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1. 藉由EATING為載體,喚起修課者對生活中經濟與政治事件的敏感性
2. 培養修課者明確表達觀點和精準回答問題的能力
|
1.人文素養 |
2.科學素養 |
3.溝通能力 |
4.創新能力 |
5.國際視野 |
6.社會關懷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
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主題 1(約3週): 課程導論:食物?食品?傻傻分不清楚
a. 市場的力量有多大?
b. 顧客至上還是向錢看齊?
c. safety or security?
|
第2週 |
同上,並思考:
料理鼠王與饕客有何不同? |
第3週 |
同上,並思考:
菊下樓故事的背後,能看懂的人有多少?
(古籍中「民貧,則奸邪生。貧生於不足,不足生於不農,不農則不地著,不地著則離鄉輕家,民如鳥獸。雖有高城深池,嚴法重刑,猶不能禁也。」究為何意?)
|
第4週 |
主題 2(約3週): 「吃」的文化
a. 文化為何物?(課堂上的實驗)
b. 由外而內:無煙硝的戰爭 vs. 黃金拱門
c. 由內而外?飲食的邊界與禁忌
|
第5週 |
在地全球化與全球在地化的思辯?米食、麵食、速食? |
第6週 |
從餃子看文化
Edible Economics: A Hungry Economist Explains the World |
第7週 |
主題 3(約3週):飲食與制度
雜食者的困境 & 美味的代價 究竟是什麼?)
|
第8週 |
食品詐欺的省思:珍奶、鹽酥雞、灰色食品、黑心食品 |
第9週 |
來自星星的「食品」
一切都是業障?貿易自由化,假的!那什麼才是真的?
|
第10週 |
主題4(約3週):飲食與教育
a. 教育的本質?
b. 誰教育誰?在建構與被建構之間的輪迴
c. 食農教育所謂何來? |
第11週 |
同上,並思考
台灣食農教育的立法過程
|
第12週 |
同上,並思考
從白米炸彈、種土,到開放外國米進口,這一路走來是為什麼?
(請觀賞:耕耘臺灣 農業全印象) |
第13週 |
主題 5(約3週):AAUs 解開糧食安全的密碼
問題與思考:大腹便便的北方,骨瘦如材的南方) |
第14週 |
叢林法則,弱肉強食
原來一切都是food politics
|
第15週 |
我們能做點什麼?
a. 選擇(eating is voting)
b. 珍惜("Food waste is like stealing from the table of those who are poor and hungry") |
第16週 |
期末考 |
自主學習 內容 |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05.參與本校各單位舉辦之各類工作坊活動
|
|
學習評量方式 |
修習本課程不需要購買任何教科書,所有教材透過實體課堂或本校iLearning,還有授課自己的FB社群提供給修課者。
學習成績評量主要分三部分:(1)課程參與(含兩次自主學習的作業);(2)批判思考力;(3)期末筆試(是非題ONLY)
相關細節和配分比例於第一週實體課堂宣佈,並配合每學期實際修課學生情況,進行微調。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1. Bee Wilson著,周繼嵐譯,美味詐欺:黑心食品三百年(Swindled: The Dark History of Food Fraud)(台北:八旗文化,2012年)。
2. Paul Trummer著,洪清怡譯,食物的全球經濟學:從一片披薩講起(Pizza Globale),(台北:衛城,2013)。
3. Tristaram Stuart著,李靜怡譯,浪費:全球糧食危機解密(Waste: Uncovering the Global Food Scandal),(台北:遠足文化,2015)。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部分詳列於此份授課大綱相關欄位中,若有時事資料增補或相關內容修正、微調,將會事先於i-Learning及課堂上通知。部分影音性質的教學資料,修習者可至本課程專設的FB社群查詢或下載導讀、書評等相關教材。 |
課程輔導時間 |
歡迎修課同學隨時於課堂上或中間下課休息時間與教學團隊成員討論課程內容,或於實體課程以外其它時間,利用i-Learning獲取輔充教學資訊。如需面談,亦歡迎email給教學團隊預約時間。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
02.消除飢餓   03.健康與福祉   05.性別平等   06.淨水與衛生   12.責任消費與生產 | 提供體驗課程: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