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一、 觀看的視野:關於中國繪畫史的研究
John Ruskin, 1969.:
偉大的民族以三部書合成其自傳,記載行為之書、記載言論之書和記載藝術之書。欲理解其中一部必以其他兩部為基礎,但尤
以藝術之書最值得信賴。
|
第2週 |
第二講 試探中國藝術史研究的方法與理論
謝柏軻(Jerome Silbergeld),〈西方中國繪畫史研究專論〉,《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1950-1987)(上海人民美術,1992)
方聞提出『基準作品』(prime objects),借用庫布勒(Kubler, 1962)的理論,並促成他以風格分析來研究中國繪畫,完成《心印》(1984),書中將中國山水畫分為『繪畫再現』(漢~宋)、『書法化的自我表現』(元)『復興傾向』(明代的初中期)、『綜合階段』(晚明~清中葉)。《心印》一書儘管還是以風格分析為基本手段,但寫作時卻注重廣泛的文化情境,常暗示出『一種強烈的精神因素,一種意向和心志。』方聞認為:「在中國古代,真心的臨摹,……不僅僅是體面的,而且是藝術的一種極其必要的形式,它是複制書畫珍品的唯一途徑,並靠複來使之流傳,使之永存。」───描摹原作(摹);近似於原作的臨(臨);接近畫家風格的摹仿(仿);有意作偽(造作或偽作)。 |
第3週 |
第三論 風格史的分析方法
方聞,《心印》:一書是以風格分析為基本手段,但寫作時卻注重更廣泛的文化情境,常暗示出一種強烈的精神因素,一種意向與心志。這是屬於『內部史』的研究,並批評沃爾夫林的風格史理論,因中國美術史首先必需去發現闡釋中國畫中獨特而有個人創作價值的基準作品,以從事系統的分析。───而方聞吸收庫布勒等人的理論。與羅樾(Loehr)不同,羅樾認為:「藝術創造時代而不僅僅是其時代的表現。」蘇立文《山川悠遠》一書,風格只有在較廣闊的情境中才可能很好地得到理解,因為中國畫家甚至連他風格的選擇也常有政治、哲學和社會的寓意。高居翰也以相同的觀點透視他在對中國後期畫史風格的分析上,元代的《山外山》《隔江山色》;明的《江岸送別》《氣勢撼人》等著作中。 |
第4週 |
第四講 圖像學的方析方法
道釋圖像/漢畫像/漢代二對主神
邢義田,〈漢畫解讀方法試探─以「撈鼎圖」為例〉,收入《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台北,聯經,2010):「我的目的不在於圖像藝術風格的辨析或重建,不在美學意義的優劣評價,也在某些藝術大師或流派作品的賞析,而在於如何解讀圖像背後蘊含的思想、經濟和社會文化脈絡。」 |
第5週 |
第五講 藝術社會學的方法:以政治意涵的研究為例
李鑄晉:趙孟頫畫的二羊圖及馬,是表達出他對仕元的不安。
文以誠:王蒙的隱居山水,是以退隱山莊的題材來表示的元末的政治處境,此便
成了王蒙個人的家庭財富。
|
第6週 |
第六講 專書閱讀報告與討論(一)
曹意強等著,《藝術史的視野:圖像研究的理論、方法與意義》(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洪再辛編,《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1950~1987)(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James Elkins,《西方美術史學中的中國山水畫》(杭州:中國美術學院,1999)
|
第7週 |
第七講 專書閱讀報告與討論(二)
徐邦達,《古書畫偽訛考辨》(江蘇古藉出版社,1982)
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書局,1988)
|
第8週 |
第八講 專書閱讀報告與討論(三)
石守謙,《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出版社,1996)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台北:石頭出版社,2010)
石守謙,《移動的桃花源:東亞世界中的山水畫》(台北:允晨文化出版社,2012)
|
第9週 |
第九講 期中報告 |
第10週 |
第十講 禮儀中的美術:漢畫像的歷史釋讀
巫鴻所謂的『禮儀美術』(ritual art):「反映的是集體的文化意識而非個人的藝術想像。它從屬於各種禮儀場合和空間,包
括為崇拜祖先所建的宗廟和墓葬。」
巫鴻,《武梁祠:中國古代畫像藝術的思想性》(北京:三聯書店,2006)
巫鴻,《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
刑義田,〈漢畫解讀方法試探─以「撈鼎圖」為例〉,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卌》(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邢義田,《畫為心聲:畫像石、畫像磚與壁畫》(北京:中華書局,2011)
巫鴻,《黃泉下的美術:宏觀中國古代墓葬》(北京:三聯書店,2010)
|
第11週 |
第十一講 繪畫與文字之間:圖像的作用與視覺景觀(上篇)
道德教化:《文苑英華》:漢文帝於未央宮承明殿畫屈軼草、進善旌、誹謗木、敢諫鼓、….
