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第一講 趙孟頫與元初的繪畫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題曰:
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于《左傳》,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圖】。
元貞元年十有二月 吳興趙孟頫制
參考資料:
1. 高居翰,《隔江山色:元代繪畫》(台北:石頭出版社,1994)
2. 李鑄晉著,曾嘉寶譯,<趙孟頫「鵲華秋色圖」考>,《故宮季刊》,3:4 ; 4:1。
( Chu-tsing Li : Chao Meng-fus “Autumn Colors on the Chiao and Hua Mountains” 1965 “Ascona Smitzerland” )
3. 上海書畫出版社主編,《趙孟頫研究論文集》( 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5)
4.余輝,〈趙孟頫的仕元心態和個性心理〉,《畫史解疑》(台北:東大,2000)
5. 莊申,<元代外籍畫家的研究>,《中國畫史研究》(台北:正中書局,1969)
杜瓊(明)詩云:
山水金碧到二李(李思訓、李昭道)
水墨高古歸王維(王維)
後苑副使說董子(董源)
用墨濃古皴麻皮
巨然秀闊得正傳(巨然)
乃至李唐尤拔萃(李唐)
父子臻妙名同垂(指米芾、米友仁)
馬夏鐵硬自成體(馬遠、夏圭)
不與此派相合比
水昌宮中趙承旨(趙孟頫 )
有元獨步由天姿
霅川錢翁貴纖悉(錢選)
任意得趣黃大癡(黃公望)
雲林迂叟過清簡(倪瓚)
梅花道人殊不羈(吳鎮)
大梁陳琳得書法(高克恭、陳琳)
黃鶴丹林兩不下(王蒙、趙原)
家家屏障光陸離
諸公盡衍網川派(指王維一派)
餘子紛紛不足推
予生最晚最嗜畫
不得指授如調飢
友石 樵真仙骨(指明初王紱、沈遇)
落筆自然超等夷
……
我師眾長復師古
揮灑未散相馳驅。
轉引自:《中國繪畫史》上,頁102。
|
第2週 |
第二講 元季四大家之一: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題款:
至正七年(1347),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布置如許,逐漸填搭,閱之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游在外故爾。今特取還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痴學人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
參考資料:
1.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元四大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二版,1984年三版)。
2.何惠鑒,〈元代文人畫序說〉,《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1992)
3.徐邦達,〈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真偽本考辯〉,《黃公望研究文集》(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
4.張遷,〈中國山水畫與寫實主義──兼評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黃公望研究文集》(江蘇美術出版社,1987) |
第3週 |
第三講 元季四大家之二:吳鎮與漁父圖
吳鎮 【漁公圖】題:
洞庭湖上晚風生,風觸湖心一葉橫。蘭棹穩,草衣輕,只釣鱸魚不釣名。
「漁父圖」乃藉漁隱的題材表現其隱逸思想,寫漁夫以寄託其願如煙波釣徒無所羈絆. 此圖屬於「一河兩岸」式, 將近坡遠渚平列置於江湖之中,前繪有雙樹直幹凌空,打破畫面前後平行式的構圖。 圖中寬闊的江流隔開相對的兩岸,正是元代流行的「闊遠」山水風格。前岸平緩坡坨其披麻線條層層交疊成網狀,並以墨色暈染其陰面, 空白處則是突出石面。
參考資料:
1.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元四大家》(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二版,1984年三版)。
2.林莉娜,〈元吳鎮漁父圖〉,《故宮文物月刊》,第200期(1999年11月),頁50-51。
