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課程名稱 (中) 中國通史(1071)
(Eng.) General Chinese History
開課單位 歷史系
課程類別 必修 學分 3 授課教師 游逸飛
選課單位 歷史系 / 學士班 授課使用語言 中文 英文/EMI N 開課學期 1101
課程簡述 本課程是「中國通史」的前半段,希望提供歷史系同學對先秦至隋唐中國史的基本認識,並為理解宋代以下的中國歷史打下基礎,也希望協助同學建立反思臺灣史與世界史的參照組。
本課程內容擬涉及政治制度、社會經濟、思想學術、生活文化諸領域,選讀重要的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物,並略窺考古學、古文字學、文獻學及藝術史等形形色色、在中國古代史大放光芒的不同學科。由於授課對象為大一學生,本課程還希望透過閱讀、討論與寫作等方式,培養學生分析歷史資料的基礎能力。期待本課程能引領學生「穿越」至古代中國,「神入」古人的世界,進而反省過去中學所學的歷史知識,感受到歷史學既有趣又困難。
歷史教學至少有三種結構:時代、地域、專題。當前中國史教學仍以斷代最為常見,專題則甚新潮,從地域講授中國史恍若未聞。本課程並不否定傳統斷代史教學的意義與價值,但有意刺激學生從不同角度看待歷史,故採專題史教學。期許學生明年上完「中國通史(下)」之後,回過頭來省思歷史教學結構的各自優劣。
先修課程名稱
課程含自主學習 N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課程目標 核心能力 配比(%) 教學方法 評量方法
為大一學生打下唐代以前的中國史基礎,並培養史學基礎能力。
1.史學研究能力
2.科技資源應用
3.溝通與表達
4.社會關懷
5.國際視野
40
0
30
30
0
網路/遠距教學
講授
書面報告
作業
測驗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週次 授課內容
第1週 課程概述:什麼是中國、通、史、(上)/事物的三大基本要素:時間、空間、性質
第2週 歷史地理:地圖/地望考證/山川形勢/長時段/決定論
環境史:氣候/生態/科技考古
第3週 政治史:正史/皇權/宮廷/政府/上層/集團/事件/日常統治
第4週 制度史:政書/官制/中央地方/活的制度史
法制史:法典/判例/官民互動
第5週 社會史:結構/整體/階層/底層/組織/家族/職業/城市鄉村
民族史:族群/血緣/認同/根源/少數/邊陲/殖民/政治體
第6週 文化交流史:傳統/生活/意義/本土外來
經濟史:數字/人口/市場/生產/貨幣/財政/經濟學/食貨志
第7週 思想史:典籍/學術史/哲學/思想家/智慧/一般思想
第8週 史學史:史書/史家/歷史意識/歷史記憶/歷史書寫
第9週 宗教史:經典/信仰/教團/巫術/民間
第10週 文學史:文本/作家/情感/中文系
文獻學:學術史/目錄學/版本學/書籍史/中文系
第11週 語言史:漢字/方言/小學/中文系/語言學
藝術史:作品/藝術家/風格/菁英大眾/視覺/物質
第12週 考古學:遺址/空間/器物/名物/食物/技術/史前史/人類學
第13週 科技史:科學/技術/性別/醫療/進步史觀
第14週 經學:十三經/儒家/聖人/科舉/神學
二十一 禮:禮書/三禮/禮儀/禮器/禮制/禮教/禮學/禮俗/傳統/文明
第15週 士人:科舉/儒家/士族/仕紳
穿越到古代中國的你
第16週 博物館田野調查
第17週 臺灣、中國與世界——從中學與大學的中國史課綱比較談起
第18週 古代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
學習評量方式
具體評量與配分方式將視授課情況調整。

期末考(20%):出題範圍以授課教師的實際上課內容為主,具體題目會事先公布。
研究論著閱讀作業(50%):修課學生自選與課程相關的學術論著十種(書中的一章亦為一種),撰寫摘要、評析及比較。選擇範圍以授課教師在課綱及line群組裡介紹的論著為主,欲選擇其他論著,請事前與授課教師溝通。選擇的十種論著尚須滿足以下條件:至少要涵蓋三個以上的課綱講題,至少須選《國史大綱》兩章及課綱裡另外三種論著。
以下兩種作業期中繳交初稿者加分,初稿經授課教師批改後,期末繳交定稿(拒收投影片),成績以定稿為準。歡迎同學自行分組撰寫作業。作業優異者,可與授課教師商量,爭取發表全文或申請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的機會。
史料(里耶秦簡)研讀作業(15%):修課學生自選至少一枚里耶秦簡,解釋其形制與內容,進而說明該枚簡牘在某一課綱講題裡的意義,感受史料與論題之間的張力。
中學課本與大學課綱比較作業(15%):請比較並評析下列三者的先秦至隋唐相關內容:本課程大綱、一門其他的大學中國史課程大綱、一種高中歷史課本,後兩者由修課學生自選。
平時成績(20%):以平時上課的發言為主要給分依據。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一) 主要參考書目
1. 通史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1995。迄今最好的中國通史
繆鳳林,《中國通史要略》,臺北:臺灣商務,1989。民初中國通史佳著,與《國史大綱》同期
雷海宗編著,黃振萍整理,《中國通史選讀》,北京:北京大學,2006。同上
吳天墀 | 各種中國通史點評https://mp.weixin.qq.com/s/NpWBsuX74319AQXOBj6iAA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臺北:聯經,1993。經濟史觀,暢銷程度超過《國史大綱》?
甘懷真,《中國通史》,臺北:三民,2003。簡明
