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
課程名稱 | (中) 近代醫療史導論(3045) | ||||||||
(Eng.) Introduction to History of Modern Medicine | |||||||||
開課單位 | 歷史系 | ||||||||
課程類別 | 選修 | 學分 | 2 | 授課教師 | 許宏彬 | ||||
選課單位 | 歷史系 / 學士班 | 授課使用語言 | 中文 | 英文/EMI | N | 開課學期 | 1052 | ||
課程簡述 | 這是一門近代醫療史的導論課程,旨在介紹學生以西方醫療為主體的近代醫療發展歷程,並引導學生思考各種環繞著醫療知識與實作的相關歷史經驗,如環境、疾病身體、宗教、社會與文化等等,進而引發學生對於醫療史的興趣並與自身身體經驗進行對話。 近代醫療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舉凡生、老、病、死等人生必經歷程,無不與你我的生活經驗以及近代醫療照護體系息息相關。本課程將邀請同學從歷史的觀點來深入理解近代醫療體系、醫療知識與實作,以及個人疾病經驗的歷史形構過程。本課程分為兩大部分。首先,將以編年史方法來介紹西方醫療從古典時期、中世紀乃至科學醫療的主要類型,包括床邊醫學、圖書館醫學、醫院醫學、社區醫學與實驗室醫學。其次,本課程將透過個案研究的閱讀與討論,引介當前醫療史的重要取徑,包括身體史、性別/醫療以及殖民/醫療等等議題。 |
||||||||
先修課程名稱 | 課程含自主學習 | N |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 ||||||
第一週 春節 第二週 課程介紹:現代醫療的自然與不自然=>歷史化、陌生化你我的日常醫療經驗與身體感 單元A:從醫學宇宙觀的演變看起 第三週 醫學史研究的今與昔:醫師的歷史、病人的消失與教學醫院(醫院/實驗室)的興起 A. 朱申(N. D. Jewson)著,〈論醫學宇宙觀中病人的消失,1770-1870〉,收錄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2004,頁151-182。 B. Bynum, W. History of Medicin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Introduction". 第四週 床邊醫學 A. Bynum, W. History of Medicine, ch. 1 "Medicine at the bedside." 第五週 圖書館醫學 A. Bynum, W. History of Medicine, ch. 2 "Medicine in the library." 第六週 醫院醫學 A. Bynum, W. History of Medicine, ch. 3 "Medicine in the hospital." 第七週 社區醫學與公共衛生 A. Bynum, W. History of Medicine, ch. 4 "Medicine in the community." 第八週 實驗室醫學(美食評論及研究問題上傳截止,開放e-campus互評票選) A. Bynum, W. History of Medicine, ch. 5 "Medicine in the laboratory." 第九週 評論、報告與提問的藝術(美食評論票選公布) 第十週 研究問題與材料之分享與討論 單元B:當今醫學史研究中的核心議題 第十一週 醫療/性別(繳交期末問題與大綱) A. 倫達,席賓格(Londa Schiebinger)著,余曉嵐譯,〈「獸」何以稱為「哺乳」動物〉,收錄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2004,頁21-76。 B. Emily Martinr著,顧彩璇譯,〈卵子與精子〉,收錄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2004,頁199-224。 第十二週 西方醫學與熱帶亞洲 李尚仁,《帝國的醫師:萬巴德與英國熱帶醫學的創建》,台北:允晨,2012。 第十三週 瘋狂的歷史 A. Porter, Roy. Madness: A Brief History. Oxford ;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ch. 5-6.(中譯本品質佳,可參考:羅伊.波特(Roy Porter)著,巫毓荃譯,《瘋狂簡史》,台北:左岸,2004。) B. 巫毓荃、鄧惠文,〈氣候、體質與鄉愁--殖民晚期在台日人的熱帶神經衰弱〉,收錄於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當代醫學》,台北:聯經,2008,頁55-100。 第十四週 醫療/殖民 A. 大衛‧阿諾(David Arnold)著,蔣竹山譯,〈醫學與殖民主義〉,收錄於吳嘉苓、雷祥麟、傅大為主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2004,頁183-217。 B. David Arnold, 張雲箏譯,〈論及身體:在1896-1900間形成的關於印度瘟疫的看法〉,收錄於劉健芝、許兆麟選編,《庶民研究》,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 第十五週醫病關係的歷史 A. 雷祥麟,〈負責任的醫生與有信仰的病人--中西醫論爭與醫病關係在民國的轉變〉,《新史學》14卷1期(2003年),頁45-96;亦收錄於李建民主編,《生命與醫療》,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頁464-502。 B. Shorter, Edward. “The History of Doctor-Patient Relationship.” In Companion Encyclopedia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edited by W. F. Bynum, and Roy Porter, 783-800. London;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第十六週 醫療/身體感 A. Kuriyama, Shigehisa.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 New York : London: Zone, 2002, ch. 5-6.(可參考品質不錯的中譯本:栗山茂久(Shigehisa Kuriyama)著,陳信宏譯,《身體的語言--從中西文化看身體之謎》,台北:究竟,2001。) B. 李尚仁,〈腐物與骯髒感:十九世紀西方人對中國環境的體驗〉,收錄於余舜德主編,《體物入微 ──物與身體感的研究》,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頁45-82。 第十七週 期末報告討論 第十八週 傷寒瑪麗紀錄片觀賞與討論 |
||||||
學習評量方式 |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
教科書: 1. Bynum, W. History of Medicin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參考書目: Foucault, Michel. The Birth of the Clinic; an Archaeology of Medical Perception.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73. (可參考已絕版之時報中譯本) Armstrong, D. Political Anatomy of the Body: Medical Knowledge in Britai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1983 Vigarello, Georges. Concepts of Cleanliness: Changing Attitudes in France Since the Middle Ag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Rosenberg, Charles E. The Care of Strangers: The Rise of America’s Hospital System. Johns Hopkins Paperbacks ed. ed.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5. Porter, Roy, (ed.) 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cine.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此書有中譯本,但品質頗差,請同學注意! 羅伊.波特,《劍橋插圖醫學史》,台北:如果出版社,2008。) Porter, Roy. The Greatest Benefit to Mankind: A Medical History of Humanity. London: Fontana Press, 1999. Porter, Roy. Blood and Guts: A Short History of Medicine. New York: W.W. Norton, 2003. (中譯本品質佳,可參考:若伊•波特著,王道還譯,《醫學簡史》,台北:商周文化,2005。)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台北:群學,2004年。 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台北:群學,2004年。 羅伊.波特(Roy Porter)著,巫毓荃譯,《瘋狂簡史》,台北:左岸,2004。 傅大為,《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臺北:群學,2005。 經典雜誌編著,《台灣醫療四百年》,台北:經典雜誌,2006。 Ruth Rogaski, 《衛生的現代性:中國通商口岸衛生與疾病的含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Bynum, W. History of Medicin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李尚仁主編,《帝國與當代醫學》,台北:聯經,2008。 李貞德主編,《性別、身體與醫療》,台北:聯經,2008。 李建民主編,《從醫療看中國史》,台北:聯經,2008。 成令方主編,《醫療與社會共舞》,台北:群學,2008。 陳恆安、郭文華、林宜平主編,《科技渴望參與》,臺北:群學,2009年。 《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 |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
E-Campus | ||||||
課程輔導時間 | ||||||
週三下午15.00-17.00,請先預約。 |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 ||||||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 |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8 / 06 |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