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中國近代經濟史專題(8042)
(Eng.) Seminar on Economic History of Modern China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侯嘉星
選課單位 歷史博 / 博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經濟活動是人類歷史重要的一環,尤其在中國近代以降,隨著生產型態轉變,新式資本、技術、交通等引進,不僅使經濟生產發生巨大變化,也影響社會各層面。本課程關注近代中國經濟發展中由傳統向現代轉型的種種議題,特別是傳統部門與現代部門的交互影響,以及二者交織下形成的社會樣貌。希望引導博士生閱讀中國經濟史經典著作,並能在宏觀時代脈絡下思考經濟與政治、社會、環境等多元關係,進而能提出具開創性的見解。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Y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本課程每週授課2小時,聚焦於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中葉近百年的經濟與社會轉型。課程內容以經濟活動之變遷為主,除了針對研究方法及資料詳加介紹外,還涉及農業、工業、貿易、金融、交通、都市化以及環境經營等面向,並著重於分析這些經濟活動對社會帶來的影響。課程進行方式,學生需事前閱讀當周指定教材,並於課堂中發言討論,同時期末需在本課程講授範圍內擇定題目,完成個人專題論文。
專題探討/製作
討論
講授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口頭報告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9/9 經濟史研究方法
第2週 9/16 海內外經濟史資料介紹
第3週 9/23 傳統經濟模式
Daniel Little, 《理解農民中國︰社會科學哲學的案例研究》,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
第4週 9/30 東西方比較研究
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臺北:巨流出版社,2004。
第5週 10/7 近代經濟的萌芽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第6週 10/14 白銀與近代中國經濟
林滿紅,《銀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第7週 10/21 經濟發展與環境控制
馬俊亞,《被犧牲的「局部」:淮北社會生態變遷研究(1680-1949)》。臺北:台大出版中心,2010。
第8週 10/28 新式交通與經濟轉型
朱蔭貴,《中國近代輪船航運業研究》,北京:中國社科,2008。
第9週 11/4 商人群體與革命運動
李達嘉,《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
第10週 11/11 外資在華投資
陳慈玉,《日本在華煤業投資四十年》,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第11週 11/18 農村調查熱潮
費孝通,《江村經濟》,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7。
第12週 11/25 工業與農業互動
侯嘉星,《機器業與江南農村》,臺北:政大出版社,2019。
第13週 12/2 經濟與戰爭動員
洪紹洋,《企業、產業與戰爭動員:現代臺灣經濟體系的建立(1910-1950)》,臺北:左岸文化,2022。
第14週 12/9 工程師網絡
吳翎君,《美國人未竟的中國夢:企業、技術與關係網》,臺北:聯經,2020。
第15週 12/16 戰後台灣經濟的起源
瞿宛文,《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臺北:聯經出版,2017。
第16週 12/23 學期報告
自主學習
內容
   03.製作專題報告

學習評量方式
1.學期末需在本學期講授範圍內擇定議題,獨力完成一份研究報告,內容約1萬字,需在期中考以前與教師討論並確定題目(70%)。
2.參與課堂閱讀資料討論(20%)。
3.自主學習:需參加國內經濟史、近代史相關研討會或發表會,並撰寫參觀心得3000字(1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1. Albert Feuerwerker,《中國早期工業化:盛宣懷(1844-1916)和官督商辦企業》,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0。
2. Daniel Little, Understanding Peasant China: Case Studies in the Philosophy of Social Science, Yale U.P., 1989.
3. David Faure(科大衛),〈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中國經濟史研究》,2002年1期,頁57-67。
4. Faure, David. The rural Economy of Pre-Liberation China: Trade Expansion and Peasant Livelihood in Jiangsu and Guangdong, 1870 to 1937. Hong Ko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
5. Gerth, Karl. China Mad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Creation of the Na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6. Huang, Philip C.C. The Peasant Economy and Social Change in North China.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7. Kenneth Pomeranz,《大分流:中國、歐洲與現代世界經濟的形成》,臺北:巨流出版社,2004。
8. Liu, Ta-chung & Yeh, Kung-chia. The Economy of the Chinese Mainland: National Incom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1933-1959.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5.
9. Myers, Ramon H. The Chinese Peasant Econom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Hopei and Shantung, 1890-1949.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10. North, Douglass C. 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1.
11. North, Douglass C. Structure and Change in Economic History. New York: Norton, c1981.
12. Perdue, Peter C. Exhausting the Earth: State and Peasant in Hunan, 1500-185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13. Perkins, Dwight H.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1368-1968. Chicago: Aldine, 1969.
