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第1週9月10日
課程介紹:如何跨國,怎樣電影?
參考閱讀:
● 魏玓,〈「新亞洲電影」的打造與拆解〉,《新聞學研究》,第104期,2010.07,頁161-194。
• Will Higbee and Song Hwee Lim. “Concepts of Transnational Cinema:
Towards a Critical Transnationalism in Film Studies”. Transnational Cinemas, vol. 1, no. 1 (2010): 7-21.
中文版:〈跨國電影的概念:電影研究中的批判性跨國主義〉(楊佳凝、劉宇清譯),《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第九輯,轉載於 https://mp.weixin.qq.com/s/hOIpL8pYnF139zRDdQ5q3w |
第2週 |
第2週9月17日
【課堂演講】
|
第3週 |
第3週9月24日
何謂「亞洲」與台灣在亞洲
參考閱讀:
● 羅貴祥,〈在香港看亞洲〉, 羅貴祥編,《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
●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2006),第四章。 |
第4週 |
第4週10月1日
【課堂演講】 |
第5週 |
第5週10月8日
小津安二郎與侯孝賢
參考文本:
《東京物語》(1953)、《童年往事》(1985)
參考閱讀:
• Needham, Gary (2006) “Ozu and the Colonial Encounter in Hou Hsiao-Hsien”, in Dimitris Eleftheriotis and Gary Needham (eds.), Asian Cinemas: A Reader & Guid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p. 369-383.
• I-fen Wu, “The Poetics of Asian Minimalism: Long Take/Long Shot Stylistics in the Films of Ozu Yasujiro, Hou Hsiao-Hsien and Kore-eda Hirokazu.”《藝術學研究》,第21期(2017),頁209-237. |
第6週 |
第6週10月15日
侯孝賢與小津安二郎
參考影像:
《珈琲時光》(2003)
參考閱讀:
• Song Hwee Lim, “Domesticating Time: Gendered Temporalities in Hou Hsiao-hsien’s Café Lumiè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 10, no. 1 (2016): 36-57. |
第7週 |
第7週10月22日
課堂報告 |
第8週 |
第8週10月29日
電影放映
|
第9週 |
第9週11月3日
【課堂演講】(改為週一11/3;11/5不用上課)
|
第10週 |
第10週11月12日
【課堂演講】 |
第11週 |
第11週11月19日
【課堂演講】(待確定) |
第12週 |
第12週11月26日
東南亞移工電影在台灣
參考影像:
《台北星期天》(2009)
參考閱讀:
李育霖,2025,〈無處為家:談台灣-馬來西亞移工電影〉,徐珊惠編,《成為台灣的我們》,頁376-403,台南:成功大學出版社。 |
第13週 |
第13週12月3日
台灣演員在東南亞(一) |
第14週 |
第14週12月10日
台灣演員在東南亞(二) |
第15週 |
第15週12月17日
台灣演員在東南亞(三) |
第16週 |
第16週12月24日
期末作業口頭報告與討論 |
自主學習 內容 |
   03.製作專題報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