3.李淑美,《吳鎮漁父圖之研究 》,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中國藝術史組碩士論文,1985年。
|
第4週 |
第四講 元季四大家之三:倪瓚與容膝齋圖
倪瓚【容膝齋圖】款識
圖作於:任子(1372年)歲七月五日雲林生寫。
甲寅(1374年)加題,以贈潘仁仲醫師:
屋角東(點去)春風多杏花,小齋容膝度年華。金梭躍水池魚戲,彩鳳栖林澗竹斜,亹亹清談霏玉屑。蕭蕭白髮岸烏紗。而今不二韓康價,市上懸壺未足跨。甲寅三月四日,檗軒翁復攜此圖來索謬詩,贈寄仁仲醫師,且錫山余之故鄉也。容膝齋則仁仲燕居之所,他日將歸故鄉,登斯齋,持巵酒,展斯圖,為仁仲壽,當遂吾志也。雲林子識。
參考資料:
1.高木森,〈試從『雨後空林』管窺倪瓚中年畫風〉,《故宮季刊》,13:1(1978)
2.童文娥,〈帝國的回憶 國立故宮博物院瑰寶赴法展專輯二 — 倪瓚江岸望山〉,《故宮文物月刊》,第186期(1998年9月),頁34-35。
3.陳葆真,〈從陸治的《溪山仙館》看吳派畫家摹仿倪瓚的模式 〉,《國立臺灣大學美術史研究集刊》,第1期(1994),頁205-297。
4.馬孟晶,〈行走於蒙元的藝廊裡 — 「大汗的世紀」特展 元倪瓚江亭山色圖〉,《故宮文物月刊》,第226期(2002年1月)。
|
第5週 |
第五講 元季四大家之四:王蒙的家庭財富
王蒙 【青卞隱居圖】 錢惟善曾題詩云:
苕花如雪晚如腥 見說鷗波尚有亭 公子不歸溪上去 弁山雖好為誰青
參考資料:
1.王季遷、李霖燦,〈王蒙的花溪漁隱圖〉,《故宮季刊》,1:1(1966)
2.文以誠(美),〈家庭財富:王蒙1366年『青卞隱居圖』中的個人家境與文化類型〉,《新美術》,1990年第4期。 |
第6週 |
第六講 明代前期繪畫:『院體』與宮廷畫家
所指乃是明代供奉宮廷的職業畫家,其服務的對象是皇室。而『浙派』則是以戴進及吳偉為主的畫派。
其共通處是兩者畫風中,皆具有邊角構圖、強健的筆法、漓淋的水墨、斧劈皴等。
其不同之點,則在『院體』畫風多顯得貴族氣息, 『浙派』則取材較廣且以現實生活描繪為主。
再者, 『院體』堅守南宋馬夏的保守畫風;相對而言 『浙派』則顯得豪放得多,以粗放、簡率及肆意的筆墨,帶有強烈的表現手法。
而『院體』畫家,創作以花鳥畫成就最高,其次才是山水,人物畫則體現宮廷畫家的政治表徵。
參考資料:
1.穆益勤,〈明代繪畫與「院體」、「浙派」〉,《中國美術五千年》,第一卷(北京:人民美術,1991)
2.單國強,〈明代的宮廷繪畫概述〉,《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4。
3.《明代院體浙派史料》(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
|
第7週 |
第七講 明代前期繪畫:戴進與浙派的發展
戴進(1388-1462)平生事:
宣廟喜繪事,一時待詔有謝廷循(謝環)、倪端、石銳、李在,皆有名。戴進入京,眾工忌之。一日在仁智殿呈畫,文進以得意之筆上,進第一幅是《秋江獨釣圖》,畫一紅袍人垂釣水次。畫家惟紅色取難著,文進獨得古法入妙,宣廟閱之,廷循從旁奏曰:「此畫甚好,但是大紅是朝廷品官服色,卻穿此去釣魚,甚失大體。」宣廟頷之,遂揮去,其餘幅不復觀。
引自《兩浙名賢錄》,卷49。
參考資料:
1.高居翰,《江岸送別》(台北:石頭,1997)
2.鈴木敬,《明代繪畫史研究:浙派》(東京:木耳社,1968)
3.石守謙,〈浙派畫風與貴族品味〉,《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1996)
4.宋后楣,〈元末閩浙畫風與明初浙派之形成〉,《故宮學術季刊》,6:4(1989)
5.鈴木敬,〈戴進的繪畫風格〉,《海外中國畫研究文選》(上海:上海人民,1992)
6.陳芳妺,《戴進研究》(台北:故宮,1981)
|
第8週 |
第八講 明代吳門畫派(上篇):沈周與文徵明
沈周〈夜坐圖軸〉(1492年的作品,時年66歲),自題:
寒夜寢甚甘,夜分而寤,神度爽然,弗能復寐,乃披衣起坐。一燈熒然相對,案上書數帙,漫取一編讀之。稍倦,置書束手危坐。久雨新霽,月色淡淡映窗戶,四聽闐然。蓋覺清耿之久,漸有所聞。聞風聲撼竹木,號號鳴。使人起特立不回之志。聞犬聲狺狺而苦,使人起閑邪禦寇之志。聞小大鼓聲,小者薄而遠者淵淵不絕,起幽憂不平之思。官鼓甚近,由三撾以至四至五,漸急以趨曉。俄東北聲鐘,鐘得雨霽,音極清越。聞之又有待旦興作之思。不能已焉。
余性喜作夜坐,每攤書燈下,反覆之,迨二更方以為當。然人喧未息,而又心在文字間,未常得外靜而內定。於今夕者,凡諸聲色,蓋以定靜得之。故足以澄人心神情而發其志意如此。且他時非無是聲色也,非不接於人耳目中也。然形為物役而心趣隨之。聰隱於鏗訇。明隱於文華。是故,物之益於人者寡,而損人者多。有若今之聲色不異於彼,而一觸耳目,犁然與我妙合。則其為鏗訇文華者,未始不為吾進脩之資。而物足以役人也已。
聲絕色泯,而吾之志沖然特存。則所謂志者果內乎外乎?其有於物乎?得因物以發乎?是必有以辨矣!
