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臺灣家族史(2043)
(Eng.) History of Taiwanese Lineage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選修 學分 2 授課教師 李毓嵐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N 開課學期 1051
課程簡述
研究家族史是了解臺灣地域社會變遷的入手方法,也是從事地區開發史的基礎工作。由於家族續譜之風漸盛、對古蹟擁有者的重視、全民歷史概念的發展、民間私文書的大量出現等因素,臺灣家族史的研究近年來蔚為風氣。
本課程首先闡明家族的定義,再介紹研究家族史的相關資料和目前學界的研究成果,之後講授臺灣歷史上著名的幾個家族之發展歷程,討論其崛起經過、主要成員、關係網絡、家族事業等等,最後分析臺灣家族的特色。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1. 指導同學完成自身家族歷史的撰寫。
2. 藉由研讀臺灣重要家族的歷史,進而了解臺灣社會變遷的過程,並對目前臺灣的現況有所反思。
3. 培養熱愛臺灣,關懷本土的情操。
1.研究能力
2.科技資源應用
3.溝通與表達
4.社會關懷
5.國際視野
50
0
0
50
0
討論
習作
講授
出席狀況
作業
書面報告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一、課程導論
1、家族的定義、與宗族的關係。
2、研究家族史的意義。
3、家族研究的重點。
3、學界研究成果概述。

二、研究家族史的相關資料
古契字、鬮書、祭祀公業、帳簿與日清簿、族譜、鄉試硃卷、日記、舊照片、相關證件、口述歷史。

三、移民來臺與大家族的形成
1、來臺的背景。
2、移民在臺面對的困境。
3、強宗大族的形成。

四、霧峰林家的興起
主要教材: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到封疆大吏,1729-1864》,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

五、霧峰林家的中挫
主要教材:黃富三,《霧峰林家的中挫》,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六、日治時期之霧峰林家
主要教材:周婉窈,〈「進步由教育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臺灣風物》,56卷4期,2006年12月;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七、清代之板橋林家
主要教材: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八、日治時期板橋林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活動
主要教材:許雪姬,〈日據時期的板橋林家——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許雪姬,〈臺灣總督府的「協力者」林熊徵—日據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期下,1994年6月。

九、高雄陳家介紹
主要教材:戴寶村,《陳中和家族史:從糖業貿易到政經世界》,臺北:玉山社,2008。

十、基隆顏家介紹
主要教材:陳慈玉,《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7。

十一、鹿港辜家介紹
主要教材:司馬嘯青,《臺灣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0;司馬嘯青,《臺灣世紀豪門:辜振甫家族》,臺北:玉山社,1998。

十二週、新竹鄭家、林家介紹
主要教材: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1995。

十三、龍井林家介紹
主要教材: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十四、張士箱家族介紹
主要教材: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8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十五週:家族興起的原因、家族與政權的關係
1、從事的主要事業
2、婚姻圈的形成
3、捐輸與保護家產
4、依違於黨派之間

