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1. 提供土壤與環境科學之基礎與應用及跨領域之知識與訓練2. 培養兼顧基本學理,專業知識及實際操作之土壤與環境科技人才 3. 培養團隊合作精神與溝通協調整合能力 4. 建立多元價值與國際觀 |
1.具有土壤環境科學之基本知識與實務技能的應用 |
2.跨領域整合與自主學習 |
3.溝通表達與團隊合作 |
4.瞭解國際脈動與培養人文素養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
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環境中污染物的光化學轉化概論 |
第2週 |
光催化與大氣光化學 |
第3週 |
水體與土壤表面上的光化學降解 |
第4週 |
無機污染物的轉化行為(空氣) |
第5週 |
無機污染物的轉化行為(水體) |
第6週 |
有機污染物的化學轉化 |
第7週 |
有機污染物的生物降解機制 |
第8週 |
生態毒理學基礎 |
第9週 |
生物體內的污染物轉運與排出 |
第10週 |
生物富集與毒性累積機制 |
第11週 |
污染物的生物轉化與代謝路徑 |
第12週 |
毒性作用與內分泌干擾物 |
第13週 |
生態風險評估與案例分析 |
第14週 |
典型污染物與來源識別 |
第15週 |
化學污染源解析方法 |
第16週 |
QSAR原理與模型應用 |
自主學習 內容 |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
|
學習評量方式 |
1次考試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Landau, R.H., M.J. Paez Mejia, H. Kowallik and H. Jansen, 1997, Computational Physics: Problem Solving with Computers, John Wiley & Sons.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
課程輔導時間 |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