於乎!吾於是而辨焉。夜坐之力宏矣哉。嗣當齋心孤坐,於更長明燭之下,因以求事物之理。心體之妙,以為脩己應物之地。將必有所得也。作夜坐記。弘治壬子(1492)秋七月既望。長洲沈周。
參考資料:
1.北京故宮博物院編,《吳門畫派研究》(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3)
2.周積寅,《吳派繪畫研究》(江蘇美術出版社,1991)
|
第9週 |
第九講 明代吳門畫派(下篇):唐寅與仇英
唐寅【西洲話舊圖】:
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樂月中眠。漫勞海內傳名字。誰信腰間沒酒錢。書本自慙稱學者。眾人疑道是神仙。些須做得工夫處。不損胸前一片天。與西洲別幾三十年。偶爾見過。因書鄙作并圖請教。病中殊無佳興。草草見意而已。友生唐寅。
唐寅 【秋風紈扇圖】:
秋來完善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傷?請把世情詳細看,大都誰不逐炎涼。晉昌唐寅。
仇英,字實父,江蘇太倉人,字實父,號十洲,後移居蘇州。生卒年不詳,近人據著錄及畫蹟研究,考訂約生於明弘治甲寅(1494),卒於嘉靖壬子(1552)秋冬之際。 他的出身低微,初師事周臣(約1450-1535) ,後集唐宋各家筆法,特工臨摹,頗能奪真,漸聞名於畫壇,有明一代擅於青綠者無出其右者,擅於山水、人物,並兼長花卉、禽獸等。
參考資料:
1.國立故宮博物院編,《吳派畫九十年展》(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1975年初版,1976年再版,1981年三版)
2.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台北:石頭,1997)
3.劉九庵,〈吳門畫家之別號及鑑別舉例〉,《故宮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3期。
|
第10週 |
第十講 明代山水的特殊畫題:從文化史角度的觀察
明宋克草書〈唐宋人詩〉卷: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扣門驚周公,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天子須嘗陽羡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摘鮮焙芳施封裏,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迆門反關無俗客,紗冒籠頭自煎吃,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腕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飛去。范希文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云: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水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裁,新雷昨發夜何處家家嘻笑穿雲去,露芽錯落一番榮,綴玉含珠散嘉樹,終朝采掇未盈襜,唯求精粹不敢貪。研膏焙乳有雅製,方中圭兮圓中蟾。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鬥美,鼎磨雲外山銅,瓶攜江上中濾水,黃金碾畔綠雲塵飛,碧玉鷗中翠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薄蘭芷。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勝若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吁嗟天產石上英,論功不愧 前蓂,眾人之渴我可請,千日之醉我可醒。屈原試與招魂魄,劉伶卻得聞雷廷,盧 不敢歌,陸羽須作輕,森然萬象中,焉知無茶精星,高山丈人休茹芝,首陽先生休采薇,長安酒價減千萬,城都藥市無光輝,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風飛,君莫羡花間女郎只鬥草贏得珠滿斗歸。(頁12~17)
轉引自《三希堂茶話》(台北:故宮博物院,1991)
參考資料:
1.石守謙,〈『雨餘春樹』與明代中期蘇州之送別圖〉,《風格與世變》(台北:允晨,1996) |
第11週 |
第十一講 晚明的山水畫
主要以文人畫家為主,當時的繪畫中心,在籍貫或活動區域上,都來自於『華亭』(今上海市的郊區),及與華亭相接的松江,且松江的重要性更高於華亭。松江地區的重要性遠自元代末期開始,當地便有畫家群體的出現,如朱德潤(崑山人),曾任松江儒學訓導,負責當地的教育,他在松江有十年之久,對松江的畫壇影響甚大。明末華亭及松江地區畫家輩出,以地理來加以命名為『華亭派』或『松江派』。明代中期蘇州地區的吳門畫派,到明末可人才刁零,雖乃有文氏一門的維持其遺緒,但重要性已經大減,此外浙派也已沒落,所以就由江蘇的華亭和松江,取而代之。
參考資料:
1.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
2.方聞,〈董其昌與正宗畫派理論〉,《故宮季刊》,2:3(1968)
