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次 |
授課內容 |
第1週 |
1、第一週至第六週
主題:我的辯證
在今天,「自我感覺良好」被當作一個不大正面的形容,意指某人忽視現實的種種問題與缺陷,只專注於值得誇耀的面向。這其實是人之常情,人類的記憶也是趨樂避苦。如同「自我感覺良好」所影射的問題,一味的趨樂避苦,會讓人脫離現實。「我的辯證」就是希望透過選文的介紹,同學願意試著考掘自己的記憶與知識,從認識真實當中得到知識與自信。
「我的辯證」選文設計序列是由現場到遠方,從個體到集體,由現代而古代的回溯。可分為三個層次:「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傳統文化的世界關懷」、「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我」的意義向度。
首先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之中,配合中興大學特殊的人文資產地景,設計了「校園碑文探訪」,從實存的、有形體的「碑文」,包括一進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的臺靜農先生題字、獸醫學院前的「獸魂碑」(霧峰的甲寅村也有「獸魂碑」,此係日治時期霧峰為屠宰場之所在,立碑時間為昭和15年,西元1940年),進而搭配《論語‧述而》的原文以及吳晟的〈獸魂碑〉一詩,從具體的文本介紹到書面的文本,讓同學體會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珍貴的文學現場。
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始經喪亂〉一文寫臺先生於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的真實經歷,他一路從北平往南方遷徙,離亂於焉,在大時代的巨變下,每個「我」、每個「個人」都變得如此渺小。但臺靜農敘述一路見聞,與胡適等人的互動。在那樣的流離之中,我們如何繼續貫徹「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的信念,這是作者以文章、以實際的生命證成的。同學進入中興大學,必然先看到校門口聳立於石碑上的「立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象徵儒家文化的四個生命向度與關懷面向。再往文學院走看到臺靜農先生勁健圓潤、抖動自然的大字「文學院」,往東轉往獸醫學院,則看到以篆體書寫的「獸魂碑」,以此憑弔犧牲的動物,安鎮其亡魂。這都是中興大學有形可見的文學資產。本篇希望能從同學步入校園的視野所及開始講授起,以《論語》對「道」、「德」、「仁」、「藝」的教化觀,進而到吳晟〈獸魂碑〉詩中「不必哀嚎,不必控訴,也不必訝異──他們一面屠殺一面祭拜,一面恐懼你們的冤魂回來討命,豬狗禽畜啊魂兮!去吧」虛借屠宅場的意向,反映出屠夫的心裡,因為有需求所以屠殺動物,卻又害怕它們的靈魂回來報復。只是時代的不同,每個人看到的角度也不同。希望藉由校園碑文探訪,同學能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處難能可貴的文學地景。
先以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的「文學院」碑文書寫者臺靜農《龍坡雜文》中的〈始經喪亂〉一篇為文本。文中寫臺先生於盧溝橋事變的親身經歷,在那個離亂、動盪的大時代,「我」如何繼續保有「我」的樣子?文中展現了臺靜農對於自我存在的思辨與體會。
首先,就「文化傳統下知識份子的自我辨證」觀察,可先透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來予理解,描述自己的家族以及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志業的結合,也提出旅行與研究結合的學術精神,並揭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的理想。經由「通古今之變」,引導同學跨越時空的障礙去「通」。以生活世界為基礎,深入認識生活世界之外的「變」,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特殊性與共同性,此一理解對同學的生命有何意義。其次,女性作家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亦在動亂中重新思索自我的生命,文中描述李清照夫婦一生辛勤蒐集圖書器物,以及這些器物在北宋末年的變亂中散失的經過,也展現了深厚的夫妻之情及她對丈夫的追念之情。然而這篇帶有作者自傳性質的散文,也展現了李清照這位女性文學家在亂離中的曲折生命,以及她對於傳統文化所展現的開闊格局以及世界性的關懷,藉此開拓同學們更深廣的人文精神。
再者,從「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檢視,在我們經歷了啟蒙之後,隨即面對的就是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辯證,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思考原漢之間的族群問題,有助於跨越同學本有的族群認同,擴展視野。擴展視野之後,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導引同學以擴大自己胸襟來自許,開發個人的價值,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女性同學更應該注重自己的器度,讓自己更加茁壯;另外,張載〈東銘〉(〈砭愚〉)也為指導學生而作,主要提醒學生應注意言行,讓學生深思外在言行和內心思慮的關係,亦適合現今學子思索自己、考掘自己。由此系列出發,進行〈自傳〉與〈家族書寫〉的寫作,希望同學在研讀思考之於,能對自己與家族的書寫有所助益。
相對於選文注重時間的回溯,人文巡旅活動則為空間面向的教學設計。希望以中興大學為出發點,引領同學認識環境與人的關係。本次巡旅的教學設計旨在推動同學「自我辯證」的啟蒙與認識。一方面學習司馬遷壯遊天下,以親身訪查、閱讀生命與歷史現場的生命歷程,藉此啟蒙同學的自我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則學習瓦歷斯‧諾幹如何反思自我內在所重疊的家族、族群、歷史的多重身份,藉此將自我重置於所處的生命空間,發展未來的生命面向;或者學習李清照由更大的歷史與空間維度思索自己做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意義與價值;或者學習孟瑤以大格局期許女孩子們應有大器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及世界。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工學院(土木系)、文學院(歷史系)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遺址現場、農資學院歷史、頂橋仔古道、建築風格等。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臺靜農《龍坡雜文‧始經喪亂》、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給女孩子們的第四封信〉。
古典方面: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張載〈東銘〉、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
第2週 |
1、第一週至第六週
主題:我的辯證
在今天,「自我感覺良好」被當作一個不大正面的形容,意指某人忽視現實的種種問題與缺陷,只專注於值得誇耀的面向。這其實是人之常情,人類的記憶也是趨樂避苦。如同「自我感覺良好」所影射的問題,一味的趨樂避苦,會讓人脫離現實。「我的辯證」就是希望透過選文的介紹,同學願意試著考掘自己的記憶與知識,從認識真實當中得到知識與自信。
「我的辯證」選文設計序列是由現場到遠方,從個體到集體,由現代而古代的回溯。可分為三個層次:「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傳統文化的世界關懷」、「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我」的意義向度。
首先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之中,配合中興大學特殊的人文資產地景,設計了「校園碑文探訪」,從實存的、有形體的「碑文」,包括一進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的臺靜農先生題字、獸醫學院前的「獸魂碑」(霧峰的甲寅村也有「獸魂碑」,此係日治時期霧峰為屠宰場之所在,立碑時間為昭和15年,西元1940年),進而搭配《論語‧述而》的原文以及吳晟的〈獸魂碑〉一詩,從具體的文本介紹到書面的文本,讓同學體會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珍貴的文學現場。
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始經喪亂〉一文寫臺先生於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的真實經歷,他一路從北平往南方遷徙,離亂於焉,在大時代的巨變下,每個「我」、每個「個人」都變得如此渺小。但臺靜農敘述一路見聞,與胡適等人的互動。在那樣的流離之中,我們如何繼續貫徹「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的信念,這是作者以文章、以實際的生命證成的。同學進入中興大學,必然先看到校門口聳立於石碑上的「立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象徵儒家文化的四個生命向度與關懷面向。再往文學院走看到臺靜農先生勁健圓潤、抖動自然的大字「文學院」,往東轉往獸醫學院,則看到以篆體書寫的「獸魂碑」,以此憑弔犧牲的動物,安鎮其亡魂。這都是中興大學有形可見的文學資產。本篇希望能從同學步入校園的視野所及開始講授起,以《論語》對「道」、「德」、「仁」、「藝」的教化觀,進而到吳晟〈獸魂碑〉詩中「不必哀嚎,不必控訴,也不必訝異──他們一面屠殺一面祭拜,一面恐懼你們的冤魂回來討命,豬狗禽畜啊魂兮!去吧」虛借屠宅場的意向,反映出屠夫的心裡,因為有需求所以屠殺動物,卻又害怕它們的靈魂回來報復。只是時代的不同,每個人看到的角度也不同。希望藉由校園碑文探訪,同學能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處難能可貴的文學地景。
