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土壤水文(2243)
(Eng.) Soil Hydrology
開課單位 土環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3 授課教師 張家銘
選課單位 土環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本課程旨在介紹土壤與水文系統在自然環境中的角色,並深入探討污染物在大氣、水體與土壤中的遷移行為、環境模型建構與污染控制技術。透過跨介質視角,學生將理解地球環境中的各大圈層(大氣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如何互相影響,並掌握污染物在多介質環境中的傳輸、轉化與分布機制。

課程中將結合實例、模擬模型與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跨領域整合能力,從基礎環境科學概念出發,進一步學習多介質逸度模型、污染控制技術與化學修復方法。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修習本課程後,學生應能:

描述地球環境的四大圈層及其相互作用。

說明污染物在大氣、水體與土壤中的遷移與轉化行為。

理解污染物界面吸附、分配與逸度的基本原理。

解釋多介質環境模型的概念與應用方式。

認識常見物理化學處理與化學修復技術的原理與實務。

建立統整性環境問題解決的初步能力。
1.具有土壤環境科學之基本知識與實務技能的應用
2.跨領域整合與自主學習
3.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
4.瞭解國際脈動與培養人文素養
30
30
20
20
講授
測驗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認識地球的自然環境
第2週 大氣圈基礎知識
第3週 水圈與水資源
第4週 土壤圈與土壤性質
第5週 生物圈與生態系統
第6週 全球環境問題
第7週 汙染物的環境遷移概論
第8週 揮發與沉降現象
第9週 污染物的界面行為
第10週 多介質環境模型概論
第11週 汙染物在環境中的轉換
第12週 逸度模型的分類與應用
第13週 綜合型環境模型介紹
第14週 傳統污染控制技術
第15週 高級氧化與化學復育技術
第16週 綜合應用與回顧討論
自主學習
內容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學習評量方式
1次考試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Tindall, J.A., J.R. Kunkel and D.E. Anderson, 1999, Unsaturated Zone Hydrology for Scientists and Engineers, Prentice-Hall, Inc., New Jersey.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課程輔導時間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7/28 14:02:13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9 / 17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