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全球流行文化在臺灣專題(7012)
(Eng.) Seminar on Global Popular Culture in Taiwan
開課單位 台文所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3 授課教師 陳國偉
選課單位 台文所 / 碩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本課程將介紹全球流行文化對於臺灣的影響,考察在傳播的過程中,臺灣的受眾如何以在地的視角,觀看、想像並接受這些來自於歐陸、美洲、亞洲的流行文化,並表現在流行音樂、影像、視覺文本等影響力最巨的面向,呈現怎樣的文化翻譯、身體政治、性別擬象、戀物驅力等議題。進一步探究在各種「新科技」與「新媒介」的推波助瀾下,如何引領臺灣流行文化的發展與變異,並推動具有創造性思維的新型態文化生產。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Y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透過臺灣流行文化現象的多重個案討論,促進同學理解臺灣對於全球流行文化的接受,進而分析全球流行文化背後的資本主義邏輯,與新型態文化生產對臺灣文化的再造,最後探究臺灣在因應全球化過程中應有的對策。
討論
講授
書面報告
口頭報告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全球流行文化在台灣的場域問題
第2週 資本主義的文化邏輯
第3週 品味、慣習與文化生產
第4週 嘻哈(Hip Hop)的在地翻譯:台灣性與中國性
第5週 性別、身體與擬仿:Girl Power的多重變奏
第6週 酷異暗湧:打造陰╱陽質偶像
第7週 死亡文本的越界與全球擴散
第8週 偶像劇生產與日本文化想像
第9週 當代次(宅)文化論的誕生與起源
第10週 台灣漫畫與歷史轉譯
第11週 宅╱腐經濟的視覺驅(慾)力與再生產(Ⅰ)
第12週 宅╱腐經濟的視覺驅(慾)力與再生產(Ⅱ)
第13週 戀物文化與慾望實踐
第14週 電子遊戲與科技虛擬全景
第15週 遊戲化現實的當代文化論
第16週 期末報告大綱發表
自主學習
內容
   01.參與專業論壇、講座、企業分享等產官學研相關交流活動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學習評量方式
(一)課堂報告50%。
(二)期末書面報告5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1)約翰‧史都瑞(John Storey),李根芳、周素鳳譯,《文化理論與通俗文化導論》(台北:巨流,2004)。
(2)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劉暉譯,《區分:判斷力的社會批判》(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3)Patrice Bonnewitz(彭尼維茲),孫智綺譯,《布赫迪厄社會學的第一課》(台北:麥田,2002)。
(4)東浩紀,褚炫初譯,《動物化的後現代:御宅族如何影響日本社會》(台北:大藝出版,2012)。
(5)麥克‧費瑟斯通(Mike Featherstone),趙偉妏譯,《消費文化與後現代主義》(台北:國立編譯館&韋伯文化,2009)。
(6)Arthur Asa Berger,《通俗文化、媒介和日常生活中的敘事》(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2)。
(7)高宣揚,《流行文化社會學》(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台北:揚智,2002)。
(9)李天鐸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Ⅰ)》(台北:遠流,2004三刷)。
(9)邱淑雯編,《日本流行文化在台灣與亞洲(Ⅱ)》(台北:遠流,2003)。
(10)張小虹,《在百貨公司遇見狼》(台北:聯合文學,2002)。
(11)張小虹,《假全球化》(台北:聯合文學,2007)。
(12)李衣雲,《漫畫的文化研究:變形、象徵與符號化的系譜》(台北:稻鄉,2012)。
(13)Susan McClary,張馨濤譯,《陰性終止:音樂學的女性主義批評》(台北:商周,2003)。
(14)顏社KAO!INC.統籌,《嘻哈囝:台灣饒舌故事》(台北:避風港文化,2018)。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自編講義
課程輔導時間
Tue.17:00-18:00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04.教育品質   05.性別平等   08.就業與經濟成長   10.減少不平等   17.全球夥伴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6/12 16:18:20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7 / 01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