先以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的「文學院」碑文書寫者臺靜農《龍坡雜文》中的〈始經喪亂〉一篇為文本。文中寫臺先生於盧溝橋事變的親身經歷,在那個離亂、動盪的大時代,「我」如何繼續保有「我」的樣子?文中展現了臺靜農對於自我存在的思辨與體會。
首先,就「文化傳統下知識份子的自我辨證」觀察,可先透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來予理解,描述自己的家族以及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志業的結合,也提出旅行與研究結合的學術精神,並揭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的理想。經由「通古今之變」,引導同學跨越時空的障礙去「通」。以生活世界為基礎,深入認識生活世界之外的「變」,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特殊性與共同性,此一理解對同學的生命有何意義。其次,女性作家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亦在動亂中重新思索自我的生命,文中描述李清照夫婦一生辛勤蒐集圖書器物,以及這些器物在北宋末年的變亂中散失的經過,也展現了深厚的夫妻之情及她對丈夫的追念之情。然而這篇帶有作者自傳性質的散文,也展現了李清照這位女性文學家在亂離中的曲折生命,以及她對於傳統文化所展現的開闊格局以及世界性的關懷,藉此開拓同學們更深廣的人文精神。
再者,從「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檢視,在我們經歷了啟蒙之後,隨即面對的就是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辯證,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思考原漢之間的族群問題,有助於跨越同學本有的族群認同,擴展視野。擴展視野之後,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導引同學以擴大自己胸襟來自許,開發個人的價值,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女性同學更應該注重自己的器度,讓自己更加茁壯;另外,張載〈東銘〉(〈砭愚〉)也為指導學生而作,主要提醒學生應注意言行,讓學生深思外在言行和內心思慮的關係,亦適合現今學子思索自己、考掘自己。由此系列出發,進行〈自傳〉與〈家族書寫〉的寫作,希望同學在研讀思考之於,能對自己與家族的書寫有所助益。
相對於選文注重時間的回溯,人文巡旅活動則為空間面向的教學設計。希望以中興大學為出發點,引領同學認識環境與人的關係。本次巡旅的教學設計旨在推動同學「自我辯證」的啟蒙與認識。一方面學習司馬遷壯遊天下,以親身訪查、閱讀生命與歷史現場的生命歷程,藉此啟蒙同學的自我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則學習瓦歷斯‧諾幹如何反思自我內在所重疊的家族、族群、歷史的多重身份,藉此將自我重置於所處的生命空間,發展未來的生命面向;或者學習李清照由更大的歷史與空間維度思索自己做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意義與價值;或者學習孟瑤以大格局期許女孩子們應有大器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及世界。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工學院(土木系)、文學院(歷史系)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遺址現場、農資學院歷史、頂橋仔古道、建築風格等。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臺靜農《龍坡雜文‧始經喪亂》、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給女孩子們的第四封信〉。
古典方面: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張載〈東銘〉、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
第3週 |
1、第一週至第六週
主題:我的辯證
在今天,「自我感覺良好」被當作一個不大正面的形容,意指某人忽視現實的種種問題與缺陷,只專注於值得誇耀的面向。這其實是人之常情,人類的記憶也是趨樂避苦。如同「自我感覺良好」所影射的問題,一味的趨樂避苦,會讓人脫離現實。「我的辯證」就是希望透過選文的介紹,同學願意試著考掘自己的記憶與知識,從認識真實當中得到知識與自信。
「我的辯證」選文設計序列是由現場到遠方,從個體到集體,由現代而古代的回溯。可分為三個層次:「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傳統文化的世界關懷」、「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我」的意義向度。
首先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之中,配合中興大學特殊的人文資產地景,設計了「校園碑文探訪」,從實存的、有形體的「碑文」,包括一進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的臺靜農先生題字、獸醫學院前的「獸魂碑」(霧峰的甲寅村也有「獸魂碑」,此係日治時期霧峰為屠宰場之所在,立碑時間為昭和15年,西元1940年),進而搭配《論語‧述而》的原文以及吳晟的〈獸魂碑〉一詩,從具體的文本介紹到書面的文本,讓同學體會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珍貴的文學現場。
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始經喪亂〉一文寫臺先生於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的真實經歷,他一路從北平往南方遷徙,離亂於焉,在大時代的巨變下,每個「我」、每個「個人」都變得如此渺小。但臺靜農敘述一路見聞,與胡適等人的互動。在那樣的流離之中,我們如何繼續貫徹「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的信念,這是作者以文章、以實際的生命證成的。同學進入中興大學,必然先看到校門口聳立於石碑上的「立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象徵儒家文化的四個生命向度與關懷面向。再往文學院走看到臺靜農先生勁健圓潤、抖動自然的大字「文學院」,往東轉往獸醫學院,則看到以篆體書寫的「獸魂碑」,以此憑弔犧牲的動物,安鎮其亡魂。這都是中興大學有形可見的文學資產。本篇希望能從同學步入校園的視野所及開始講授起,以《論語》對「道」、「德」、「仁」、「藝」的教化觀,進而到吳晟〈獸魂碑〉詩中「不必哀嚎,不必控訴,也不必訝異──他們一面屠殺一面祭拜,一面恐懼你們的冤魂回來討命,豬狗禽畜啊魂兮!去吧」虛借屠宅場的意向,反映出屠夫的心裡,因為有需求所以屠殺動物,卻又害怕它們的靈魂回來報復。只是時代的不同,每個人看到的角度也不同。希望藉由校園碑文探訪,同學能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處難能可貴的文學地景。
先以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的「文學院」碑文書寫者臺靜農《龍坡雜文》中的〈始經喪亂〉一篇為文本。文中寫臺先生於盧溝橋事變的親身經歷,在那個離亂、動盪的大時代,「我」如何繼續保有「我」的樣子?文中展現了臺靜農對於自我存在的思辨與體會。
首先,就「文化傳統下知識份子的自我辨證」觀察,可先透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來予理解,描述自己的家族以及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志業的結合,也提出旅行與研究結合的學術精神,並揭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的理想。經由「通古今之變」,引導同學跨越時空的障礙去「通」。以生活世界為基礎,深入認識生活世界之外的「變」,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特殊性與共同性,此一理解對同學的生命有何意義。其次,女性作家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亦在動亂中重新思索自我的生命,文中描述李清照夫婦一生辛勤蒐集圖書器物,以及這些器物在北宋末年的變亂中散失的經過,也展現了深厚的夫妻之情及她對丈夫的追念之情。然而這篇帶有作者自傳性質的散文,也展現了李清照這位女性文學家在亂離中的曲折生命,以及她對於傳統文化所展現的開闊格局以及世界性的關懷,藉此開拓同學們更深廣的人文精神。
