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明清中西交流史研究(6033)
(Eng.) Seminar on the Sino-Western Exchange History of Ming and Qing Dynasty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游博清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碩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開課學期 1141
課程簡述 本課程主要討論明清時期,中國與歐洲兩大文明之間相互接觸、碰撞、融合的歷史,課程藉由故事性的題材和人物,或是重要歷史事件的分析,從文化、科技、商貿、外交、傳教等層面,讓修課同學對地理大發現以來,中外文化和文明在各方面的交流,雙方思想觀念體系的種種差異等議題,有更深層次地認知和體會。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培養同學對明清時期中西交流史研究的基礎認知和研究能力。
1.研究能力
2.科技資源應用
3.溝通與表達
4.社會關懷
5.國際視野
40
10
20
10
20
專題探討/製作
討論
講授
書面報告
出席狀況
其他
口頭報告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6週加自主學習)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課程介紹
第2週 晚明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與中國教徒:知識交流(I)
第3週 晚明到中國的西方傳教士與中國教徒:知識交流(II)
第4週 清代前期到中國的傳教士:圖像交流(I)
第5週 清代前期到中國的傳教士:圖像交流(II)
第6週 馬戛爾尼使節團與交流史(I)
第7週 馬戛爾尼使節團與交流史(II)
第8週 期中評量周
第9週 中英貿易對英國社會的影響
第10週 商業貿易與情報蒐集(I)
第11週 商業貿易與情報蒐集(II)
第12週 清代中期在廣州的西方傳教士(I)
第13週 清代中期在廣州的西方傳教士(II)
第14週 知識傳播:晚清中國對西方的認知(I)
第15週 知識傳播:晚清中國對西方的認知(II)
第16週 期末評量周
自主學習
內容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推薦學生觀看課程相關多媒體資料
學習評量方式
學習評量主要分為期中評量、期末評量、出席與課堂表現三部分(比率如下):
期中評量(約30%)、期末評量(約40%);出席與課堂表現(約30%)。
期中評量、期末評量主要採書面報告,評分依同學書寫能力、組織邏輯能力、引用文獻等決定。課堂表現主要據同學口語表達與反應能力。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暫定,視課程需要調整)
01. Frances Wood 著、劉潞譯,《帝國掠影:英國使團畫家筆下的中國》,(香港:中華書局,2007)。
02. Hosea B. Morse,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1834 (Oxford: The Clarendon press, 1926-29).
03. Paul A. Van Dyke, The Canton Trade: Life and Enterprise on the China Coast, 1700-1845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5).
04. Philip Curtain 著;鮑晨譯,《世界歷史上的跨文化貿易》(濟南:山東畫報,2009)。
05. 方豪,《中西交通史》(上海:岳麓書社,1987)。
06. 王宏志,〈馬戛爾尼使華的翻譯問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期 63,2009 年 3 月,頁 97-145。
07. 黃一農,〈印象與真相:清朝中英兩國覲禮之爭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78本第1分,2007,頁35-106。
08. 黃一農,〈龍與獅對望的世界—以馬戛爾尼使團訪華後的出版物為例〉,《故宮學術季刊》,卷21期2 (2003),頁265-297。
09. 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10. 蘇精,《中國,開門!—馬禮遜及相關人物研究》(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2005)。
11. 李奭學,〈中西會通新探-明末耶穌會著譯對中國文化的影響〉,《編譯論叢》,7:1(2014),頁1-36。
12. 吳莉葦,〈明清傳教士對《山海經》的解讀〉,《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3(2005),頁117-126。
13. 賴毓芝,〈清宮對歐洲自然史圖像的再製:以乾隆朝《獸譜》為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0期(2013),頁1-75。
14. 邱剛彥,〈帝國的儲藏室〉,《文山評論:文學與文化》,11:1 (2017),頁89-113。
15. 朱瑪瓏,〈自由貿易、帝國與情報: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廣州紀事報》中的臺灣知識〉,《漢學研究》,32:2(2014),頁49-82。
16. 李騖哲,〈郭實獵的早年經歷與人格特徵〉,《漢學研究》,38:1(2020),頁233-258。
17. 潘光哲,〈晚清中國士人與西方政體類型知識「概念工程」的創造與轉化:以蔣敦復與王韜為中心〉,《新史學》,22:3(2011),頁113-159。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同上
課程輔導時間
請email聯繫;pcyu@dragon.nchu.edu.tw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04.教育品質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08/15 11:13:08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9 / 17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