許倬雲,《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臺北:漢聲,2006。最能反映當代中國史研究成果,又有整體史觀的中國通史
翦伯贊編,《中國史綱要》增訂本,北京:北京大學,2006。過去在大陸最具影響力的中國通史,反映馬列史學
袁行霈、嚴文明、張傳璽、樓宇烈編,《中華文明史》,北京:北京大學,2006。近年大陸最重要的中國通史,但實為不同作者的斷代史與專題史彙編
[美]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賴肖爾(Edwin Reischauer)編,陳仲丹、潘興明、龐朝陽、吳世民、張子清、洪郵生譯,《中國:傳統與變革》,南京:江蘇人民,2012。美國漢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中國通史
[美]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著,梁侃、鄒勁風譯,《開放的帝國:1600年前的中國歷史》,南京:江蘇人民,2007。近年美國漢學界的中國通史佳著
[法]謝和耐(Jacques.Gernet)著,耿昇譯,《中國社會史》,南京:江蘇人民,1995。歐洲漢學界最有影響力的中國通史
[日]伊藤道治、谷川道雄、竺沙雅章、岩見宏、谷口規矩雄著,吳密察、耿立群、劉靜貞譯,《中國通史》,臺北:稻鄉,1990。日本漢學界的中國通史之一,實為不同作者的斷代史彙編

2. 斷代史
呂思勉,《先秦史》,上海:上海古籍,2005。傳統史觀,徵引史料豐富,作者為錢穆之師
中國上古史編輯委員會編,《中國上古史待定稿》,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2。史料學派的先秦史初稿,實為不同作者的「命題作文」
[日]宮本一夫著,吳菲譯,《從神話到歷史:神話時代 夏王朝》,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日]平勢隆郎著,周潔譯,《從城市國家到中華:殷周 春秋戰國》,桂林:廣西師大,2014。日本漢學界的先秦史,講談社「中國の歷史」第二卷,惟作者個人觀點甚為強烈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楊寬,《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1999。
童書業著,童教英校訂,《春秋史》,北京:中華書局,2006。
楊寬,《戰國史》,臺北:臺灣商務,1997。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上海古籍,2005。介紹同呂思勉《先秦史》
錢穆,《秦漢史》,臺北:東大,1985。成書於民國初年,又缺東漢部分,惟其觀點仍足參考
林劍鳴,《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2003。大陸至今最有影響力的秦漢史,史實詳細,惟史觀較為老舊
王子今,《秦漢史--帝國的成立》,臺北:三民,2009。近年較新的秦漢史,頗為全面
[英]杜希德(Denis Twitchett)、[英]魯惟一(Michael Loewe)編,韓復智等譯,《劍橋中國史第一冊:秦漢篇》,臺北:南天,1996。歐美漢學界最有影響力的秦漢史
[日]鶴間和幸著,馬彪譯,《始皇帝的遺產:秦漢帝國》,桂林:廣西師大,2014。日本漢學界的秦漢史,講談社「中國の歷史」第三卷
[美]陸威儀(Mark Edward Lewis),《哈佛中國史第一卷:早期中華帝國——秦與漢》,北京:中信,2016。欲與劍橋中國史互別苗頭,面對非專業研究者
邢義田,《秦漢史》,待刊。
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陳寅恪口述,萬繩楠整理,《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合肥:黃山書社,1987。
王仲犖,《魏晉南北朝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唐長孺,《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前期的變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2。
呂思勉,《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王仲犖,《隋唐五代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英]崔瑞德(Denis.Twitchett)編,張榮芳、高明士等譯,《劍橋中國史第三冊:隋唐篇》上,臺北:南天書局,1987。





3. 通史工具書與資料庫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漢語大詞典》,北京:漢語大詞典,2000。迄今最全面的中文詞典,所列舉的詞義皆引證文獻,且按照時代排序,便於追索詞義演變,並瞭解某些詞義在某時期並不存在
陳久金編,《中朝日越四國歷史紀年表》,北京:群言,2008。東亞四國的紀年表,便於對照
張培瑜,《三千五百年曆日天象》,鄭州:大象,1997。詳細到日的中國史時間表,便於與西曆對照
李崇智編,《中國歷代年號考》,北京:中華書局,2001。較完整收錄中國歷代帝王的年號,頗便查閱
譚其驤編,《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1982。迄今最詳實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惜未修訂