再者,從「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檢視,在我們經歷了啟蒙之後,隨即面對的就是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辯證,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思考原漢之間的族群問題,有助於跨越同學本有的族群認同,擴展視野。擴展視野之後,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導引同學以擴大自己胸襟來自許,開發個人的價值,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女性同學更應該注重自己的器度,讓自己更加茁壯;另外,張載〈東銘〉(〈砭愚〉)也為指導學生而作,主要提醒學生應注意言行,讓學生深思外在言行和內心思慮的關係,亦適合現今學子思索自己、考掘自己。由此系列出發,進行〈自傳〉與〈家族書寫〉的寫作,希望同學在研讀思考之於,能對自己與家族的書寫有所助益。
相對於選文注重時間的回溯,人文巡旅活動則為空間面向的教學設計。希望以中興大學為出發點,引領同學認識環境與人的關係。本次巡旅的教學設計旨在推動同學「自我辯證」的啟蒙與認識。一方面學習司馬遷壯遊天下,以親身訪查、閱讀生命與歷史現場的生命歷程,藉此啟蒙同學的自我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則學習瓦歷斯‧諾幹如何反思自我內在所重疊的家族、族群、歷史的多重身份,藉此將自我重置於所處的生命空間,發展未來的生命面向;或者學習李清照由更大的歷史與空間維度思索自己做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意義與價值;或者學習孟瑤以大格局期許女孩子們應有大器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及世界。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工學院(土木系)、文學院(歷史系)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遺址現場、農資學院歷史、頂橋仔古道、建築風格等。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臺靜農《龍坡雜文‧始經喪亂》、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給女孩子們的第四封信〉。
古典方面: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張載〈東銘〉、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
第4週 |
1、第一週至第六週
主題:我的辯證
在今天,「自我感覺良好」被當作一個不大正面的形容,意指某人忽視現實的種種問題與缺陷,只專注於值得誇耀的面向。這其實是人之常情,人類的記憶也是趨樂避苦。如同「自我感覺良好」所影射的問題,一味的趨樂避苦,會讓人脫離現實。「我的辯證」就是希望透過選文的介紹,同學願意試著考掘自己的記憶與知識,從認識真實當中得到知識與自信。
「我的辯證」選文設計序列是由現場到遠方,從個體到集體,由現代而古代的回溯。可分為三個層次:「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傳統文化的世界關懷」、「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我」的意義向度。
首先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之中,配合中興大學特殊的人文資產地景,設計了「校園碑文探訪」,從實存的、有形體的「碑文」,包括一進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的臺靜農先生題字、獸醫學院前的「獸魂碑」(霧峰的甲寅村也有「獸魂碑」,此係日治時期霧峰為屠宰場之所在,立碑時間為昭和15年,西元1940年),進而搭配《論語‧述而》的原文以及吳晟的〈獸魂碑〉一詩,從具體的文本介紹到書面的文本,讓同學體會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珍貴的文學現場。
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始經喪亂〉一文寫臺先生於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的真實經歷,他一路從北平往南方遷徙,離亂於焉,在大時代的巨變下,每個「我」、每個「個人」都變得如此渺小。但臺靜農敘述一路見聞,與胡適等人的互動。在那樣的流離之中,我們如何繼續貫徹「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的信念,這是作者以文章、以實際的生命證成的。同學進入中興大學,必然先看到校門口聳立於石碑上的「立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象徵儒家文化的四個生命向度與關懷面向。再往文學院走看到臺靜農先生勁健圓潤、抖動自然的大字「文學院」,往東轉往獸醫學院,則看到以篆體書寫的「獸魂碑」,以此憑弔犧牲的動物,安鎮其亡魂。這都是中興大學有形可見的文學資產。本篇希望能從同學步入校園的視野所及開始講授起,以《論語》對「道」、「德」、「仁」、「藝」的教化觀,進而到吳晟〈獸魂碑〉詩中「不必哀嚎,不必控訴,也不必訝異──他們一面屠殺一面祭拜,一面恐懼你們的冤魂回來討命,豬狗禽畜啊魂兮!去吧」虛借屠宅場的意向,反映出屠夫的心裡,因為有需求所以屠殺動物,卻又害怕它們的靈魂回來報復。只是時代的不同,每個人看到的角度也不同。希望藉由校園碑文探訪,同學能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處難能可貴的文學地景。
先以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的「文學院」碑文書寫者臺靜農《龍坡雜文》中的〈始經喪亂〉一篇為文本。文中寫臺先生於盧溝橋事變的親身經歷,在那個離亂、動盪的大時代,「我」如何繼續保有「我」的樣子?文中展現了臺靜農對於自我存在的思辨與體會。
首先,就「文化傳統下知識份子的自我辨證」觀察,可先透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來予理解,描述自己的家族以及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志業的結合,也提出旅行與研究結合的學術精神,並揭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的理想。經由「通古今之變」,引導同學跨越時空的障礙去「通」。以生活世界為基礎,深入認識生活世界之外的「變」,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特殊性與共同性,此一理解對同學的生命有何意義。其次,女性作家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亦在動亂中重新思索自我的生命,文中描述李清照夫婦一生辛勤蒐集圖書器物,以及這些器物在北宋末年的變亂中散失的經過,也展現了深厚的夫妻之情及她對丈夫的追念之情。然而這篇帶有作者自傳性質的散文,也展現了李清照這位女性文學家在亂離中的曲折生命,以及她對於傳統文化所展現的開闊格局以及世界性的關懷,藉此開拓同學們更深廣的人文精神。
再者,從「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檢視,在我們經歷了啟蒙之後,隨即面對的就是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辯證,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思考原漢之間的族群問題,有助於跨越同學本有的族群認同,擴展視野。擴展視野之後,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導引同學以擴大自己胸襟來自許,開發個人的價值,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女性同學更應該注重自己的器度,讓自己更加茁壯;另外,張載〈東銘〉(〈砭愚〉)也為指導學生而作,主要提醒學生應注意言行,讓學生深思外在言行和內心思慮的關係,亦適合現今學子思索自己、考掘自己。由此系列出發,進行〈自傳〉與〈家族書寫〉的寫作,希望同學在研讀思考之於,能對自己與家族的書寫有所助益。
相對於選文注重時間的回溯,人文巡旅活動則為空間面向的教學設計。希望以中興大學為出發點,引領同學認識環境與人的關係。本次巡旅的教學設計旨在推動同學「自我辯證」的啟蒙與認識。一方面學習司馬遷壯遊天下,以親身訪查、閱讀生命與歷史現場的生命歷程,藉此啟蒙同學的自我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則學習瓦歷斯‧諾幹如何反思自我內在所重疊的家族、族群、歷史的多重身份,藉此將自我重置於所處的生命空間,發展未來的生命面向;或者學習李清照由更大的歷史與空間維度思索自己做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意義與價值;或者學習孟瑤以大格局期許女孩子們應有大器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及世界。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工學院(土木系)、文學院(歷史系)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遺址現場、農資學院歷史、頂橋仔古道、建築風格等。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臺靜農《龍坡雜文‧始經喪亂》、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給女孩子們的第四封信〉。
古典方面: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張載〈東銘〉、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
第5週 |
1、第一週至第六週
主題:我的辯證
在今天,「自我感覺良好」被當作一個不大正面的形容,意指某人忽視現實的種種問題與缺陷,只專注於值得誇耀的面向。這其實是人之常情,人類的記憶也是趨樂避苦。如同「自我感覺良好」所影射的問題,一味的趨樂避苦,會讓人脫離現實。「我的辯證」就是希望透過選文的介紹,同學願意試著考掘自己的記憶與知識,從認識真實當中得到知識與自信。
