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
課程名稱 | (中) 中臺灣菁英與地域社會專題(8045) | ||||||||
(Eng.) Seminar on the Elite and Local Community in Central Taiwan | |||||||||
開課單位 | 歷史系 | ||||||||
課程類別 | 選修 | 學分 | 2 | 授課教師 | 李毓嵐 | ||||
選課單位 | 歷史博 / 博士班 | 授課使用語言 | 中文 | 英文/EMI | N | 開課學期 | 1091 | ||
課程簡述 | 自清代以來,中臺灣地區具有士紳的身份與社會地位,或是能夠運用「策略」(strategies)在地方上建構某些「支配模式」(Patterns of dominance)來發展影響力的地方菁英,其活動與所處地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和文化教育事業常有密切的關係,特別是日治時期,地方菁英每被延攬出任保正、街庒長等職務,例如張麗俊之於豐原、霧峰林家之於霧峰、楊肇嘉和蔡蓮舫之於清水、陳懷澄之於鹿港,與地方建設更是息息相關。此處所謂的中臺灣,主要指日治時期的臺中州,即今臺中市、彰化縣、南投縣。 本課程試圖藉由闡明地方菁英與地域社會的互動,使修課同學對中臺灣之重要人物、家族、社團、聚落發展等歷史面向,能有更深切的認識。 課程內容著重相關史料閱讀與既有研究成果介紹,每週介紹特定主題,修課同學需選定一名中臺灣菁英,撰寫書面報告。 |
||||||||
先修課程名稱 | 課程含自主學習 | N |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
熟悉中臺灣菁英與地域社會之相關史料與研究成果,奠定撰寫史學學術論文的基礎。 瞭解中臺灣社會之發展脈絡與文化價值 |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 |||||||||||
第一週 導論 1、課程簡介、進行方式與評量方式溝通 2、名詞解釋:何謂地方菁英 第二週 臺灣歷史人物研究相關工具書與電子資料庫介紹 1、臺灣人物相關工具書 2、臺灣人物相關電子資料庫 第三週 「櫟社」的成員、活動與在中臺灣的重要性 1、「櫟社」的歷史沿革 2、成員及其所在地域 3、成員的社會關係網絡 第四週 霧峰林家與地域社會 1、興起、中挫到復興 2、成立「霧峰一新會」 3、創辦「坑口農事自治村」 4、與霧峰媽祖信仰的關係 第五週 林獻堂的政治活動與社會文化生活 1、擔任府評議員、參與皇民奉公會與戰後的失意 2、體育活動、音樂生活、宗教接觸、島內旅遊與環球之旅 第六週 清水「蔡源順」家族介紹 1、清水的發展與「蔡源順」家族的起落 2、投身民族運動的蔡惠如 3、蔡蓮舫的社會角色與家庭生活 第七週 清水社口楊家介紹 1、清水社口楊家的發展 2、楊肇嘉的生命歷程 第八週 鹿港重要家族介紹(一) 1、鹿港辜家 2、鹿港丁家 第九週 鹿港重要家族介紹(二) 1、慶昌行陳家 2、陳懷澄的街長公務職責與文人生活 第十週 豐原張麗俊介紹 1、擔任保正與豐原街協議會員 2、致力漢學延續―詩社參與、教授夜學 3、與豐原慈濟宮的關係 第十一週 潭子傅錫祺介紹 1、庄長生涯 2、文化活動與家庭生活 第十二週 草屯洪姓一族 1、洪清江、洪深坑、吳萬成 2、洪元煌的傳奇人生 第十三週 從反抗到傾斜的彰化秀才吳德功 第十四週 事變下的北斗林家 1、林伯餘、林伯楷、林伯可 2、林仲荃 3、林文騰 第十五週 赴中國大陸發展的中臺灣菁英(週旋於兩個政權間的臺灣人) 1、吳子瑜、吳燕生 2、林子瑾 3、蔡伯毅 第十六週 中臺灣的女性菁英 1、臺灣共產黨與謝雪紅 2、清信醫院與蔡阿信 第十七週 方志人物傳的纂修—以《新修彰化縣志人物志》為例 第十八週 修課同學期末口頭報告 |
|||||||||||
學習評量方式 | |||||||||||
口頭報告30% 書面報告50% 出席率與課堂表現20% |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
王一剛,〈故楊肇嘉先生生平事蹟〉,《臺灣風物》,27卷2期,1977年6月,頁22-24。 王振勳,《林獻堂的社會思想與社會活動新論》,臺北:稻田出版有限公司,2008。 司馬嘯青,《臺灣世紀豪門:辜振甫家族》,臺北:玉山社,1998。 朱真一,〈臺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師―拓荒者:蔡阿信醫師1〉,《臺灣醫界》,43卷7期,2000年7月,頁61-62。 朱真一,〈臺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師―拓荒者:蔡阿信醫師2〉,《臺灣醫界》,43卷8期,2000年8月,頁45-46。 朱真一,〈臺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師―拓荒者:蔡阿信醫師3〉,《臺灣醫界》,43卷9期,2000年9月,頁57-58。 朱真一,〈臺灣早期留學歐美的醫師―拓荒者:蔡阿信醫師4〉,《臺灣醫界》,43卷10期,2000年10月,頁59-60。 吳文星,《鹿港鎮志人物篇》,鹿港:彰化縣鹿港鎮公所,2000。 李君晰編,《楊肇嘉先生追思錄》,臺北:楊湘玲,1982。 李知灝,〈吳德功的割臺經歷與心境轉變—以《瑞桃齋詩稿》乙未、丙申詩作為研究中心〉,《彰化文獻》,6期,2005年3月,頁317-344、444-445。 