十六、臺灣家族的特色
1、養子、螟蛉子及析產的問題
2、無華南的強宗大族
3、祭祀公業的設置
學習評量方式

讀書心得50%,家族史報告50%,再以出席率和課堂表現加減學期總分。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Meskill,Johanna Menzel.A Chinese Pioneer Family-The Lins of Wu-fung Taiwan 1729-1895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New Jersey.
尹章義,《張士箱家族移民發展史:清初閩南士族移民臺灣之一個案研究,1702-1893》,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1。
孔健中,〈家族發展與地方派系的形成—以宜蘭陳家為例〉,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王世慶,〈林本源之租館和武備與乙未抗日〉,《臺灣文獻》,38卷4期,1987年12月。
王世慶、陳漢光、王詩琅著,黃富三、陳俐甫編,《霧峰林家之調查與研究》,板橋:林本源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1991。
王國璠,《板橋林氏家傳》,臺北:祭祀公業林本源,1975。
王國璠,《板橋林本源家傳》,臺北:林本源祭祀公業,1985。
王連茂、葉恩典整理,《張士箱家族文件匯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司馬嘯青,《櫻花?武士刀:日本政要與臺灣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1988。
司馬嘯青,《臺灣世紀豪門:辜振甫家族》,臺北:玉山社,1998。
司馬嘯青,《臺灣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0。
司馬嘯青,《臺灣新五大家族》,臺北:玉山社,2005。
吳學明,《金廣福墾隘與新竹東南山區的開發,1834-1895》,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86。
吳學明,〈清代一個務實拓墾家族的研究—以新竹姜朝鳳家族為例〉,《臺灣史研究》,2卷2期,1995年12月。
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彰化縣鹿港鎮:左羊出版社,2002。
卓克華,《從古蹟發現歷史—卷の一:家族與人物》,臺北:蘭臺出版社,2004。
周婉窈,〈「進步由教育幸福公家造」—林獻堂與霧峰一新會〉,《臺灣風物》,56卷4期,2006年12月。
林文龍,《林占梅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8。
林博正主講、林蘭芳紀錄,〈說我霧峰林家〉,《臺灣文獻》,57卷1期,2006年3月。
施添福,《清代在臺漢人的祖籍分布和原鄉生活方式》,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1987。
夏鑄九,《樓臺重起:林本源園林的空間體驗、記憶與再現》,板橋:臺北縣政府,2009。
徐慧鈺,〈林占梅潛園雅集及其文化義涵—清中葉臺灣文士生活之一例〉,《兩岸發展史研究》,4期,2007年12月。
涂一卿,〈清代臺灣社會變遷與地方領導菁英霧峰林家與板橋林家的比較〉,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88。
張正昌,《林獻堂與臺灣民族運動》,臺北:益群書店,1981。
張炎憲,〈臺灣新竹鄭氏家族的發展型態〉,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二)》,臺北:中央研究院三民主義研究所,1986年。
莊英章,《家族與婚姻:臺灣北部兩個閩客村落之研究》,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4。
莊英章、連瑞枝,《從帳簿資料看日據北臺灣鄉紳家族的社會經濟生活:以北埔姜家為例》,《漢學研究》,16卷2期,1998年12月。
許雪姬,1986,〈林文察與臺勇——臺勇內調之初探〉,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上)。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6。
許雪姬,〈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歷史研究〉,收於中原大學歷史與理論研究室,《桃園縣二級古蹟李騰芳古宅修復研究》,桃園:中原大學歷史與理論研究室,1987年。
許雪姬,《龍井林家的歷史》,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0。
許雪姬,〈日據時期的板橋林家——一個家族與政治的關係〉,收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世家族與政治比較歷史論文集》。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許雪姬,〈臺灣總督府的「協力者」林熊徵—日據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3期下,1994年6月。
許雪姬,《臺灣家族史研究及史料》,收於張炎憲、陳美蓉、黎中光編,《臺灣史與臺灣史料(二)》。臺北:財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1995。
許雪姬,〈林熊祥先生事蹟考──日治時期板橋林家研究之三〉,收於《史學:傳承與變遷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系,1998。
許雪姬,〈日治時期霧峰林家的產業經營初探〉,收於黃富三等編,《臺灣商業傳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297-356。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籌備處,1999。
許雪姬,《板橋林家—林平侯父子傳》,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9。
許雪姬,《樓臺重起:林本源家族與庭園歷史》,板橋:臺北縣政府,2009。
許雪姬編著,許雪姬、王美雪紀錄,《霧峰林家相關人物訪談紀錄》,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1998。
陳柔縉,《總統是我家親戚》,臺北縣汐止鎮:鴻鳴館圖書,1994。
陳珮羚,〈清代臺灣中部「筱雲山莊」呂家的發展〉,臺中:私立東海大學歷史學系碩士論文,2003。
陳慈玉,《臺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家族—基隆顏家研究》,基隆:基隆市立文化中心,1997。
湯熙勇,〈員林永靖陳氏家族的渡臺與發展〉,《史聯雜誌》,9期,1986年12月。
湯熙勇,〈彰化永靖邱氏宗族的遷臺與大宗的建立〉,收於臺灣史蹟研究中心編,《臺灣史料暨史料發崛研究會論文集》,高雄:臺灣史蹟研究中心,1987年。
黃秀政,〈林氏宗族與清代臺灣中部的開發—以臺中林氏宗廟相關衍派為中心〉,《興大歷史學報》,12期,2001年10月。
黃秀政、林鉦昇,〈日治時期林氏宗族在臺灣中部的發展—以臺中林氏宗廟相關衍派為中心〉,《興大人文學報》,34期(下),2004年6月。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興起—從渡海到封疆大吏,1729-1864》,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87。
黃富三,《霧峰林家的中挫》,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黃富三,〈霧峰林家京控案餘波—清代臺灣中部豪族對抗之案例〉,《臺灣史研究》,1卷1期,1994年6月。
黃富三,〈板橋林本源家與清代北臺山區的發展〉,《臺灣史研究》,2卷1期,1995年6月。
黃富三,〈清季外患、新政與霧峰林家—林家之際遇與紳權性格之轉變〉,《故宮學術季刊》,19卷1期,2001年秋。
黃富三,《林獻堂傳》,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4。
黃富三,《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06。
黃朝進,《清代竹塹地區的家族與地域社會—以鄭、林兩家為中心》,臺北:國史館,1995。
楊知勇,《家族主義與中國文化》,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00年。
溫振華,〈臺北高姓—一個臺灣宗族組織的形成之研究〉,《臺灣風物》,30卷4期,1980年12月。
廖振富,〈櫟社三家詩研究—林癡仙、林幼春、林獻堂〉,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1996。
劉素芬,〈十九世紀龍井林家的土地經營〉,《臺灣史研究》,2卷2期,1995年12月。
潘英,《臺灣拓殖史及其族姓分布研究》,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2。
蔡承豪,〈麻豆地區的家族與士紳階級〉,收於林玉茹主編,《麻豆港街的歷史、族群與家族》,頁250-361。臺南縣新營市:臺南縣政府,2009。
蔡采秀,〈家族與地方都市的發展—以板橋林家與海山劉家的發展為例〉,《臺灣史研究》,2卷2期,1995年12月。
蔡淵洯,《清代臺灣社會上升流動的兩個個案》,《臺灣風物》,30卷2期,1980年6月。
蔡淵洯,〈清代臺灣的望族—新竹北郭園鄭家〉,收於《第三屆亞洲族譜學術研討會會議紀錄》,臺北:國學文獻館,1987。
鄭喜夫,《林朝棟傳》,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80。
賴志彰,《臺灣霧峰林家留真集—近、現代史上的活動一八九七—一九四七》,臺北:自立報系文化出版部,1989。
戴寶村,《陳中和家族史:從糖業貿易到政經世界》,臺北:玉山社,2008。
顏尚文、潘是輝,《嘉義賴家發展史》,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2000年。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E-Campus
課程輔導時間

每週二14:00-15:00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4 / 9 / 14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