「我的辯證」選文設計序列是由現場到遠方,從個體到集體,由現代而古代的回溯。可分為三個層次:「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傳統文化的世界關懷」、「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我」的意義向度。
首先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之中,配合中興大學特殊的人文資產地景,設計了「校園碑文探訪」,從實存的、有形體的「碑文」,包括一進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的臺靜農先生題字、獸醫學院前的「獸魂碑」(霧峰的甲寅村也有「獸魂碑」,此係日治時期霧峰為屠宰場之所在,立碑時間為昭和15年,西元1940年),進而搭配《論語‧述而》的原文以及吳晟的〈獸魂碑〉一詩,從具體的文本介紹到書面的文本,讓同學體會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珍貴的文學現場。
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始經喪亂〉一文寫臺先生於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的真實經歷,他一路從北平往南方遷徙,離亂於焉,在大時代的巨變下,每個「我」、每個「個人」都變得如此渺小。但臺靜農敘述一路見聞,與胡適等人的互動。在那樣的流離之中,我們如何繼續貫徹「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的信念,這是作者以文章、以實際的生命證成的。同學進入中興大學,必然先看到校門口聳立於石碑上的「立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象徵儒家文化的四個生命向度與關懷面向。再往文學院走看到臺靜農先生勁健圓潤、抖動自然的大字「文學院」,往東轉往獸醫學院,則看到以篆體書寫的「獸魂碑」,以此憑弔犧牲的動物,安鎮其亡魂。這都是中興大學有形可見的文學資產。本篇希望能從同學步入校園的視野所及開始講授起,以《論語》對「道」、「德」、「仁」、「藝」的教化觀,進而到吳晟〈獸魂碑〉詩中「不必哀嚎,不必控訴,也不必訝異──他們一面屠殺一面祭拜,一面恐懼你們的冤魂回來討命,豬狗禽畜啊魂兮!去吧」虛借屠宅場的意向,反映出屠夫的心裡,因為有需求所以屠殺動物,卻又害怕它們的靈魂回來報復。只是時代的不同,每個人看到的角度也不同。希望藉由校園碑文探訪,同學能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處難能可貴的文學地景。
先以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的「文學院」碑文書寫者臺靜農《龍坡雜文》中的〈始經喪亂〉一篇為文本。文中寫臺先生於盧溝橋事變的親身經歷,在那個離亂、動盪的大時代,「我」如何繼續保有「我」的樣子?文中展現了臺靜農對於自我存在的思辨與體會。
首先,就「文化傳統下知識份子的自我辨證」觀察,可先透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來予理解,描述自己的家族以及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志業的結合,也提出旅行與研究結合的學術精神,並揭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的理想。經由「通古今之變」,引導同學跨越時空的障礙去「通」。以生活世界為基礎,深入認識生活世界之外的「變」,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特殊性與共同性,此一理解對同學的生命有何意義。其次,女性作家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亦在動亂中重新思索自我的生命,文中描述李清照夫婦一生辛勤蒐集圖書器物,以及這些器物在北宋末年的變亂中散失的經過,也展現了深厚的夫妻之情及她對丈夫的追念之情。然而這篇帶有作者自傳性質的散文,也展現了李清照這位女性文學家在亂離中的曲折生命,以及她對於傳統文化所展現的開闊格局以及世界性的關懷,藉此開拓同學們更深廣的人文精神。
再者,從「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檢視,在我們經歷了啟蒙之後,隨即面對的就是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辯證,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思考原漢之間的族群問題,有助於跨越同學本有的族群認同,擴展視野。擴展視野之後,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導引同學以擴大自己胸襟來自許,開發個人的價值,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女性同學更應該注重自己的器度,讓自己更加茁壯;另外,張載〈東銘〉(〈砭愚〉)也為指導學生而作,主要提醒學生應注意言行,讓學生深思外在言行和內心思慮的關係,亦適合現今學子思索自己、考掘自己。由此系列出發,進行〈自傳〉與〈家族書寫〉的寫作,希望同學在研讀思考之於,能對自己與家族的書寫有所助益。
相對於選文注重時間的回溯,人文巡旅活動則為空間面向的教學設計。希望以中興大學為出發點,引領同學認識環境與人的關係。本次巡旅的教學設計旨在推動同學「自我辯證」的啟蒙與認識。一方面學習司馬遷壯遊天下,以親身訪查、閱讀生命與歷史現場的生命歷程,藉此啟蒙同學的自我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則學習瓦歷斯‧諾幹如何反思自我內在所重疊的家族、族群、歷史的多重身份,藉此將自我重置於所處的生命空間,發展未來的生命面向;或者學習李清照由更大的歷史與空間維度思索自己做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意義與價值;或者學習孟瑤以大格局期許女孩子們應有大器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及世界。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工學院(土木系)、文學院(歷史系)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遺址現場、農資學院歷史、頂橋仔古道、建築風格等。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臺靜農《龍坡雜文‧始經喪亂》、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給女孩子們的第四封信〉。
古典方面: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張載〈東銘〉、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
第6週 |
1、第一週至第六週
主題:我的辯證
在今天,「自我感覺良好」被當作一個不大正面的形容,意指某人忽視現實的種種問題與缺陷,只專注於值得誇耀的面向。這其實是人之常情,人類的記憶也是趨樂避苦。如同「自我感覺良好」所影射的問題,一味的趨樂避苦,會讓人脫離現實。「我的辯證」就是希望透過選文的介紹,同學願意試著考掘自己的記憶與知識,從認識真實當中得到知識與自信。
「我的辯證」選文設計序列是由現場到遠方,從個體到集體,由現代而古代的回溯。可分為三個層次:「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傳統文化的世界關懷」、「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我」的意義向度。
首先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存在」之中,配合中興大學特殊的人文資產地景,設計了「校園碑文探訪」,從實存的、有形體的「碑文」,包括一進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的臺靜農先生題字、獸醫學院前的「獸魂碑」(霧峰的甲寅村也有「獸魂碑」,此係日治時期霧峰為屠宰場之所在,立碑時間為昭和15年,西元1940年),進而搭配《論語‧述而》的原文以及吳晟的〈獸魂碑〉一詩,從具體的文本介紹到書面的文本,讓同學體會到: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珍貴的文學現場。
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始經喪亂〉一文寫臺先生於蘆溝橋事變爆發之後的真實經歷,他一路從北平往南方遷徙,離亂於焉,在大時代的巨變下,每個「我」、每個「個人」都變得如此渺小。但臺靜農敘述一路見聞,與胡適等人的互動。在那樣的流離之中,我們如何繼續貫徹「顛沛必於是,造次必於是」的信念,這是作者以文章、以實際的生命證成的。同學進入中興大學,必然先看到校門口聳立於石碑上的「立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象徵儒家文化的四個生命向度與關懷面向。再往文學院走看到臺靜農先生勁健圓潤、抖動自然的大字「文學院」,往東轉往獸醫學院,則看到以篆體書寫的「獸魂碑」,以此憑弔犧牲的動物,安鎮其亡魂。這都是中興大學有形可見的文學資產。本篇希望能從同學步入校園的視野所及開始講授起,以《論語》對「道」、「德」、「仁」、「藝」的教化觀,進而到吳晟〈獸魂碑〉詩中「不必哀嚎,不必控訴,也不必訝異──他們一面屠殺一面祭拜,一面恐懼你們的冤魂回來討命,豬狗禽畜啊魂兮!去吧」虛借屠宅場的意向,反映出屠夫的心裡,因為有需求所以屠殺動物,卻又害怕它們的靈魂回來報復。只是時代的不同,每個人看到的角度也不同。希望藉由校園碑文探訪,同學能理解自己身處的環境,就是一處難能可貴的文學地景。