李昭容,《宜樓掬月意樓春:鹿港慶昌家族史續探》,臺中:晨星,2015。 李昭容,《鹿港丁家大宅》,臺中:晨星出版有限公司,2010。 李昭容,《鹿港意樓:慶昌行家族史研究》,臺中:晨星,2011。 李昭容、張素玢、顧雅文、李毓嵐撰稿,《新修彰化縣志‧卷九‧人物志‧文化人物篇》,彰化︰彰化縣政府,2018。 李毓嵐,〈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婚姻圈〉,《臺灣文獻》,62卷4期,2011年12月,頁221-280。 李毓嵐,〈林子瑾的人脈網絡與實業經營〉,收於廖振富主編,《被遺忘的臺灣人:林子瑾、吳子瑜、吳燕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29,臺南:臺陽文史研究學會、臺灣文學館,2018。 李毓嵐,〈林獻堂生活中的女性〉,《興大歷史學報》,24期,2012年6月,頁59-98。 李毓嵐,〈林獻堂的愛佃設施–坑口農事自治村〉,收於李力庸、張素玢、陳鴻圖、 林蘭芳主編,《新眼光–臺灣史研究面面觀》,頁 425-454,新北:稻鄉出版社,2013。 李毓嵐,〈林獻堂與婦女教育—以霧峰一新會為例〉,《臺灣學研究》,13期,2012年6月,頁93-126。 李毓嵐,〈從《水竹居日記》看張麗俊的詩社活動〉,收於臺中縣文化局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3-334,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 李毓嵐,〈霧峰林家與媽祖信仰〉,收於林正珍主編,《2013臺中媽祖國際觀光文化節–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7-181,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3。 李毓嵐、顧雅文、張素玢、李昭容撰稿,《新修彰化縣志‧卷九‧人物志‧政治人物篇》,彰化︰彰化縣政府,2018。 私立長榮大學編纂,《新修霧峰鄉志(下)》,臺中縣霧峰鄉:霧峰鄉公所,2009。 周明,《楊肇嘉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周婉窈,〈「進步由教育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臺灣風物》,56卷4期,2006年12月,頁39-89。 林丁國,〈林獻堂遊臺灣—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日治時期的島內旅遊〉,《運動文化研究》,17期,2011年6月,頁57-111。 林博正主講、林蘭芳紀錄:〈說我霧峰林家〉,《臺灣文獻》,57卷1期,2006年3月,頁73-95。 林獻堂,《環球遊記》,臺北︰天下雜誌,2015。 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編纂委員會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年譜‧遺著‧追思錄》,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 林獻堂著,許雪姬等編,《灌園先生日記(一)—(廿七)一九二七年—一九五五年》,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2000-2013。 林蘭芳,〈從《灌園先生日記》看林獻堂的學佛因緣(1927-1955)〉,收於許雪姬總編輯,《日記與臺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頁573-647,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林蘭芳,〈傳統士紳與新科技的對話—豐原張麗俊的近代化體驗(1906-1936)〉,收於臺中縣文化局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335-368,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 施懿琳,〈從反抗到傾斜—日治時期彰化文人吳德功身份認同之分析〉,《中國學術年刊》,18期,2013年10月,頁61-80。 洪可均,〈《楊肇嘉回憶錄》中的虛與實‐國家、民族與家庭情感的纏結〉,《臺灣史料研究》,41期,2011年12月,頁39-65。 范燕秋,〈從「水竹居主人日記」看殖民地公共衛生之運作〉,收於臺中縣文化局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401-421,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 國立中興大學編纂,《臺中市志》,臺中:臺中市政府,2008。 張正昌,《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運動》,臺北:益群書店,1981。 張炎憲、陳傳興主編,《楊肇嘉留真集:清水六然居》,臺北: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4。 