周振鶴編,《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上海:復旦大學,2007-。在中國歷史地圖集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探討各朝代內部的政區變遷,多卷本,尚未出齊
孫機,《中國古代物質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14。傳統中國人日常生活概論,名家之作
高明士編,《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研究1945-2000》,臺北:行政院國科會,2004。比較完整介紹了1945年以來臺灣史學界的研究成果,適於臺灣地區學子入門參考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漢籍全文資料庫」,http://hanchi.ihp.sinica.edu.tw 迄今最便使用的中國傳世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五億字),唐代以前的文獻幾乎一網打盡,且有標點
北京愛如生數字化技術研究中心,「中國基本古籍庫」迄今最全面的中國傳世文獻全文檢索資料庫(二十億字),無標點,便於查找宋代以後的文獻
清華同方光碟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學術期刊電子雜誌社等,「中國知識資源總庫」迄今最全面的中國大陸期刊、報紙、學位論文及會議論文的電子資料庫,大部分資料可下載。唯其數量過於龐大,品質良莠不齊,初學者不易鑑別資料好壞
國家圖書館,「臺灣期刊論文索引系統」,http://readopac.ncl.edu.tw/ 完整收錄臺灣期刊,但無法下載
國家圖書館,「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http://ndltd.ncl.edu.tw/ 完整收錄臺灣的博碩士論文,部分可下載
華藝數位股份有限公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www.airitilibrary.com/ 收錄臺灣及中國大陸的期刊與博碩士論文,雖不全,但皆可下載
(二) 各講參考書目(資訊爆炸,概述以下每講原則上只列三種)
1. 課程概述:什麼是中國、通、史、(上)/事物的三大基本要素:時間、空間、性質
高明士,〈中國「古代」下限的時代區分論戰〉,收於氏著,《戰後日本的中國史研究》增訂三版第一篇第二節,臺北:明文書局,1986,頁48-103。
[美]司徒琳(Struve Lynn)編,趙世玲譯,《世界時間與東亞時間中的明清變遷》,北京:三聯書店,2009。
李零,《我們的中國》,北京:三聯書店,2016。
葛兆光,《宅茲中國:重建有關「中國」的歷史論述》,臺北:聯經,2011。中國人如何理解中國
劉志偉、孫歌,《在歷史中尋找中國:關於區域史研究認識論的對話》,香港:大家良友書局,2014。
錢穆,〈引論〉,收於氏著,《國史大綱》,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1-34。中國傳統史家的回答
王明珂,《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文本與表徵分析》,臺北:允晨文化,2015。當代臺灣史家的回答
羅新,《有所不為的反叛者:批判、懷疑與想像力》,上海:上海三聯,2019。
游逸飛,〈那些年,我的「中國史一」〉,https://homepage.ntu.edu.tw/~history/public_html/09newsletter/13/newsletter13-11.pdf
[法]安托萬.普羅斯特(Antoine Prost)著,王春華譯,《歷史學十二講》,北京:北京大學,2012。法國史家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西方史學
陳建守編,[美]羅伯.達頓(Robert Darnton)、林恩.亨特(Lynn Hunt)等著,戴麗娟、謝柏輝等譯,《史家的誕生:探訪西方史學殿堂的十扇窗》,臺北:時英,2008。透過史家的切身經驗,回答「什麼是歷史學」
[英〕彼得.柏克(Peter Burke)著,江政寬譯,《歷史學與社會理論》,臺北:麥田文化,2002。跳出歷史學看歷史學,尚可趁機略窺社會科學
[美]莫里斯.曼德爾鮑姆(Maurice H. Mandelbaum)著,涂紀亮譯,《歷史知識問題:對相對主義的答覆》,北京:北京大學,2012。知識論層次的辯難,讀得懂的人也許更適合哲學系!
2. 歷史地理:地圖/地望考證/山川形勢/長時段/決定論
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上海:上海教育,2007。
魯西奇,《中國歷史的空間結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4。
辛德勇,《秦漢政區與邊界地理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09。
錢穆,〈統一政府之對外--秦漢國力與對外形勢〉,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三編第十一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192-210。
3. 環境史:氣候/生態/科技考古
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收於唐曉峰、黃義軍編,《歷史地理學讀本》,北京:北京大學,2006,頁7-40。
