癡絕。
又常悅一隣女,乃畫女於壁,當心釘之,女患心痛,告於長康,拔去釘乃愈。畫人嘗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關於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堵之中。
|
第8週 |
第八講 畫史的書寫: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 》
郭若虛生於北宋神宗熙寧年間,就其所見所聞,以續唐代張彥遠之未逮,如民國時期俞劍華所言,是書與《歷代名畫記》相似,其目的在為畫史所作,並不為畫論而寫,但論畫史則用筆極簡,內容單薄,反而是部分論畫之觀點,有其透徹獨到之處。於卷一〈敘論〉中見〈論氣韻非師〉、〈論用筆得失〉、〈論三家山水〉、〈論黃徐體異〉、〈論古今優劣〉等。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圖畫見聞志》六卷,宋郭若虛撰。若虛不知何許人?書中有「熙寧辛亥冬,被命接勞北使為輔行」語,則嘗為朝官,故得須接伴。陳振孫《書錄解題》云:「自序在元豐中稱大父司徒公,未知何人?郭氏在國初無顯人,但有郭承祐耳。」
鄧樁《畫繼》嘗議《圖畫見聞志》其評孫位、景朴優劣倒置,由未嘗親至蜀中,目覩其畫。又謂江南王凝之花鳥、潤州僧修範之湖石,道士劉貞白之石梅雀,蜀童祥、許中正之人物仙佛,邱仁慶之花,王延嗣之鬼神,皆熙寧以前名筆,而遺略不載。然一人之耳目,豈能徧觀海內之丹青,若虛以見聞立名,則遺略原所不諱,況就其所載論之,一百五六十年之中,名人藝士,流派本末,頗稱賅備,實視劉道醇《畫評》為詳,未可偶漏數人,遽見嗤點。且論製作之理,亦能深得畫旨,故馬端臨以為看畫之綱領,亦未可以一語失當為玷也。
|
第9週 |
第九講 期中報告 |
第10週 |
第十講 畫史接續:宋‧鄧樁《畫繼》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畫繼》十卷,宋鄧樁撰。樁,雙流人。祖洵武,政和中知樞密院。其時最重畫學,樁以家世聞見,綴成此書。其曰《畫繼》 者,唐張彥遠作《歷代名畫記》,起軒轅,止唐會昌元年;宋郭若虛作《圖畫見聞志》,起會昌元年,止宋熙寧七年;樁作此書,起熙寧七年,止乾道三年。用續二家之書,故曰繼也。 所錄上而帝王,下而工技,九十四年之中,凡得二百一十九人。一卷至五卷以人分,曰聖藝,曰侯王貴戚,曰軒冕才賢,曰縉紳韋布,曰道人衲子,曰世冑婦女及宦者,各為區分類別,以總括一代之技能。
|
第11週 |
第十一講 鑒藏的歷史:宋‧撰人未詳《宣和畫譜》
此書主要是收錄北宋徽宗時期內府所藏繪畫作品的著錄。全書計有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畜獸、花鳥、墨竹、蔬菜等十門,二十卷,收晉至宋畫家二三一人,畫六三九六軸,其中卷十二山水門第三,還曾及於日本國的畫。書成於宣和二年(一一二0),作者已無法詳考,推測是臣下修纂,進呈乙覽後,再經過宋徽宗筆削點定,所以雖雜出眾手,但全書辭氣如一。
《宣和畫譜》的出版,約在宋高宗時代,以後宋朝未聞有他刻。元大德六年(一三0二)吳氏杭州刊本本是此書第二次刊印,明嘉靖十九年(一五四0)楊慎為之三刻,崇禎間(一六二八-一六四三)毛晉汲古閣收入〔津逮秘書〕中梓行,清張海鵬又將之收進〔學津討原〕叢書裡,所以此書約經過了五次的刊行。宋高宗時的版本,早已失傳,元大德本,除故宮博物院院所藏外,未見其他處所有收藏的記錄。因而此本不僅成為傳世《宣和畫譜》最早的版本,也獨具校勘上的珍貴身價。至於此本何時進入大內,由於〔天祿琳琅書目.續目〕均無著錄,不得詳知,但從書上的藏書印記可以考見曾經趙彥和、陸治、孫克弘、王時敏、顧湄等明清兩代名畫家及藏書家的珍藏及鑒賞。(資料見台北故宮博物院)
《宣和畫譜》〈敘〉
乃集祕中所藏者,晉魏以來名畫,凡二百三十一人,計六千三百九十六軸,析為十門,隨其世次,而品第之,宣和庚子歲夏至日,宣和殿御製。
《宣和畫譜》卷十〈山水一〉
李昭道,思訓之子,父子俱以畫齊名,官至中書舍人,時人以小李將軍,穪智思筆力,視思訓為未及,然亦翩翩佳公子也,能不墮於裘馬,筦絃之習而戲弄翰墨,為一時玅手。顧不偉歟武后時殘虐宗支,為宗子者亦皆惴恐,不獲安處,故雍王賢作黃臺瓜辭以自況,冀其感悟,而昭道有《摘瓜圖》,著戒不為無補,爾今御府所藏六。 春山圖 一 落照圖 二 摘瓜圖 一 海岸圖 二
|
第12週 |
第十二講 美術史的撰寫:民國‧鄭昶《中國畫學全史》
近代書寫「中國美術史」的風氣:中國美術通史的撰述,以一九二○年到一九四○年代最為興盛,內容基本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因應學校美術教育需要所編寫的教材;二為研究專著;三是美術簡史。