張素玢,〈世變下的北斗林家〉,《臺灣學研究》,13期,2012年6月,頁33-63。 張素玢、李毓嵐、顧雅文、李昭容撰稿,《新修彰化縣志‧卷九‧人物志‧經濟人物篇》,彰化︰彰化縣政府,2018。 張麗俊著,許雪姬、洪秋芬、李毓嵐編,《水竹居主人日記(一)—(十)》,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臺中縣文化局,2000-2004。 許雪姬,〈反抗與屈從—林獻堂府評議員的任命與辭任〉,《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9期,2002年5月,頁259-296。 許雪姬,〈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產業經營初探〉,收於黃富三、翁佳音主編,《臺灣商業傳統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1999。 許雪姬,〈忘年之交—獻堂仙與雲萍師〉,《臺灣文獻》,57卷1期,2006年3月,頁109-151。 許雪姬,〈林文察與臺勇—臺勇內調之初探〉,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上冊),頁299-326,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許雪姬,〈林獻堂著「環球遊記」研究〉,《臺灣文獻》,49卷2期,1998年6月,頁1-33。 許雪姬,〈林獻堂與櫟社〉,《兩岸發展史研究》,2期,2006年12月,頁27-65。 許雪姬,〈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期,1999年6月,頁167-211。 許雪姬,〈張麗俊生活中的女性〉,收於臺中縣文化局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69-121,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 許雪姬,〈戰後上海的臺灣人團體及楊肇嘉的角色:兼論其所涉入的「戰犯」案(1943-1947)〉,《興大歷史學報》,30期,2016年6月,頁81-116。 許雪姬,〈霧峰一新會的成立及其意義〉,收於臺中縣文化局編,《中臺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9-16,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 許雪姬,《林正亨的生與死》,南投:臺灣省文獻會,2001。 許雪姬、楊麗祝、賴惠敏編纂,《臺中縣志人物志(續修)卷九》,臺中:臺中縣政府,2010。 許雪姬編著,許雪姬、王美雪紀錄,《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 陳文松,〈日治時期臺灣「雙語學歷菁英世代」及其政治實踐:以草屯洪姓一族為例〉,《臺灣史研究》,18卷4期,2011年12月,頁57-108。 陳文松,〈草屯洪元煌的兩個戰後及其傳奇一生〉,《臺灣風物》,66卷2期,2016年6月,頁53-126。 陳文松,〈從傳統士人到「近代青年」的文化交錯與轉換:洪元煌與草屯碧山吟社〉,《臺灣古典文學研究集刊》,1期,2009年6月,頁289-343。 陳世榮,〈民間信仰與菁英:以張麗俊為核心的社會網絡〉,收於臺中縣文化局編,《水竹居主人日記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3-67,臺中:臺中縣文化局,2005。 陳炎正主編,《豐原市志》,臺中縣:豐原市公所,1986。 陳炎正主編、蔡國煙助理編輯,《清水鎮志》,臺中縣:清水鎮公所,1988。 陳芳明,《謝雪紅評傳》,臺北:麥田出版社,2009。 陳瑤塘主編,蔡國煙、陳國智助理編輯,《清水鎮志》,臺中縣:清水鎮公所,1998。 陳德才編,《楊肇嘉先生百歲冥誕紀念集》,臺北:楊湘玲等,1991。 陳懷澄著,許雪姬編註,《陳懷澄先生日記(一)─(五)》,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16-2019。 傅錫祺,〈傅錫祺日記〉1902-1946年,未刊稿。 傅錫祺,《櫟社四十年沿革志略》,臺北︰興南新聞社,1943。 傅錫祺,《櫟社沿革志略》,臺北︰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1963。 傅錫祺,《鶴亭詩集(上)(下)》,臺北︰龍文出版社,1943。 舒坤停,〈清代清水地區發展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學位論文,2006。 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辜顯榮傳》,臺北:辜顯榮翁傳記編纂會,1939。 黃子寧,〈林獻堂與基督教(1927-1945)〉,收於許雪姬總編輯,《日記與台灣史研究:林獻堂先生逝世50週年紀念論文集》,頁675-729,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2008。 黃天才、黃肇衍,《勁寒梅香—辜振甫人生紀實》,臺北:聯經,2005。 黃秀政,《臺中縣海線開發史》,臺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2001。 