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第1週2月15日
課程介紹:什麼是「台灣電影」?什麼是「亞洲電影」?
參考閱讀:
葉月瑜、戴樂為,《臺灣電影百年漂流》,台北:書林,2016年,第一章。
魏玓,〈「新亞洲電影」的打造與拆解〉,《新聞學研究》,第104期,2010.07
,頁161-194。
延伸閱讀:
Olivia Khoo. “Introduction: Theorising Asian Cinema as a Regional Cinema,” in Asian Cinema: A Regional View.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21.
Aaron Han Joon Magnan-Park, Gina Marchetti, and See Kam Tan, “‘Asia’ and Asian Cinema,” in Aaron Han Joon Magnan-Park, Gina Marchetti, and See Kam Tan (eds.), The Palgrave Handbook of Asian Cinema,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2018. |
第2週 |
第2週2月22日
如何跨國,怎樣電影?
參考閱讀:
Will Higbee and Song Hwee Lim. “Concepts of Transnational Cinema:
Towards a Critical Transnationalism in Film Studies”. Transnational Cinemas, vol. 1, no. 1 (2010): 7-21.
中文版:〈跨國電影的概念:電影研究中的批判性跨國主義〉(楊佳凝、劉宇清譯),《中華文化與傳播研究》第九輯,轉載於 https://mp.weixin.qq.com/s/hOIpL8pYnF139zRDdQ5q3w
楊子樵,〈晚期風格的逆滲透:林松輝《台灣電影軟實力:作者身份、跨國屬性、歷史編撰學》書評〉,《中外文學》,51卷3期 (2022 / 09) ,頁165-176。
延伸閱讀:
Mette Hjort. “On the Plurality of Cinematic Transnationalism”, in Natasa
Durovicová and Kathleen E. Newman (eds.). World Cinemas, Transnational Perspectives. Abingdon, Oxon: Routledge, 2010, pp. 12-33. |
第3週 |
第3週3月1日
何謂「亞洲」與台灣在亞洲
參考閱讀:
羅貴祥,〈在香港看亞洲〉, 羅貴祥編,《再見亞洲:全球化時代的解構與重建》(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4)。
陳光興,《去帝國:亞洲作為方法》,(台北:行人,2006),第四章。
延伸閱讀:
孫歌,〈亞洲意味著什麼?〉,《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3期 (1999 / 03 / 01) ,頁1-64。
|
第4週 |
第4週3月8日
台灣與日本
參考影像:
《南進臺灣》(1939-1940)
參考閱讀:
三澤真美惠,〈初期臺灣電影史研究的方法與課題〉,收錄於李道明編,《動態影像的足跡:早期臺灣與東亞電影史》(台北:遠流,2019)
延伸閱讀:
李道明,〈教化、宣傳與建立臺灣意象: 1937 年以前日本殖民政府的電影運用分析〉,收錄於李道明編,《動態影像的足跡:早期臺灣與東亞電影史》(台北:遠流,2019)
|
第5週 |
第5週3月15日
台灣與香港
參考影像:
《梁山伯與祝英台》(1963)
參考閱讀:
葉月瑜,〈臺灣:邵氏與國泰影業的跨國戰場〉,收錄於黃愛玲編,《國泰故事》,香港:香港電影資料館,2018,頁104-109.
劉現成,〈梁祝情史.黃梅戲與凌波:解構《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的文化現象〉,《中國電影百年紀念:邵氏王國的影響》
延伸閱讀:
傅葆石,劉輝,《香港的「中國」:邵氏電影》(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11)
沈冬,〈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中央大學人文學報》,64期(2017),頁37-85。
|
第6週 |
第6週3月22日
台灣與中國
參考影像:
《健忘村》(2017)
參考閱讀:
趙成儀,〈當前中國大陸與臺灣合拍電影的政治經濟分析〉,《展望與探索》,第12卷,第7期,2014年7月,頁74-99.
陳虹瑾 ,〈史上最高投資兩岸合拍片遭遇政治獻祭背後〉,《端傳媒》,2017/3/17,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70317-taiwan-cooperation-filming/
延伸閱讀:
李政亮,《拆哪,中國的大片時代:大銀幕裡外的中國野心與崛起》(台灣:蔚藍文化,2017)
|
第7週 |
第7週3月29日
小津安二郎與侯孝賢
參考文本:
《東京物語》(1953)、《童年往事》(1985)
參考閱讀:
許炎初,〈從中國文化看小津安二郎的電影詩學中的家庭世界〉,《鵝湖學誌》, 25期 (2000 / 12) ,頁245-276。
李振亞,〈歷史空間/空間歷史:從《童年往事》談記憶與地理空間的建構〉,《中外文學》, 26卷10期 (1998 / 03 ) ,頁48-64。
延伸閱讀:
Needham, Gary (2006) “Ozu and the Colonial Encounter in Hou Hsiao-Hsien”, in Dimitris Eleftheriotis and Gary Needham (eds.), Asian Cinemas: A Reader & Guide (Edinburgh: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pp. 369-383.
I-fen Wu, “The Poetics of Asian Minimalism: Long Take/Long Shot Stylistics in the Films of Ozu Yasujiro, Hou Hsiao-Hsien and Kore-eda Hirokazu.”《藝術學研究》,第21期(2017),頁209-237.
|
第8週 |
第8週4月5日
放假
|
第9週 |
第9週4月12日
侯孝賢與小津安二郎
參考影像:
《珈琲時光》(2003)
參考閱讀:
林建光,〈東京的憂鬱:《珈琲時光》與記憶的策略〉,《中外文學》,36卷2期(2007),頁155-179.