民族創生與發展的圖像展示:漢代畫於宮殿的壁畫,西漢景帝之子魯恭王,建造『靈光殿』,見於《文選》王延壽〈魯靈殿賦〉:「上紀開闢,遂古之初,五龍比翼,人皇九頭,伏羲鱗身,女媧蛇軀,鴻荒朴略,厥狀睢盱,煥炳可觀。黃帝唐虞,軒轅冕以庸,下及三后,婬妃亂主,忠臣孝子,烈士貞女,賢愚成敗,靡不載敘,惡以誡也,善以示後。」
曹植,〈洛神賦〉,《文選》,卷十九:覩睹一麗人,于巖之畔,……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髣髴兮若輕雲之敝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襛纖得衷,脩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靈。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陳葆真,《洛神賦圖與中國古代故事畫》(台北:石頭出版社,2011)
孟久麗(Julia K. Murray),《道德鏡鑒:中國敘述性圖畫與儒家意識形態》,何前譯(北京:三聯書店,2014)
|
第12週 |
第十二講 繪畫與文字之間:圖像的作用與視覺景觀(下篇)
杜甫,〈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騏驎。
頭上何所有?翠為匐葉垂鬢脣。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陳葆真,〈中國畫中圖像與文字互動的表現模式〉,顏娟英主編,《中國史新論:美術考古分卌》(台北:聯經出版社,2010)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
第13週 |
第十三講 畫論的世界:文字的繪畫史(上篇)
從畫史與畫論的關係著手,說明中國繪畫的品評方式與審美意象之外,並藉由畫史的書寫來觀看中國繪畫史如何書寫畫家,並且從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始,建立一種畫家傳記及作品著錄的方式;本章節並延伸至畫家與畫論之間的關係,並分析時代風格的形成及繪畫思想的源流與影響。
民國時期出版的書畫叢書所收錄的種類:
黃賓虹、鄧實所編《美術叢書》四集四十輯,共計有二百九十一種,其中專論繪畫的有一百一十八種;之後嚴一萍再補輯二集二十輯,又增補了六十五種。
鄭昶《中國畫學全史》所附的畫學書目約有三百七十六種。
福開森編《歷代著錄書目》一書中徵引的歷代書畫著錄也有一百零八種。
余紹宋《畫法要錄一編》錄有一百一十九種,二編則再收錄有一百零八種,不過其中有一部份並不是純粹的畫論,而且兩書中也有重複引用的;此外,余紹宋於《書畫書錄解題》一書,所錄共計有五百八十四種,論畫約有二百三十種,但其中有余紹宋所未見而僅存留書名者有一百三十七種之多,可見中國畫學書籍散佚或未刊行者,為數可觀。
|
第14週 |
第十四講 畫論的世界:史料釋讀(下篇)
(1)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一書,為畫史之祖,全書凡十卷,彥遠自述全書:「自史皇至今大唐會昌元年,凡三百七十餘人,編次無差,銓量頗定。此外旁求錯綜,心目所鑒。言之無隱,將來者有能撰述,其或繼之。」
(2)宋‧郭若虛《圖畫見聞誌》
郭若虛生於宋熙寧年間,就其所見所聞,起於會昌元年,止宋熙寧七年,以續張彥遠之未逮,如俞劍華所言,是書與《歷代名畫記》相似,其目的在為畫史所作,並不為畫論而寫,但論畫史則用筆極簡,內容單薄,反而是部分論畫之觀點,有其透徹獨到之處,於卷一〈敘論〉中見〈論氣韻非師〉、〈論用筆得失〉、〈論三家山水〉、〈論黃徐體異〉、〈論古今優劣〉等。
|
第15週 |
第十五講 藝術中的經濟因素:藝術贊助與藝術風格
貢布里希,〈作為藝術贊助人的早期美迪奇家族〉(The Early Medici as Patron of Art),1963.
1960年代貢布里希通過對義大利Medici家族早期的藝術贊助的研究,認為直到十五世紀「藝術作品是捐贈人的作品」,也就是說,被視為創作者是贊助人而非藝術家,因為是贊助人全盤控制了題材和媒介的選擇。因此,我們今天所說的『藝術』在當時是用來表達宗教信仰,而不是傳達審美感情的。
Michael Baxandall《15世紀意大利的繪畫與經驗:藝術風格社會史入門》(Painting and Experience in Fifteenth Century Italy: A primer in the Society History of Pictorial Style),1972.
Baxandall把十五世紀的繪畫風格當作「一種合適的社會史材料」,他提出正是社會現實使得不同的藝術技巧和手法的發展成為藝術家風格的可辨之物。
|
第16週 |
第十六講 中國的藝術贊助初探
鄭板橋61歲時,濰縣知縣之官職被罷,離開時,除了毛驢馱的書篋以外,他孑然一身。老鄭一生的最後13年,以賣書畫為生。仗義疏財的板橋,在67歲時自定書畫潤格,如下:
大幅六,中幅四,小幅二,書條對聯一,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
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忠心喜樂,書畫皆佳。
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易賴帳。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
民國時期書畫家潤例:見《西冷印社第二十四期書目》(1928年)
吳湖帆 畫例 ( 乙丑三月重訂, 每兩1元5角 )
紈扇 6兩
摺扇 10兩, 16方以上加倍
卌頁 每葉8兩, 尺外加倍, 8幅以上加倍, 12幅為度
條幅 每方尺8兩, 全堂加倍, 6幅為度
立幅 每方尺8兩, 高逾3尺, 闊逾尺5寸者以堂幅論
橫幅 每方尺8兩, 長逾3尺者另議
堂幅 每方尺12兩
補景另議, 點品加倍, 青綠加倍, 條幅堂幅, 高逾5尺, 橫幅高逾2尺者均另議,
泥金箋色箋, 紙劣均不畫, 先潤後墨, 約期取件, 墨費加一成。
自主學習週(一) 專書閱讀
自主學習週(二) 研究課題撰寫 |
自主學習 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