黃富三,〈日本領台與霧峰林家之肆應—以林朝棟為中心〉,收於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編,《日據時期臺灣史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1993。 黃富三,〈林獻堂與三次戰爭的衝擊:乙未之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共戰爭〉,《臺灣文獻》,57卷1期,2006年3月,頁1-42。 黃富三,〈清季台灣外患、新政與霧峰林家—林家之際遇與紳權性格之轉變〉,《故宮學術季刊》,19卷1期,2001年秋,頁21-37、297-298。 黃富三,〈霧峰林家京控案餘波—清代臺灣中部豪族對抗之案例〉,《臺灣史研究》, 1卷1期,1994年6月,頁25-54。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中挫(1861-1885)》,臺北:自立晚報,1992。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拓荒到封疆大吏(1729-1864)》,臺北:自立晚報,1987。 黃富三、陳俐甫合編等,《霧峰林家之調查與研究》,臺北:林本源文教基金會,1991。 楊肇嘉,《楊肇嘉回憶錄》,臺北:三民書局,1970。 葉榮鐘,《臺灣人物群像》,臺北:時報文化,1995。 葉榮鐘編,《楊肇嘉先生榮哀錄》,臺中:楊基煒等,1976。 廖振富,〈反抗詩學:日治時期臺灣監獄文學探析—以林幼春、蔡惠如、蔣渭水「治警事件」相關作品為例〉,收於廖振富,《臺灣古典文學的時代刻痕:從晚清到二二八》,頁93-160,臺北:國立編譯館,2007。 廖振富,〈林癡仙詩中的臺灣與中國〉,《臺中商專學報》,29期,1997年6月,頁161-192。 廖振富,〈從「富家公子」到民族運動「啟蒙先驅」—蔡惠如生平與作品新論〉,《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7期,1997年3月,頁143-183。 廖振富,〈傅錫祺日記的發現及其研究價值:以文學與文化議題為討論範圍〉,《臺灣史研究》,18卷4期,2011年12月,頁201-239。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廖振富,《追尋時代:領航者林獻堂》,臺中:臺中市政府文化局,2016。 廖振富,《蔡惠如資料彙編與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4。 廖振富,《櫟社研究新論》,臺北:國立編譯館,2006。 廖振富、張明權,〈傅錫祺日記所反應的親人互動及家庭觀〉,《臺灣史研究》,20卷3期,2013年9月,頁125-175。 蔡惠玉,〈臺灣日治時期鄉紳望族墳墓建築之研究—以中部地方霧峰林家、太平吳家、神岡呂家、竹山林家為例〉,臺南: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碩士論文,2004。 鄭喜夫,《林朝棟傳》,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79。 鄭麗榕,〈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中央大學人文學報》,36期,2008年10月,頁139-183。 賴志彰編撰,《臺灣霧峰林家留真集—近、現代史上的活動1897-1947》,臺北:自立報系,1989。 謝金蓉,《青山有史—臺灣人物新論》,臺北: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 謝金蓉編著,《蔡惠如和他的時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 謝雪紅口述,楊克煌筆錄,《我的半生記》,臺北:楊翠華,1997。 鍾美芳,〈日據時代櫟社之研究〉,臺中:東海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86。 羅有桂,〈臺灣民族英雄人物蔡惠如〉,《大學雜誌》,100期,1976年9月,頁25-30。 羅有桂,〈臺灣抗日革命志士—蔡惠如〉,《史聯雜誌》,2期,1983年1月,頁1-17。 羅有桂、梁惠錦,〈臺灣民族運動中早期的蔡惠如〉,《臺灣風物》,26卷3期,1976年9月,頁274-293。 顧雅文、張素玢、李毓嵐、李昭容撰稿,《新修彰化縣志‧卷九‧人物志‧社會人物篇》,彰化︰彰化縣政府,2018。 |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
自編教材,上傳iLearning | |||||||||||
課程輔導時間 | |||||||||||
星期四14:00-15:00 |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 |||||||||||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 |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5 / 25 |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