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第一部分:背景與方法論(第1-3周)
第1周:課程導論與宋明儒學的問題意識
• 林安梧:宋明儒學的「精神史」脈絡
• 唐君毅論「中國人文精神之重建」中的宋明定位
• 牟宗三:「內聖之學」與道德形上學的奠基
• 核心議題:理氣、心性、工夫、境界
|
第2週 |
第2周:詮釋方法論:新儒家的研究進路
• 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學與「判教」體系
• 唐君毅:心靈九境與儒學史的精神發展觀
• 蔡仁厚:學脈梳理與義理對比
• 林安梧:「道的錯置」與後新儒學批判
|
第3週 |
第3周:前奏:隋唐儒學與佛道挑戰
• 韓愈、李翱的儒學復興嘗試
• 佛學(天臺、華嚴、禪)對心性論的激發
• 唐君毅論「儒學對佛道之消化」
• 林安梧論儒家「生生法」與佛教「無生法」的對比
|
第4週 |
第二部分:北宋理學奠基(第4-7周)
第4周:周敦頤與張載:天道論的展開
• 周敦頤《通書》:「誠體」與太極動靜
• 張載《正蒙》:「太虛即氣」與天地之性
• 宇宙論的道德形上學的討論
• 總體根源性的意義
|
第5週 |
第5周:程顥與程頤:心性分途的萌芽
• 程顥「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的圓頓境界
• 程頤「性即理」與格物窮理的分解路徑
• 二程差異對朱陸分化的影響
• 關於總體根源性的分化問題:客觀法則性、內在主體性
|
第6週 |
第6周:邵雍與象數學的宇宙觀
• 《皇極經世》的宇宙秩序與歷史哲學
• 唐君毅:象數學作為「觀照淩虛境」的意義
• 關於「意」、「象」、「數」的基本理解與詮釋
|
第7週 |
第7周:北宋綜論:理學雛形與問題意識
• 「天理」的確立與「工夫論」的多元探索
• 重新審視「闢佛老」與「融通佛老」
• 「虛、無、寂、靜」與「實、有、生、動」
• 林安梧:從「宇宙論中心」到「心性論中心」的轉折
|
第8週 |
第三部分:南宋集大成與分化(第8-11周)
第8周:朱熹的集大成體系(一):理氣論與心性論
• 「理先氣後」與「心統性情」
• 朱熹是「別子為宗」(橫攝系統)嗎?
• 關於「天理、人欲」的問題討論
|
第9週 |
第9周:朱熹的集大成體系(二):格物窮理與工夫論
• 《大學章句》的格物補傳與知識取向
• 朱子學的制度化與東亞影響
• 「客觀法則性」與「絕對專制性」的辯證弔詭
|
第10週 |
第10周:陸九淵的心學革命
• 重新審視《識仁篇》
• 「心即理」與「發明本心」的簡易工夫
• 陸學作為「道德主體性」的高揚
• 關於陸象山的經學詮釋學:「從六經皆我註腳」起論
|
第11週 |
第11周:朱陸之爭與南宋思想分水嶺
• 「鵝湖之會」的工夫論分歧:尊德性 vs. 道問學
• 「主體性的兩種形態」:認知心 vs. 道德心
• 有關「頓教」與「漸教」的對比
|
第12週 |
第四部分:明代心學的巔峰與轉化(第12-15周)
第12周:王陽明的致良知教(一):「心即理」、「知行合一」
• 「心外無理」對朱熹的翻轉
• 「致良知」作為本體工夫一元論
• 儒學「圓教」問題之討論
|
第13週 |
第13周:王陽明的致良知教(二):四句教與學派分化
• 從「橫攝歸縱」到「縱貫橫推」:朱子與陽明的差異
• 「無善無惡心之體」的爭議
• 王畿(龍溪)「四無說」與錢德洪(緒山)「四有說」之爭
|
第14週 |
第14周:晚明心學的嬗變與批判
• 泰州學派(王艮)的平民化與「百姓日用即道」
• 劉宗周「慎獨」與「誠意」對心學的收攝
• 林安梧:從「主體性」到「生活世界」的轉向契機
|
第15週 |
第15周:明清之際的反思:氣學與實學
• 論明清之際的「儒學轉折」
• 王夫之的易學特色:「乾坤並建」
• 顧炎武、黃宗羲的經世致用思潮
• 「存在的歷史性」及其屈折與困境
|
第16週 |
第五部分:總結與當代迴響(第16周)
第16周:新儒家視域下的宋明儒學評價與現代意義
• 牟宗三:宋明理學作為「道德的形上學」之完成
• 唐君毅:心性之學的人文精神價值
• 林安梧:從「心性修養」到「社會正義」的儒學革命
• 綜合討論:宋明思想對當代東亞的啟示
|
自主學習 內容 |
   01.參與專業論壇、講座、企業分享等產官學研相關交流活動    02.閱覽產業及學術相關多媒體資料    03.製作專題報告    05.參與本校各單位舉辦之各類工作坊活動    06.本校其它校區/分部(含實驗林場或試驗場)戶外教學參訪課程活動 請上網收閱聽 或者 收看 林安梧教授的相關學術影片及講論
比如網收閱聽 或者 收看 林安梧教授的相關學術影片及講論
比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uf7dEmWQM&t=36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