王子今,《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研究》,北京:北京大學,2007。
譚其驤,〈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從歷史上論證黃河中游的土地合理利用是消弭下游水害的決定性因素〉,收於氏著,《長水粹編》,石家莊:河北教育,2000,頁481-517。辛德勇有商榷意見
4. 政治史:正史/皇權/宮廷/政府/上層/集團/事件/日常統治
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臺北:臺灣商務,1994。
甘懷真,《皇權、禮儀與經典詮釋:中國古代政治史研究》,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
侯旭東,《寵:信—任型君臣關系與西漢歷史的展開》,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
錢穆,〈統一政府之墮落--東漢興亡〉,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三編第九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154-168。
錢穆,〈長期分裂之開始--三國時代〉,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四編第十二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211-227。
5. 制度史:政書/官制/中央地方/活的制度史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臺北:東大出版公司,1999。
閻步克,《從「爵本位」到「官本位」:秦漢官僚品位結構研究》,北京:三聯書店,2009。
嚴耕望,《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甲部:秦漢地方行政制度》,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90。
游逸飛,《戰國至漢初的郡制變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2014。
錢穆,〈新的統一盛運下之政治機構--盛唐之政府組織〉,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五編第二十三章,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375-391。
6. 法制史:法典/判例/正義/刑罰/官民互動
[日]冨谷至著,柴生芳、朱恒曄譯,《秦漢刑罰制度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
[日]籾山明著,李力譯,《中國古代訴訟制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邢義田,〈秦或西漢初和姦案中所見的親屬倫理關係--江陵張家山二四七號墓《奏讞書》簡180-196考論〉,收於氏著,《天下一家:皇帝、官僚與社會》,北京:中華書局,2011,頁489-539。
7. 社會史:結構/整體/階層/底層/組織/家族/職業/城市鄉村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臺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2。
杜正勝,《編戶齊民——傳統政治社會結構之形成》,臺北:聯經出版公司,1990。
錢穆,〈大一統政府之創建--秦代興亡及漢室初起〉,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三編第七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113-130。
錢穆,〈統一政府文治之演進--由漢武帝至王莽〉,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三編第八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131-153。
錢穆,〈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上)--在西晉及南朝〉,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四編第十九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311-330。
錢穆,〈變相的封建勢力下之社會形態(下)--在五胡及北朝〉,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四編第二十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331-347。
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8. 民族史:族群/血緣/認同/根源/少數/邊陲/殖民/政治體
錢穆,〈霸政時期--春秋始末〉,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二編第四章,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51-72。