3.盧輔聖,〈中國繪畫史上的「後現代」:論董其昌的文化學意義〉,《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4.阮璞,〈對董其昌在中國繪畫史上的意義之再認識〉,《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5.古原宏伸,〈有關董其昌『小中現大卌』兩三個問題〉,《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6.班宗華,〈董其昌對宋畫的鑒賞及其歷史妥適性之初步研究〉,《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7.李慧聞,〈董其昌政治交游與藝術活動的關係〉,《董其昌研究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8)
8.張連、古原宏伸編,《文人畫與南北宗論文匯編》(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89)
|
第12週 |
第十二講 清初四王繪畫
王翬等所畫《康熙南巡圖》,記錄的是康熙28年(1689)第二次南巡, 共計十二卷,現已散迭不全。其中,第一、九、十、十一、十二卷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第二卷藏於瀋陽故宮博物院;第三卷藏美國大都會美術館。《康熙南巡圖》十二卷,是由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宋駿業主持,內務府曹荃任「監畫」,詔王翬、楊晉及其他宮廷畫家,一起合作而成,歷時六載。
參考資料:
1.《清初四王畫派研究論文集》(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
2.郭繼生,《王原祁的山水畫藝術》(台北:故宮,1981)
3.方聞,〈清初山水畫的正統觀念與變化〉,《美術史論》,1990年第2期。
4.嚴守智,〈王時敏的仿古畫學與筆墨之法〉,《藝術學》,10期(1993)
5.方聞,〈王翬之集大成〉,《故宮季刊》,3:2(1968) |
第13週 |
第十三講 清代四僧繪畫
弘仁(1610-1664)仍處於清初和南明的歷史變動時期;髡殘(1612-1673)正逢三藩之亂,反清復明的運動還是方興未艾,正是清人鎮壓漢人的時期;朱耷(1626-1705)相較於前面兩位,生活上及政治情勢已趨穩定,石濤則是在安定的政治氣候中成長的。故從八大的後期,明代遺民具有嚴重意識的人作一劃分,遺民在觀念上或政治意識已漸泯,而只是代表一種明朝臣民的身份而言,反抗意識已盪然無存,因此石濤便先後兩次見康熙皇帝,一次康熙23年(1684)在南京;另一次,康熙28年(1689)為康熙畫〈海晏河清圖〉,並在畫中款:臣僧原濟九頓首,石濤明白揭示順從清人統治的意思,而且還帶有尊君卑臣的意涵。
參考資料:
1.方聞,〈八大山人生平與藝術之分期研究〉,《故宮學術季刊》,4:4(1987)
2.張子寧,〈石濤的白描十六尊者卷與黃山圖卌〉,《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3:1(1993) |
第14週 |
第十四講 金陵八家
1.樊圻(1616-?),江寧人。
2.龔賢(1599-1689),崑山人。
3.鄒吉 (約在1647-1679),吳縣人。
4.吳宏(生卒年不詳),江西金谿人。
5.葉欣(生卒年不詳),華亭人。
6.謝蓀(生卒年不詳),江蘇溧水人。
7.胡慥(生卒年不詳),金陵人。
8.高岑(生卒年不詳),杭州人。
9.高遇(生卒年不詳),杭州人。
參考資料:
1.石守謙,〈由奇趣到復古──十七世紀金陵繪畫的一個切面〉,《故宮學術季刊》,15:4(1998)
|
第15週 |
第十五講 揚州八怪
李鱓 (1686-1762),字宗揚,號復堂、懊道人,江蘇興化人。
高鳳翰(1683-1748),字西園,號南村,晚號南阜老人,右臂病發後,更號尚左生,山東膠州人。
汪士慎(1686-約1762),字近人,號巢林、溪東外史、左盲生、天都寄客,安徽歙縣人 。
金農(1686-1762),字壽門、金吉、司農,號冬心先生、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心書家盦、粥飯僧,浙江仁和(杭州)人。
黃慎 (1687-約1770),字恭壽,又字恭懋,號東海布衣,福建寧化人。
鄭燮 (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江蘇興化人。
李方膺(1695-1755),號晴江、秋池,自號借園老人,江蘇南通人。
高翔 (1688-1753),字鳳岡,號西唐,江蘇甘泉(揚州)人。
參考資料:
1. 薛永年編,《揚州八怪考辨集》(南京:江蘇美術出版社,1992)
2. 莊申,〈羅聘與其鬼趣圖:兼論中國鬼畫之源流〉,《中研院歷史所集刊》,44:3(1972)
3. 莊素娥,〈李 的生平與畫風〉,《藝術學》,第3期(1989)
4. 徐澄琪,〈鄭板橋的潤格:書畫與文人生計〉,《藝術學》,第2期(1988)
5. 莊素娥,〈李方膺與李 的關係〉,《故宮學術季刊》,8卷2期(1991)
6. 單國霖等編,《揚州畫派研究文集》(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
第16週 |
第十六講 期末考試 |
第17週 |
|
第18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