先以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的「文學院」碑文書寫者臺靜農《龍坡雜文》中的〈始經喪亂〉一篇為文本。文中寫臺先生於盧溝橋事變的親身經歷,在那個離亂、動盪的大時代,「我」如何繼續保有「我」的樣子?文中展現了臺靜農對於自我存在的思辨與體會。
首先,就「文化傳統下知識份子的自我辨證」觀察,可先透過司馬遷〈太史公自序〉來予理解,描述自己的家族以及自己的生命歷程與志業的結合,也提出旅行與研究結合的學術精神,並揭示「通古今之變,究天人之際」的理想。經由「通古今之變」,引導同學跨越時空的障礙去「通」。以生活世界為基礎,深入認識生活世界之外的「變」,理解不同時代的人們的特殊性與共同性,此一理解對同學的生命有何意義。其次,女性作家李清照〈金石錄後序〉亦在動亂中重新思索自我的生命,文中描述李清照夫婦一生辛勤蒐集圖書器物,以及這些器物在北宋末年的變亂中散失的經過,也展現了深厚的夫妻之情及她對丈夫的追念之情。然而這篇帶有作者自傳性質的散文,也展現了李清照這位女性文學家在亂離中的曲折生命,以及她對於傳統文化所展現的開闊格局以及世界性的關懷,藉此開拓同學們更深廣的人文精神。
再者,從「感性/知性思維與自我身分認同」檢視,在我們經歷了啟蒙之後,隨即面對的就是文化之間的衝突與辯證,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思考原漢之間的族群問題,有助於跨越同學本有的族群認同,擴展視野。擴展視野之後,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導引同學以擴大自己胸襟來自許,開發個人的價值,不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尤其是女性同學更應該注重自己的器度,讓自己更加茁壯;另外,張載〈東銘〉(〈砭愚〉)也為指導學生而作,主要提醒學生應注意言行,讓學生深思外在言行和內心思慮的關係,亦適合現今學子思索自己、考掘自己。由此系列出發,進行〈自傳〉與〈家族書寫〉的寫作,希望同學在研讀思考之於,能對自己與家族的書寫有所助益。
相對於選文注重時間的回溯,人文巡旅活動則為空間面向的教學設計。希望以中興大學為出發點,引領同學認識環境與人的關係。本次巡旅的教學設計旨在推動同學「自我辯證」的啟蒙與認識。一方面學習司馬遷壯遊天下,以親身訪查、閱讀生命與歷史現場的生命歷程,藉此啟蒙同學的自我思辨能力;另一方面則學習瓦歷斯‧諾幹如何反思自我內在所重疊的家族、族群、歷史的多重身份,藉此將自我重置於所處的生命空間,發展未來的生命面向;或者學習李清照由更大的歷史與空間維度思索自己做為當代知識分子的意義與價值;或者學習孟瑤以大格局期許女孩子們應有大器度,面對自己的人生及世界。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工學院(土木系)、文學院(歷史系)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遺址現場、農資學院歷史、頂橋仔古道、建築風格等。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校園碑文探訪(從中興大學校門的「孔門四訓」、文學院前臺靜農先生題字、到獸醫學院外「獸魂碑」)、臺靜農《龍坡雜文‧始經喪亂》、瓦歷斯‧諾幹〈關於「我」這個命題的辨證〉、孟瑤〈以天地為家‧談器度──給女孩子們的第四封信〉。
古典方面:司馬遷〈太史公自序〉、張載〈東銘〉、李清照〈金石錄後序〉。
2、第七週至第十二週
主題:生命空間
內容:
中興大學以農林學科為代表特色,落實於校園環境上便展現特有的自足生態(物)鏈,各種動、植物形成自然的生態循環體系。「生命空間」此一單元,即就「動植物觀察」、「生命資產」、「生命境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生命空間的意義向度。
在「動植物觀察」中,中興大學向來以校園自然生態豐富而知名,校園的動植物引人注目。因此,先引領學生閱讀與中興大學特色相關的文本,故選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期許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校園以及在校園的生命場域裡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其次,則再選讀需靜心觀察的植物書寫文本,因中興大學有大規模的溫室栽培室及多樣植物,故選余光中〈埔里甘蔗〉、〈惠蓀林場〉兩詩進行細讀,前者是引發余光中生根寶島的甘蔗;後者則是描寫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的風貌,其中有山水,也有臺灣冷衫和蟬鳥等生物的呈現。再者,則選《詩經‧七月》藉此「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並與前文進行對比,呈現大陸黃淮平原的農業畜牧特性,也和中興大學以農立校的精神相合。由此再分別進行〈中興尋禽記〉、〈中興草木誌〉兩篇文章寫作,依學生對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中的動植物進行實地並予以書寫。
在「生命資產」中,則進一步考察人們如何開創生命資源。台灣四面環海,有豐富且壯麗的海洋景色及資源,而身為台灣島民卻對此自然環境,不僅陌生亦缺乏關懷。因此選讀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以認識這類出没在台灣東部外海的魚族,及其面臨人類破壞生態的生命困境,亦有為海洋請命之意。因此,方力行〈海洋與臺灣〉,呈現在地臺灣本身的海島地理特性,勾勒臺灣生命資源與海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閱讀兩文後,更能珍惜我們生活的空間及這海島上的多樣性生物。
「生命境界」則意在超越生命物象與物質層次,去探討生命如何超脫空間的有限性,展現出一種自適超然的懷抱。如果「生命資產」是在理解如何生命如何開發物質以生養身軀,那麼「生命境界」則在尋求生命如何超越「物」的層次,面對生命現場必然所存的困厄、衝突得到心靈的調養。因此選莊子〈逍遙遊〉藉對萬化形象大小、有待無待之辨,追尋生命逍遙的境界。由此進行〈交換各自的秘密基地〉一文的書寫,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生命地景,以及這些生命地景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發生互動,並協助自身梳理、重省自我的生命課題,在身心調適中開展自我生命的終極意義。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森林系、園藝系、昆蟲系、動物科學系)、獸醫學院、生命科學院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動、植物。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余光中〈埔里甘蔗〉及〈惠蓀林場〉、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方力行〈海洋與台灣〉
古典方面:《詩經‧七月》、莊子〈逍遙遊〉。 |
第7週 |
2、第七週至第十二週
主題:生命空間
內容:
中興大學以農林學科為代表特色,落實於校園環境上便展現特有的自足生態(物)鏈,各種動、植物形成自然的生態循環體系。「生命空間」此一單元,即就「動植物觀察」、「生命資產」、「生命境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生命空間的意義向度。
在「動植物觀察」中,中興大學向來以校園自然生態豐富而知名,校園的動植物引人注目。因此,先引領學生閱讀與中興大學特色相關的文本,故選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期許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校園以及在校園的生命場域裡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其次,則再選讀需靜心觀察的植物書寫文本,因中興大學有大規模的溫室栽培室及多樣植物,故選余光中〈埔里甘蔗〉、〈惠蓀林場〉兩詩進行細讀,前者是引發余光中生根寶島的甘蔗;後者則是描寫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的風貌,其中有山水,也有臺灣冷衫和蟬鳥等生物的呈現。再者,則選《詩經‧七月》藉此「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並與前文進行對比,呈現大陸黃淮平原的農業畜牧特性,也和中興大學以農立校的精神相合。由此再分別進行〈中興尋禽記〉、〈中興草木誌〉兩篇文章寫作,依學生對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中的動植物進行實地並予以書寫。
在「生命資產」中,則進一步考察人們如何開創生命資源。台灣四面環海,有豐富且壯麗的海洋景色及資源,而身為台灣島民卻對此自然環境,不僅陌生亦缺乏關懷。因此選讀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以認識這類出没在台灣東部外海的魚族,及其面臨人類破壞生態的生命困境,亦有為海洋請命之意。因此,方力行〈海洋與臺灣〉,呈現在地臺灣本身的海島地理特性,勾勒臺灣生命資源與海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閱讀兩文後,更能珍惜我們生活的空間及這海島上的多樣性生物。
「生命境界」則意在超越生命物象與物質層次,去探討生命如何超脫空間的有限性,展現出一種自適超然的懷抱。如果「生命資產」是在理解如何生命如何開發物質以生養身軀,那麼「生命境界」則在尋求生命如何超越「物」的層次,面對生命現場必然所存的困厄、衝突得到心靈的調養。因此選莊子〈逍遙遊〉藉對萬化形象大小、有待無待之辨,追尋生命逍遙的境界。由此進行〈交換各自的秘密基地〉一文的書寫,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生命地景,以及這些生命地景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發生互動,並協助自身梳理、重省自我的生命課題,在身心調適中開展自我生命的終極意義。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森林系、園藝系、昆蟲系、動物科學系)、獸醫學院、生命科學院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動、植物。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余光中〈埔里甘蔗〉及〈惠蓀林場〉、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方力行〈海洋與台灣〉