錢穆,〈新的統一盛運下之對外姿態--唐初武功及中葉以後之外患〉,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五編第二十七章,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440-457。
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臺北:允晨文化,1995。
羅新,〈雙螺旋的低語——基因技術應用於歷史研究的陷阱與機遇〉,https://mp.weixin.qq.com/s/Zh43Yl6qJQQE6xYXHAlczg
胡鴻,《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政治體視角下的華夏與華夏化》,北京:北京師大,2016。

9. 文化交流史:傳統/生活/意義/本土外來
錢穆,〈北方政權之新生命--北朝〉,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四編第十七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275-295。
邢義田,《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臺北:三民,2014。我國學者比較秦漢與羅馬
羅豐,〈中原製造——關於北方動物紋金屬牌飾〉,《文物》2010年第3期,北京,頁56-63。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粟特文明》,北京:三聯書店,2014。
10. 經濟史:數字/人口/市場/生產/貨幣/財政/經濟學/食貨志
[美]萬志英,《劍橋中國經濟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日]渡邊信一郎,《中國古代の財政と國家》,東京:汲古書院,2010。
劉志偉,〈代序:中國王朝的貢賦體制與經濟史〉,收於氏著,《貢賦體質與市場:明清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華書局,2019。
錢穆,〈新的統一盛運下之社會情態--盛唐之進士府兵與農民〉,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五編第二十四章,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404-414。

11. 思想史:典籍/學術史/哲學/思想家/智慧/一般思想
錢穆,〈民間自由學術之興起--先秦諸子〉,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二編第六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93-112。
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1993。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
12. 史學史:史書/史家/歷史意識/歷史記憶/歷史書寫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臺北:三民書局,2002。
阮芝生,〈《史記.河渠書》析論 〉,《臺大歷史學報》第15期:慶祝夏德儀教授九秩華誕論文集,1990,臺北,頁65-80。辛德勇有商榷意見
徐沖,《中古時代的歷史書寫與皇帝權力起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3. 宗教史:經典/信仰/教團/巫術/民間/本土外來
錢穆,〈宗教思想之瀰漫--上古至南北朝之宗教思想〉,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四編第二十一章,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348-374。
湯用彤,《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日]吉川忠夫,《六朝精神史研究》,京都:同朋舍,1984。
[英]柯嘉豪(John Kieschnick)著,趙悠、陳瑞峰、董浩暉、宋京、楊增譯,《佛教對中國物質文化的影響》,上海:中西書局,2015。
14. 文學史:文本/作家/情感/中文系
孫康宜、[美]宇文所安(Stephen.Owen)編,董同龢譯,《劍橋中國文學史(上卷:1375年之前)》,北京:三聯書店,2013。
呂正惠,《抒情傳統與政治現實》,武漢:華中師大,2011。
錢穆,〈讀詩經〉,收於氏著,《中國學術思想史論叢(一)》,臺北:蘭臺,2000,頁122-180。
15. 文獻學:學術史/目錄學/版本學/書籍史/中文系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含《古書通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美]夏含夷(Edward L. Shaughnessy),《重寫中國古代文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日]尾崎康著,喬秀岩譯,《正史宋元版之研究》,北京:中華書局,2018。
16. 語言史:漢字/方言/小學/中文系/語言學
呂叔湘,《語文常談》,北京:人民教育,2003。