14. R. Bin Wong,《轉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驗的局限》,上海: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15. Rawski, Thomas G. Economic Growth in Prewar China.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16. Sherman Cochran(高家龍),《中國的大企業──煙草工業中的中外競爭(1890-1930)》,北京:商務出版社,2001。
17. Shiroyama, Tomoko. China During the Great Depression: Market, State, and the World Economy, 1929-1937.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18. 久保亨,《走向自立之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國的關稅通貨政策和經濟發展》,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19. 天野元之助,《中國農業史研究》,東京:御茶の水書房,1989。
20. 王玉茹、燕紅忠,《世界市場價格變動與近代中國產業結構模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21. 王翔,《中國近代手工業的經濟學考察》,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2。
22. 王業鍵,《中國近代貨幣與銀行的演進,1644-1937》,臺北:中研院經濟所,1981。
23. 北京經濟學院財政教研室,《中國近代稅制概述(1840-1949)》,北京: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88。
24. 全漢昇,《中國近代經濟史論叢》,臺北:稻禾,1996。
25. 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香港:新亞研究所,1976。
26. 朱蔭貴,《中國近代輪船航運業研究》,北京:中國社科,2008。
27. 朱蔭貴,《近代中國:金融與證券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28. 何漢威,《京漢鐵路初期史略》,香港:中文大學出版會,1979。
29. 余英時,《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2004。
30. 李中清、王豐,《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1700-2000)》,北京:三聯書店,2000。
31. 李登輝,《臺灣農工部門間之資本流通》,臺北:臺灣銀行,1972。
32. 李達嘉,《商人與共產革命,1919-1927》,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
33. 汪敬虞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895-1927》,北京:人民,2000。
34. 沈祖煒主編,《近代中國企業:制度和發展》,上海:上海社科院,1999。
35. 林滿紅,《銀線》,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1。
36. 侯家駒,《中國財金制度史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8。
37. 侯嘉星,《1930年代國民政府的造林事業:以華北平原為個案研究》,臺北:國史館,2011。
38. 郝延平,《中國近代商業革命》,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9. 張玉法,《近代中國工業發展史,1860-1916》,臺北:桂冠圖書公司,1992。
40. 張忠民,《艱難的變遷:近代中國公司制度研究》,上海:上海社科院,2002。
41. 張瑞德,《平漢鐵路與華北的經濟發展(1905-1937)》,臺北: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1987。
42. 曹凱風,《輪船招商局:官辦民營企業的發端》,成都: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2。
43. 盛邦躍,《卜凱視野中的中國近代農業》,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
44. 莊維民、劉大可,《日本工商資本與近代山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45. 許金生,《近代上海日資工業史(1884-1937)》,上海:學林出版社,2009。
46. 陳慈玉,《日本在華煤業投資四十年》,臺北:稻鄉出版社,2004。
47. 陳慈玉,《近代中國的機械繅絲工業》,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9。
48. 彭南生,《半工業化:近代中國鄉村手工業的發展與社會變遷》,北京:中華,2007。
49. 費孝通,《江村經濟》,香港:中華書局香港分局,1987。
50. 黃宗智,《中囯的隱性農業革命》,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51. 黃宗智,《華北小農經濟與社會變遷》,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
52. 黃宗智,《經驗與理論:中國社會、經濟與法律的實踐歷史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2007)。
53. 趙岡等著,《清代糧食畝產量研究》,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5。
54. 劉文賓,《近代中國企業管理思想與制度的演變, 1860-1949》,臺北:國史館,2001。
55. 劉廣京,《英美航運勢力在華的競爭(1862-1874)》,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8。
56. 劉廣京,《經世思想與新興企業》,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0。
57. 蔡行濤,《抗戰前的中華職業教育社(一九一七—一九三七)》,臺北:東大圖書,1988。
58. 鄭會欣,《從投資公司到官辦商行》,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1。
59. 賴建誠,《近代中國的合作經濟運動:1912-1949》,臺北:學生書局,2011。
60. 戴鞍鋼,《發展與落差:近代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進程比較研究(1840-1949)》,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61. 濱下武志,《中國、東亞與全球經濟:區域與歷史的視角》,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62. 濱下武志,《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63. 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894》,北京:人民,1989。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教師自編教材。
課程輔導時間
週一至週三12:00-13:00,請事先來信預約。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04.教育品質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6/11 15:32:08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7 / 01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