古典方面:《詩經‧七月》、莊子〈逍遙遊〉。 |
第8週 |
2、第七週至第十二週
主題:生命空間
內容:
中興大學以農林學科為代表特色,落實於校園環境上便展現特有的自足生態(物)鏈,各種動、植物形成自然的生態循環體系。「生命空間」此一單元,即就「動植物觀察」、「生命資產」、「生命境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生命空間的意義向度。
在「動植物觀察」中,中興大學向來以校園自然生態豐富而知名,校園的動植物引人注目。因此,先引領學生閱讀與中興大學特色相關的文本,故選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期許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校園以及在校園的生命場域裡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其次,則再選讀需靜心觀察的植物書寫文本,因中興大學有大規模的溫室栽培室及多樣植物,故選余光中〈埔里甘蔗〉、〈惠蓀林場〉兩詩進行細讀,前者是引發余光中生根寶島的甘蔗;後者則是描寫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的風貌,其中有山水,也有臺灣冷衫和蟬鳥等生物的呈現。再者,則選《詩經‧七月》藉此「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並與前文進行對比,呈現大陸黃淮平原的農業畜牧特性,也和中興大學以農立校的精神相合。由此再分別進行〈中興尋禽記〉、〈中興草木誌〉兩篇文章寫作,依學生對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中的動植物進行實地並予以書寫。
在「生命資產」中,則進一步考察人們如何開創生命資源。台灣四面環海,有豐富且壯麗的海洋景色及資源,而身為台灣島民卻對此自然環境,不僅陌生亦缺乏關懷。因此選讀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以認識這類出没在台灣東部外海的魚族,及其面臨人類破壞生態的生命困境,亦有為海洋請命之意。因此,方力行〈海洋與臺灣〉,呈現在地臺灣本身的海島地理特性,勾勒臺灣生命資源與海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閱讀兩文後,更能珍惜我們生活的空間及這海島上的多樣性生物。
「生命境界」則意在超越生命物象與物質層次,去探討生命如何超脫空間的有限性,展現出一種自適超然的懷抱。如果「生命資產」是在理解如何生命如何開發物質以生養身軀,那麼「生命境界」則在尋求生命如何超越「物」的層次,面對生命現場必然所存的困厄、衝突得到心靈的調養。因此選莊子〈逍遙遊〉藉對萬化形象大小、有待無待之辨,追尋生命逍遙的境界。由此進行〈交換各自的秘密基地〉一文的書寫,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生命地景,以及這些生命地景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發生互動,並協助自身梳理、重省自我的生命課題,在身心調適中開展自我生命的終極意義。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森林系、園藝系、昆蟲系、動物科學系)、獸醫學院、生命科學院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動、植物。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余光中〈埔里甘蔗〉及〈惠蓀林場〉、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方力行〈海洋與台灣〉
古典方面:《詩經‧七月》、莊子〈逍遙遊〉。 |
第9週 |
2、第七週至第十二週
主題:生命空間
內容:
中興大學以農林學科為代表特色,落實於校園環境上便展現特有的自足生態(物)鏈,各種動、植物形成自然的生態循環體系。「生命空間」此一單元,即就「動植物觀察」、「生命資產」、「生命境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生命空間的意義向度。
在「動植物觀察」中,中興大學向來以校園自然生態豐富而知名,校園的動植物引人注目。因此,先引領學生閱讀與中興大學特色相關的文本,故選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期許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校園以及在校園的生命場域裡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其次,則再選讀需靜心觀察的植物書寫文本,因中興大學有大規模的溫室栽培室及多樣植物,故選余光中〈埔里甘蔗〉、〈惠蓀林場〉兩詩進行細讀,前者是引發余光中生根寶島的甘蔗;後者則是描寫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的風貌,其中有山水,也有臺灣冷衫和蟬鳥等生物的呈現。再者,則選《詩經‧七月》藉此「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並與前文進行對比,呈現大陸黃淮平原的農業畜牧特性,也和中興大學以農立校的精神相合。由此再分別進行〈中興尋禽記〉、〈中興草木誌〉兩篇文章寫作,依學生對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中的動植物進行實地並予以書寫。
在「生命資產」中,則進一步考察人們如何開創生命資源。台灣四面環海,有豐富且壯麗的海洋景色及資源,而身為台灣島民卻對此自然環境,不僅陌生亦缺乏關懷。因此選讀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以認識這類出没在台灣東部外海的魚族,及其面臨人類破壞生態的生命困境,亦有為海洋請命之意。因此,方力行〈海洋與臺灣〉,呈現在地臺灣本身的海島地理特性,勾勒臺灣生命資源與海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閱讀兩文後,更能珍惜我們生活的空間及這海島上的多樣性生物。
「生命境界」則意在超越生命物象與物質層次,去探討生命如何超脫空間的有限性,展現出一種自適超然的懷抱。如果「生命資產」是在理解如何生命如何開發物質以生養身軀,那麼「生命境界」則在尋求生命如何超越「物」的層次,面對生命現場必然所存的困厄、衝突得到心靈的調養。因此選莊子〈逍遙遊〉藉對萬化形象大小、有待無待之辨,追尋生命逍遙的境界。由此進行〈交換各自的秘密基地〉一文的書寫,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生命地景,以及這些生命地景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發生互動,並協助自身梳理、重省自我的生命課題,在身心調適中開展自我生命的終極意義。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森林系、園藝系、昆蟲系、動物科學系)、獸醫學院、生命科學院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動、植物。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余光中〈埔里甘蔗〉及〈惠蓀林場〉、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方力行〈海洋與台灣〉
古典方面:《詩經‧七月》、莊子〈逍遙遊〉。 |
第10週 |
2、第七週至第十二週
主題:生命空間
內容:
中興大學以農林學科為代表特色,落實於校園環境上便展現特有的自足生態(物)鏈,各種動、植物形成自然的生態循環體系。「生命空間」此一單元,即就「動植物觀察」、「生命資產」、「生命境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生命空間的意義向度。
在「動植物觀察」中,中興大學向來以校園自然生態豐富而知名,校園的動植物引人注目。因此,先引領學生閱讀與中興大學特色相關的文本,故選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期許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校園以及在校園的生命場域裡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其次,則再選讀需靜心觀察的植物書寫文本,因中興大學有大規模的溫室栽培室及多樣植物,故選余光中〈埔里甘蔗〉、〈惠蓀林場〉兩詩進行細讀,前者是引發余光中生根寶島的甘蔗;後者則是描寫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的風貌,其中有山水,也有臺灣冷衫和蟬鳥等生物的呈現。再者,則選《詩經‧七月》藉此「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並與前文進行對比,呈現大陸黃淮平原的農業畜牧特性,也和中興大學以農立校的精神相合。由此再分別進行〈中興尋禽記〉、〈中興草木誌〉兩篇文章寫作,依學生對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中的動植物進行實地並予以書寫。
