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實用英文(一)(3029)
(Eng.) Practical English (I)
開課單位 外文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林建光 等
選課單位 外文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N 開課學期 1051
課程簡述 本課程以跨文化語言學習的概念為設計架構,結合中英互譯之理論介紹及練習,以提升學生英語組織表達能力,並增進學生對於異文化與自身文化的認知、理解、分析、反思和批判能力,進而達成文化對話的終極目標。本課程為「中英翻譯」群組課程之初階課程,著重在中英翻譯技巧的基本訓練,習作內容以文化短文翻譯為主。授課對象為大學部大二以上外文主修之學生。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一) 介紹中英互譯的基本技巧;
(二) 増進學生對於異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三) 教導學生如何藉由翻譯呈現及表達本地文化;
(四) 培養學生對於文化的分析、反思與批判能力;
(五) 培養學生全球化時代應有的國際觀;
(六) 培養學生團隊合作行為。
1.外語能力
3.溝通與表達能力
50
50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本課程旨在藉由中英互譯的學習,強化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並培養具備國際視野的文化觀。課程首先強調中英翻譯能力的訓練,因此在課程初期安排多次中英互譯技巧的專家講座,以及與文化議題相關的範文賞析與習作,以求建立學生對於翻譯的基本認知與能力。接下來的學習重點則是跨文化語言學習:學生將從異文化的理解入手,待基本認識建立之後,則要求學生回歸自身文化,找出其中特色和自我觀點,並針對不同文化,進行比較、分析和反思等批判性思考,且嘗試將之以中譯英方式練習溝通表達。最後,本課程將引導學生發揮創意,以短片或微電影拍攝計畫的方式,總結整個中譯英的學習過程。在此階段,學生可自選、或從預先設定的大方向中,挑選一個與自身專業相關的文化主題,進行深度研究探索,並構思如何呈現,敘述一個精采的好故事。此教學模式期使英語學習不再只充斥西方文化觀點,也能具有本地觀點,真正落實英語作為「國際語言」的理念。
週次 課程內容
1 專家講座:基礎中英互譯技巧
2 中英互譯技巧與練習:英譯中(一)
3 中英互譯技巧與練習:英譯中(二)
4 小組會面指導(一)
5 專家講座:翻譯工具書與資源介紹
6 中英互譯技巧與練習:中譯英(一)
7 中英互譯技巧與練習:中譯英(二)
8 小組會面指導(二)
9 成果發表會
週次 課程內容
10 課程簡介
11 翻譯初探:翻譯之種類、過程與品質
12 英譯中範文賞析(一)
13 口頭報告:外國文化英譯中成果報告與師生回饋
14 中譯英範文賞析(一)
15 中譯英範文賞析(二)
16 小組會面指導(三)
17 成果報告演練
18 口頭報告:台灣文化中譯英成果分享
學習評量方式
1. 小組會面指導 (非正式考核,不列入學期成績)
2. 自我及同儕評量:10%
3. 小組口頭報告:20%
4. 出席與課堂參與:20%
5. 檔案評量:50%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指定用書(包括指定閱讀教材及建議延伸閱讀資料之說明)
廖柏森 (2013) 《英中筆譯1:基礎翻譯理論與技巧》。 台北:眾文。
廖柏森 (2013) 《英中筆譯2:各類文體翻譯實務》。 台北:眾文。
八、參考書籍
1. Buttjex, D., & Byram, M. (Eds.). (1991). Mediating Languages and Cultures. Multilingual Matters.
2. Kumaravadivelu, B. (2008). Cultural Globalization and Language Education.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3. 賴翠玲 (2008)。《筆譯精華》。台北:文鶴。
4. 劉宓慶 (1997)。《英漢翻譯訓練手冊》。台北:書林。
5. 劉宓慶 (1997)。《文體與翻譯》。台北:書林。
6. 張培基 (2003)。《英漢翻譯教程》。台北:書林。
7. 葉子南 (2013)。《 英漢翻譯理論與實踐》。台北:書林。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課程輔導時間
星期二下午2-4點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5 / 29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