葉月瑜,〈東京女兒〉,收錄於林文淇、沈曉茵、李振亞 (編) (2015),《戲夢時光 : 侯孝賢電影的城市、歷史、美學》。台北 : 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另一版本在《電影欣賞》)
延伸閱讀:
林克明,〈向大師致敬-在《珈琲時光》和《巴黎日和》中尋找「致敬電影」的意義〉,《中外文學》,43卷2期 (2014 / 06 ),頁93-123。
Song Hwee Lim, “Domesticating Time: Gendered Temporalities in Hou Hsiao-hsien’s Café Lumiè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vol. 10, no. 1 (2016): 36-57.
|
第10週 |
第10週4月19日
台灣電影與是枝裕和
參考影像:
《橫山家之味》 (2008)
參考閱讀:
彭懷真,〈冷、熱、遠、近-是枝裕和電影裡的家人關係〉,《東海大學圖書館館刊》,40期 (2019 / 04 ),頁16-23。
曾曉玲,〈飲食,諒解的起點-以李安《飲食男女》與是枝裕和《橫山家之味》為探討對象〉,《文化研究月報》,110期(2010),頁43-61。
延伸閱讀:
楊惠君,謝璇,〈專訪是枝裕和:我期待有一天,拍出屬於自己的《悲情城市》〉,《報導者》,2020/11/25,
https://www.twreporter.org/a/2020-taipei-golden-horse-film-festival-hirokazu-koreeda
|
第11週 |
第11週4月26日
台灣電影與東南亞電影的交匯
參考影像:
《15》(2003)、《辣死你媽!2.0》(2011)
參考閱讀:
許維賢,〈土腔風格:以黃明志的饒舌歌和土腔電影為例〉,《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台北:聯經,2018)。
林松輝,陳佳琦譯,〈《15》:「向上裝俚扮俗」的新加坡失敗故事〉,《電影欣賞學刊》,8 (2),頁 62-69。
延伸閱讀:
Song Hwee Lim, “Transnational Trajectories in Contemporary East Asian Cinemas”, in Vivian P. Y. Lee (ed.), East Asian Cinemas: Regional Flows and Global Transformations, Basingstoke, Hampshire: Palgrave Macmillan, 2011, pp. 15-32.
Ciecko, Anne and Lee, Hunju (2009) “Visible ‘Waves’: Notes on Koreanness, pan-Asianness, and Some Recent Southeast Asian Art Films”. Jump Cut: A Review of Contemporary Media, 51 (Spring). http://www.ejumpcut.org/archive/jc51.2009/VisibleWaves/text.html.
|
第12週 |
第12週5月3日
東南亞移工電影在台灣
參考影像:
《台北星期天》(2009)、《歧路天堂》(2006)
參考閱讀:
賴建宏,《東南亞移工在台灣電影中的後殖民呈現-以《台北星期天》、《歧路天堂》為例》,廣播電視電影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
李曉红,鮑士將,〈何以為家:新世紀以來台灣新移民的影像呈現與文化建構〉,《台灣研究集刊》,166期(2019),頁102-108.
延伸閱讀:
Raju, Zakir Hossain (2008) “Filmic Imaginations of the Malaysian Chinese: ‘Mahua Cinema’ as a 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2 (1): 67-79.
Tolentino, Cynthia (2011) “Philippine Studies and the End of the American Century.” Kritika Kultura 16: 86-98. http://kritikakultura.ateneo.net/images/pdf/kk16/philippine.pdf.
|
第13週 |
第13週5月10日
女明星:李香蘭
參考影像:
《沙鴦之鐘》(1943)、《李香蘭的世界》(2015)
參考閱讀:
陳景峰,〈「日滿親善」策略下李香蘭的崛起〉,《高雄師大學報》,第49期(2020),頁47-62.
康婕,〈「滿映」電影中的銀幕偶像——「滿映」演員養成研究〉,收錄於李道明編,《動態影像的足跡:早期臺灣與東亞電影史》(台北:遠流,2019)
延伸閱讀:
四方田犬彥, 詹慕如譯,《李香蘭與原節子》 (台北:黑眼睛文化,2019)
|
第14週 |
第14週5月17日
男明星:金城武(+梁朝偉)
參考影像:
《重慶森林》(1994)、《向左走向右走》(2003)
參考閱讀:
蔡如音〈全球化/後殖民亞洲的跨國明星論:媒介文化生產關係中的金城武〉《中外文學》,34卷1期 (2005 / 06 ) ,頁67-88。
吳紀美, 顏珮宇, 許順旺,〈名人崇拜對品牌鍾愛影響之初探〉,《輔仁民生學誌》; 22卷2期 (2016 / 12) , 頁37-50。
延伸閱讀:
Mark Gallagher, “Tony Leung Chiu-Wai: Acting sexy in Hong Kong and China.” Asian Cinema, vol. 27, no. 1 (2016): 43-58.
|
第15週 |
第15週5月24日
金馬獎與亞太影展
參考影像:
《我們的那時此刻》(2015)
參考閱讀:
陳景峰,〈台灣電影政策與金馬獎的設立(1949-1987)〉,《全人教育集刊》,第5期(2020),頁62-89.
延伸閱讀:
李安民,〈星光閃爍的電影盛會——亞太影展在台北舉行〉,《台灣光華雜誌》,1983年12月. https://www.taiwanpanorama.com.tw/Articles/Details?Guid=20e7598c-e6fa-4986-8339-cfc8b27ee5c5
|
第16週 |
第16週5月31日
期末作業口頭報告與討論
第17週6月7日
期末作業口頭報告與討論
第18週6月14日
期末作業書面報告繳交
|
自主學習 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