在「生命資產」中,則進一步考察人們如何開創生命資源。台灣四面環海,有豐富且壯麗的海洋景色及資源,而身為台灣島民卻對此自然環境,不僅陌生亦缺乏關懷。因此選讀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以認識這類出没在台灣東部外海的魚族,及其面臨人類破壞生態的生命困境,亦有為海洋請命之意。因此,方力行〈海洋與臺灣〉,呈現在地臺灣本身的海島地理特性,勾勒臺灣生命資源與海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閱讀兩文後,更能珍惜我們生活的空間及這海島上的多樣性生物。
「生命境界」則意在超越生命物象與物質層次,去探討生命如何超脫空間的有限性,展現出一種自適超然的懷抱。如果「生命資產」是在理解如何生命如何開發物質以生養身軀,那麼「生命境界」則在尋求生命如何超越「物」的層次,面對生命現場必然所存的困厄、衝突得到心靈的調養。因此選莊子〈逍遙遊〉藉對萬化形象大小、有待無待之辨,追尋生命逍遙的境界。由此進行〈交換各自的秘密基地〉一文的書寫,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生命地景,以及這些生命地景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發生互動,並協助自身梳理、重省自我的生命課題,在身心調適中開展自我生命的終極意義。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森林系、園藝系、昆蟲系、動物科學系)、獸醫學院、生命科學院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動、植物。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余光中〈埔里甘蔗〉及〈惠蓀林場〉、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方力行〈海洋與台灣〉
古典方面:《詩經‧七月》、莊子〈逍遙遊〉。 |
第11週 |
2、第七週至第十二週
主題:生命空間
內容:
中興大學以農林學科為代表特色,落實於校園環境上便展現特有的自足生態(物)鏈,各種動、植物形成自然的生態循環體系。「生命空間」此一單元,即就「動植物觀察」、「生命資產」、「生命境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生命空間的意義向度。
在「動植物觀察」中,中興大學向來以校園自然生態豐富而知名,校園的動植物引人注目。因此,先引領學生閱讀與中興大學特色相關的文本,故選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期許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校園以及在校園的生命場域裡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其次,則再選讀需靜心觀察的植物書寫文本,因中興大學有大規模的溫室栽培室及多樣植物,故選余光中〈埔里甘蔗〉、〈惠蓀林場〉兩詩進行細讀,前者是引發余光中生根寶島的甘蔗;後者則是描寫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的風貌,其中有山水,也有臺灣冷衫和蟬鳥等生物的呈現。再者,則選《詩經‧七月》藉此「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並與前文進行對比,呈現大陸黃淮平原的農業畜牧特性,也和中興大學以農立校的精神相合。由此再分別進行〈中興尋禽記〉、〈中興草木誌〉兩篇文章寫作,依學生對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中的動植物進行實地並予以書寫。
在「生命資產」中,則進一步考察人們如何開創生命資源。台灣四面環海,有豐富且壯麗的海洋景色及資源,而身為台灣島民卻對此自然環境,不僅陌生亦缺乏關懷。因此選讀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以認識這類出没在台灣東部外海的魚族,及其面臨人類破壞生態的生命困境,亦有為海洋請命之意。因此,方力行〈海洋與臺灣〉,呈現在地臺灣本身的海島地理特性,勾勒臺灣生命資源與海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閱讀兩文後,更能珍惜我們生活的空間及這海島上的多樣性生物。
「生命境界」則意在超越生命物象與物質層次,去探討生命如何超脫空間的有限性,展現出一種自適超然的懷抱。如果「生命資產」是在理解如何生命如何開發物質以生養身軀,那麼「生命境界」則在尋求生命如何超越「物」的層次,面對生命現場必然所存的困厄、衝突得到心靈的調養。因此選莊子〈逍遙遊〉藉對萬化形象大小、有待無待之辨,追尋生命逍遙的境界。由此進行〈交換各自的秘密基地〉一文的書寫,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生命地景,以及這些生命地景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發生互動,並協助自身梳理、重省自我的生命課題,在身心調適中開展自我生命的終極意義。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森林系、園藝系、昆蟲系、動物科學系)、獸醫學院、生命科學院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動、植物。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余光中〈埔里甘蔗〉及〈惠蓀林場〉、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方力行〈海洋與台灣〉
古典方面:《詩經‧七月》、莊子〈逍遙遊〉。 |
第12週 |
2、第七週至第十二週
主題:生命空間
內容:
中興大學以農林學科為代表特色,落實於校園環境上便展現特有的自足生態(物)鏈,各種動、植物形成自然的生態循環體系。「生命空間」此一單元,即就「動植物觀察」、「生命資產」、「生命境界」三個層次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閱讀逐層理解、挖掘生命空間的意義向度。
在「動植物觀察」中,中興大學向來以校園自然生態豐富而知名,校園的動植物引人注目。因此,先引領學生閱讀與中興大學特色相關的文本,故選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期許同學能夠真正認識自己的校園以及在校園的生命場域裡找到自己人生的定位。其次,則再選讀需靜心觀察的植物書寫文本,因中興大學有大規模的溫室栽培室及多樣植物,故選余光中〈埔里甘蔗〉、〈惠蓀林場〉兩詩進行細讀,前者是引發余光中生根寶島的甘蔗;後者則是描寫中興大學惠蓀林場的風貌,其中有山水,也有臺灣冷衫和蟬鳥等生物的呈現。再者,則選《詩經‧七月》藉此「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並與前文進行對比,呈現大陸黃淮平原的農業畜牧特性,也和中興大學以農立校的精神相合。由此再分別進行〈中興尋禽記〉、〈中興草木誌〉兩篇文章寫作,依學生對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中的動植物進行實地並予以書寫。
在「生命資產」中,則進一步考察人們如何開創生命資源。台灣四面環海,有豐富且壯麗的海洋景色及資源,而身為台灣島民卻對此自然環境,不僅陌生亦缺乏關懷。因此選讀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以認識這類出没在台灣東部外海的魚族,及其面臨人類破壞生態的生命困境,亦有為海洋請命之意。因此,方力行〈海洋與臺灣〉,呈現在地臺灣本身的海島地理特性,勾勒臺灣生命資源與海洋間緊密的依存關係。閱讀兩文後,更能珍惜我們生活的空間及這海島上的多樣性生物。
「生命境界」則意在超越生命物象與物質層次,去探討生命如何超脫空間的有限性,展現出一種自適超然的懷抱。如果「生命資產」是在理解如何生命如何開發物質以生養身軀,那麼「生命境界」則在尋求生命如何超越「物」的層次,面對生命現場必然所存的困厄、衝突得到心靈的調養。因此選莊子〈逍遙遊〉藉對萬化形象大小、有待無待之辨,追尋生命逍遙的境界。由此進行〈交換各自的秘密基地〉一文的書寫,請學生分享自己的生命地景,以及這些生命地景如何與自己的生命發生互動,並協助自身梳理、重省自我的生命課題,在身心調適中開展自我生命的終極意義。
本單元可與農資學院(森林系、園藝系、昆蟲系、動物科學系)、獸醫學院、生命科學院等系所整合,導引學生認識中興大學生命現場之動、植物。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吳晟〈雨豆樹下的負荷〉、余光中〈埔里甘蔗〉及〈惠蓀林場〉、廖鴻基〈帶你回花蓮──偽虎鯨〉、方力行〈海洋與台灣〉
古典方面:《詩經‧七月》、莊子〈逍遙遊〉。 |
第13週 |
3、第十三週至第十六週
主題:人間情緣
中興大學位於台灣的中部,南北交通的樞紐地帶,莘莘學子遠從全台各地,甚至世界各區域,有緣千里來相聚,共同譜寫出一首又一首的生命樂章。《世說新語‧傷逝》有云:「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人間情緣」這一單元,正是為了這些有情有感的學子們而設,他們是世間情網中的一份子,肩負著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重責,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存在。
「人間情緣」這一單元分三階段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進行「人際網絡世間情」的探索:
階段一:「重新為自己定位」。正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林文月〈說童年〉帶我們回顧自身的生命歷程,讓我們瞭解並尊重多元的群體文化,進而明白人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選文用意並掌握課文內容,可搭配撰寫作文〈重新認識你〉,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價值,並為自己現階段的生命進行定位。