鄭午昌(1894-1952)《中國畫學全史》
一九二九年鄭午昌(單名昶,以字行),完成了第一部中國繪畫通史《中國畫學全史》(上海:中華書局,1929),書中確立世界美術分為東方與西洋兩大畫系,西洋萌茲於意大利,然後散佈於全歐;東方則以中國為中心,接受印度藝術的灌溉,接著擴及於朝鮮、日本等國。《中國畫學全史》將中國繪畫史劃分為實用(唐虞之前)、禮教(三代至秦漢)、宗教化(漢末迄唐宋)及文學化(五代迄明清)四個時期。〈自序〉中云:「畫為藝術之一種,當就其藝術上演進之過程及流派而述之。然其演進也,往往隨當時思想文藝政教及其他環境而異其方向,別其遲速;而此種種環境,又隨時代而變更。」
|
第13週 |
第十三講 可居可遊之境:宋‧郭熙、郭思《林泉高致》
郭熙生平 :字淳夫,河陽溫縣人,官至翰林待詔直長。郭熙生卒年不詳,大體是北宋中期,約在1000-1100年間,有記載郭熙享年甚高,如元好問提及「元祐以來郭熙、明昌、泰和間張公佐,皆年過八十,而以山水擅名」。
《林泉高致》一書,係由郭熙之子郭思搜集、編纂、整理而成的,是一本有系統且完整呈現山水畫創作理論的專書,大約成於北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間。全書計有六篇:〈山水訓〉、 〈畫意〉、 〈畫訣〉、 〈畫格拾遺〉、 〈畫題〉、 〈畫記〉,且前有〈郭熙序〉, 後有〈許光凝跋〉。
《林泉高致》傳世已久,版本甚多,收錄篇目也不盡相同,現今較為完整的版本是北京圖書館所藏『明抄本』和《四庫全書》本。其中《四庫全書》本,除序、跋和六篇正文之外,另收錄了王維〈山水訣〉、荊浩 〈山水賦〉、李成 〈山水訣〉和董羽 〈畫龍輯議〉等四篇。
|
第14週 |
第十四講 師古人到師自然:元‧黃公望〈寫山水訣〉
黃公望(1269~1354), 字子久,號大痴、一峰道人。原籍常熟,24歲(1292)任浙西憲吏(書吏),後來到杭州任官,趙孟頫于1295~1310年在江南時,黃曾有機會親見趙,在所題〈千字文〉中「當年親見公揮洒,松雪齋中小學生」。黃做了二十多年小吏,反而因官場風波落得牢獄之災,出獄後離職當了『全真教』道士。所畫山水構圖繁而用筆簡,以披麻皴為主,乾筆皴擦,淡墨渲染,層層積疊,焦墨提醒,有水墨和淺絳二體。黃公望著有《寫山水訣》,指出「作畫要去邪、甜、俗、賴四個字」。
黃公望〈寫山水訣〉(收入陶宗儀一三六六年出版的《輟耕錄》中),共有三十二則的筆記,摘錄於下:
(一) 近代作畫,多宗董源李成二家,筆法樹石各不相似,學者當盡心焉。
(二) 樹要分四面俱有榦與枝,蓋取其圓潤。
(三) 樹要分身分,畫家謂之紐子,要折搭得中,樹身各要有發生。
(四) 樹要偃仰稀密相間,有葉樹枝輭,面後皆有仰枝。
(五) 畫石之法,先從淡墨起,可改可救,漸用濃墨者為上。
(六) 石無十步真,石看三面,用方圓之法,須方多圓少。
(七)董源坡腳下多有碎石,乃畫建康山勢。董石謂之麻皮皴,坡腳先向筆畫邊皴起,然後用淡墨破其深凹處,著色不離乎此。石著色為重。
(八)董源小山石謂之樊頭,山中有雲氣,此皆金陵山景。皴法要滲輭,下有沙地,用淡墨掃,屈曲為之,再用淡墨破。
(九)山論三遠:從下相連不斷謂之平遠,從近隔開相對謂之闊遠,從山外遠景謂之高遠。
|
第15週 |
第十五講 我讀石濤《畫語錄》
石濤(1642~約1707):俗名朱若極,法名原濟,字石濤,號大滌子、清湘遺人、零丁老人,自稱苦瓜老人。
於康熙49年(庚寅)著《畫譜》,著成時間據刻印者胡琪之序,此譜為後世刊行的《畫語錄》之稿本,1978年四川美術出版社印此譜之內容。
第一章 一畫 一~四章為<總論>。
第二章 了法
第三章 變化
第四章 尊受
第五章 筆墨 五~十四章為〈專論〉,書中的核心所在。
第六章 運腕
第七章 氤
第八章 山川
第九章 皴法
第十章 境界 自然分疆:「到江吳地盡,隔岸越山多是也。」亦即為近景陸地、
遠為山巒、中為江水;
三疊兩段:三疊為一層陸地、二層樹、三層為山;
兩段為景在下,山在上,中為雲氣;
第十一章 蹊徑 1.對景不對山 ; 2.對山不對景 ;3.倒景 ;4.借景 ;5.截
折 ;6.險峻;
第十二章 林木
第十三章 海濤
第十四章 四時
第十五章 遠塵 十五~十八章為〈結論〉。
第十六章 脫俗
第十七章 兼字
第十八章 資任
「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
「所以一畫之法,乃自我立。」:一法由我所創,乃世間皆由無法中創出法則來,所謂由無法向法過度,一畫便貫穿其中。
「蓋自大朴散,而一畫之法立矣」
|
第16週 |
期末考試
|
第17週 |
|
第18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