階段二:「發掘記憶中的寶藏」。了解自己以後,必須推己及人,韓良露〈潤餅的故事〉表面上介紹了廈門、同安、安海和泉州的潤餅料理,其實最終目的是為了追尋出阿嬤潤餅的味道。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子們,大家可有相同相似的兒時記憶?在你年幼之時,可曾與自己的長輩或兒時玩伴有過親密且難忘的接觸?齊邦媛〈來自雲端的信〉期許同學能瞭解真正的愛情是互相扶持,相互成長,並時時關心你所愛的人。透過作文〈想念他方的□□〉書寫,相信能讓學生成為重情重義、有血有淚的人。
階段三:「緣起緣滅,於疼痛中成長」。蘇軾〈僧圓澤傳〉敘述圓澤、李源的友情能穿越生死,從前世到今生;今生未了,來世再續。而世間情緣中的同性之愛,亦令人心痛,或許這過程中會有許多「疼痛」考驗著世間男女。當然,疼痛並不局限於愛情,任何挫折,皆可成為疼痛的來源。作文〈疼痛書寫〉正是讓學生藉此機會,適時的成長。
由近及遠,個人有所疼痛,「仁民愛物」,亦是人間裡更深刻的情緣,蔣渭水〈臨床講義〉便心懷仁民,故為「台灣」這名病患進行診斷,發現她患有二百年的長期慢性中毒症,是世界文化時期的低能兒,急需治療,否則病入膏肓,隨時死亡;劉克襄〈年輕的探索者──小狸〉則以愛物為本,帶引出對待不同生命當有的仁心,讓同學對情緣的理解,更擴及環境裡中每個生命。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林文月〈說童年〉、韓良露〈潤餅的故事〉、齊邦媛〈來自雲端的信〉、蔣渭水〈臨床講義〉、劉克襄〈年輕的探索者──小狸〉。
古典方面:蘇軾〈僧圓澤傳〉。 |
第14週 |
3、第十三週至第十六週
主題:人間情緣
中興大學位於台灣的中部,南北交通的樞紐地帶,莘莘學子遠從全台各地,甚至世界各區域,有緣千里來相聚,共同譜寫出一首又一首的生命樂章。《世說新語‧傷逝》有云:「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人間情緣」這一單元,正是為了這些有情有感的學子們而設,他們是世間情網中的一份子,肩負著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重責,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存在。
「人間情緣」這一單元分三階段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進行「人際網絡世間情」的探索:
階段一:「重新為自己定位」。正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林文月〈說童年〉帶我們回顧自身的生命歷程,讓我們瞭解並尊重多元的群體文化,進而明白人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選文用意並掌握課文內容,可搭配撰寫作文〈重新認識你〉,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價值,並為自己現階段的生命進行定位。
階段二:「發掘記憶中的寶藏」。了解自己以後,必須推己及人,韓良露〈潤餅的故事〉表面上介紹了廈門、同安、安海和泉州的潤餅料理,其實最終目的是為了追尋出阿嬤潤餅的味道。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子們,大家可有相同相似的兒時記憶?在你年幼之時,可曾與自己的長輩或兒時玩伴有過親密且難忘的接觸?齊邦媛〈來自雲端的信〉期許同學能瞭解真正的愛情是互相扶持,相互成長,並時時關心你所愛的人。透過作文〈想念他方的□□〉書寫,相信能讓學生成為重情重義、有血有淚的人。
階段三:「緣起緣滅,於疼痛中成長」。蘇軾〈僧圓澤傳〉敘述圓澤、李源的友情能穿越生死,從前世到今生;今生未了,來世再續。而世間情緣中的同性之愛,亦令人心痛,或許這過程中會有許多「疼痛」考驗著世間男女。當然,疼痛並不局限於愛情,任何挫折,皆可成為疼痛的來源。作文〈疼痛書寫〉正是讓學生藉此機會,適時的成長。
由近及遠,個人有所疼痛,「仁民愛物」,亦是人間裡更深刻的情緣,蔣渭水〈臨床講義〉便心懷仁民,故為「台灣」這名病患進行診斷,發現她患有二百年的長期慢性中毒症,是世界文化時期的低能兒,急需治療,否則病入膏肓,隨時死亡;劉克襄〈年輕的探索者──小狸〉則以愛物為本,帶引出對待不同生命當有的仁心,讓同學對情緣的理解,更擴及環境裡中每個生命。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林文月〈說童年〉、韓良露〈潤餅的故事〉、齊邦媛〈來自雲端的信〉、蔣渭水〈臨床講義〉、劉克襄〈年輕的探索者──小狸〉。
古典方面:蘇軾〈僧圓澤傳〉。 |
第15週 |
3、第十三週至第十六週
主題:人間情緣
中興大學位於台灣的中部,南北交通的樞紐地帶,莘莘學子遠從全台各地,甚至世界各區域,有緣千里來相聚,共同譜寫出一首又一首的生命樂章。《世說新語‧傷逝》有云:「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人間情緣」這一單元,正是為了這些有情有感的學子們而設,他們是世間情網中的一份子,肩負著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重責,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存在。
「人間情緣」這一單元分三階段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進行「人際網絡世間情」的探索:
階段一:「重新為自己定位」。正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林文月〈說童年〉帶我們回顧自身的生命歷程,讓我們瞭解並尊重多元的群體文化,進而明白人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選文用意並掌握課文內容,可搭配撰寫作文〈重新認識你〉,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價值,並為自己現階段的生命進行定位。
階段二:「發掘記憶中的寶藏」。了解自己以後,必須推己及人,韓良露〈潤餅的故事〉表面上介紹了廈門、同安、安海和泉州的潤餅料理,其實最終目的是為了追尋出阿嬤潤餅的味道。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子們,大家可有相同相似的兒時記憶?在你年幼之時,可曾與自己的長輩或兒時玩伴有過親密且難忘的接觸?齊邦媛〈來自雲端的信〉期許同學能瞭解真正的愛情是互相扶持,相互成長,並時時關心你所愛的人。透過作文〈想念他方的□□〉書寫,相信能讓學生成為重情重義、有血有淚的人。
階段三:「緣起緣滅,於疼痛中成長」。蘇軾〈僧圓澤傳〉敘述圓澤、李源的友情能穿越生死,從前世到今生;今生未了,來世再續。而世間情緣中的同性之愛,亦令人心痛,或許這過程中會有許多「疼痛」考驗著世間男女。當然,疼痛並不局限於愛情,任何挫折,皆可成為疼痛的來源。作文〈疼痛書寫〉正是讓學生藉此機會,適時的成長。
由近及遠,個人有所疼痛,「仁民愛物」,亦是人間裡更深刻的情緣,蔣渭水〈臨床講義〉便心懷仁民,故為「台灣」這名病患進行診斷,發現她患有二百年的長期慢性中毒症,是世界文化時期的低能兒,急需治療,否則病入膏肓,隨時死亡;劉克襄〈年輕的探索者──小狸〉則以愛物為本,帶引出對待不同生命當有的仁心,讓同學對情緣的理解,更擴及環境裡中每個生命。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林文月〈說童年〉、韓良露〈潤餅的故事〉、齊邦媛〈來自雲端的信〉、蔣渭水〈臨床講義〉、劉克襄〈年輕的探索者──小狸〉。
古典方面:蘇軾〈僧圓澤傳〉。 |
第16週 |
3、第十三週至第十六週
主題:人間情緣
中興大學位於台灣的中部,南北交通的樞紐地帶,莘莘學子遠從全台各地,甚至世界各區域,有緣千里來相聚,共同譜寫出一首又一首的生命樂章。《世說新語‧傷逝》有云:「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人間情緣」這一單元,正是為了這些有情有感的學子們而設,他們是世間情網中的一份子,肩負著社會發展、國家進步的重責,從他們的身上可以看到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之存在。
「人間情緣」這一單元分三階段進行選文並搭配系列寫作,帶領學生進行「人際網絡世間情」的探索:
階段一:「重新為自己定位」。正所謂「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林文月〈說童年〉帶我們回顧自身的生命歷程,讓我們瞭解並尊重多元的群體文化,進而明白人生發展與社會變遷的關係。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選文用意並掌握課文內容,可搭配撰寫作文〈重新認識你〉,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思考自己的價值,並為自己現階段的生命進行定位。
階段二:「發掘記憶中的寶藏」。了解自己以後,必須推己及人,韓良露〈潤餅的故事〉表面上介紹了廈門、同安、安海和泉州的潤餅料理,其實最終目的是為了追尋出阿嬤潤餅的味道。來自四面八方的學子們,大家可有相同相似的兒時記憶?在你年幼之時,可曾與自己的長輩或兒時玩伴有過親密且難忘的接觸?齊邦媛〈來自雲端的信〉期許同學能瞭解真正的愛情是互相扶持,相互成長,並時時關心你所愛的人。透過作文〈想念他方的□□〉書寫,相信能讓學生成為重情重義、有血有淚的人。
階段三:「緣起緣滅,於疼痛中成長」。蘇軾〈僧圓澤傳〉敘述圓澤、李源的友情能穿越生死,從前世到今生;今生未了,來世再續。而世間情緣中的同性之愛,亦令人心痛,或許這過程中會有許多「疼痛」考驗著世間男女。當然,疼痛並不局限於愛情,任何挫折,皆可成為疼痛的來源。作文〈疼痛書寫〉正是讓學生藉此機會,適時的成長。
由近及遠,個人有所疼痛,「仁民愛物」,亦是人間裡更深刻的情緣,蔣渭水〈臨床講義〉便心懷仁民,故為「台灣」這名病患進行診斷,發現她患有二百年的長期慢性中毒症,是世界文化時期的低能兒,急需治療,否則病入膏肓,隨時死亡;劉克襄〈年輕的探索者──小狸〉則以愛物為本,帶引出對待不同生命當有的仁心,讓同學對情緣的理解,更擴及環境裡中每個生命。
選文列舉:現代方面:林文月〈說童年〉、韓良露〈潤餅的故事〉、齊邦媛〈來自雲端的信〉、蔣渭水〈臨床講義〉、劉克襄〈年輕的探索者──小狸〉。
古典方面:蘇軾〈僧圓澤傳〉。 |
自主學習 內容 |
   05.參與本校各單位舉辦之各類工作坊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