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周振鶴、游汝杰,《方言與中國文化》第二版,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7. 藝術史:作品/藝術家/風格/菁英大眾/視覺/物質
[英]柯律格(Craig Clunas)著,劉穎譯,《中國藝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巫鴻著,鄭岩、王睿等譯,《禮儀中的美術--巫鴻中國古代美術史文編》,北京:三聯書店,2005。
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臺北:石頭出版社,2010。
18. 考古學:遺址/空間/器物/名物/食物/技術/史前史/人類學
劉莉、陳星燦,《中國考古學:舊石器時代晚期到早期青銅時代》,北京:三聯書店,2017。
錢穆,〈中原華夏文化之發祥--中國史之開始虞夏時代〉,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一編第一章,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1-20。
錢穆,〈黃河下游之新王朝--殷商時代〉,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一編第二章,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21-35。
李旻,〈重返夏墟:社會記憶與經典的發生〉,《考古學報》2017年第3期,北京。
孫機,《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2008。
19. 科技史:科學/技術/性別/醫療/進步史觀
[英]李約瑟(Joseph Needham)原著,[英]柯林.羅南(Colin A. Ronan)改編,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系譯,《中華科學文明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陳侃理,〈天行有常與休咎之變──中國古代關於日食災異的學術、禮儀與制度〉,《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3本第3分,2012,臺北,頁389-443。
李貞德,《女人的中國醫療史--漢唐之間的健康照顧與性別》,臺北:三民書局,2008。
20. 經學:十三經/儒家/聖人/科舉/神學
皮錫瑞,《經學歷史》,北京:中華書局,2004。
錢穆,《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喬秀岩,《義疏學衰亡史論》,臺北:萬卷樓,2013。
21. 禮:禮書/三禮/禮儀/禮器/禮制/禮教/禮學/禮俗/禮樂/文明
王國維,〈殷周制度論〉,收於氏著,《觀堂集林》卷十〈史林〉二上,石家莊:河北教育,2001,頁287-303。
錢穆,〈封建帝國之創興--西周興亡〉,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一編第三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36-49。
[德]羅泰(Lothar von. Falkenhausen)著,吳長青、張莉、彭鵬譯,《宗子维城:從考古材料的角度看公元前1000至前250年的中國社會》,上海:上海古籍,2017。
華喆,《禮是鄭學:漢唐間經典詮釋變遷史論稿》,北京:三聯書店,2018。
22. 士人:科舉/儒家/士族/仕紳
錢穆,〈士族之新地位--東漢門第之興起〉,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三編第十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169-191。
錢穆,〈變相的封建勢力--魏晉南北朝之門第〉,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四編第十八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296-310。
錢穆,〈盛運中之衰象(下)--唐代政府官吏與士人之腐化〉,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五編第二十六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426-439。
錢穆,〈大時代之沒落(續)〉,收於氏著,《國史大綱》第五編第二十九章上冊,臺北:臺灣商務,1995,頁479-492。
余英時,《士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陳弱水,《唐代文士與中國思想的轉型》,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9。
王德權,《為士之道--中唐士人的自省風氣》,臺北:政大出版社,2012。
23. 穿越到古代中國的你
高陽,《緹縈》,臺北:風雲時代,1993。歷史小說家的作品
李開元,《秦崩:從秦始皇到劉邦》,臺北:聯經,2010。敘事史學
張述,《回到秦朝大冒險》,臺北:時報出版,2016。穿越體
24. 博物館田野調查
[英]尼爾.麥葛瑞格(Neil.MacGregor)著,拾已安譯,《看得到的世界史》,臺北:大是文化出版社,2012。
鄭岩著,鄭琹語繪,《年方六千:文物的故事》,北京:中信出版社,2019。
游逸飛,〈穿越千年——故宮博物院「秦‧俑——秦文化與兵馬俑特展」觀後〉,「先秦秦漢史」,2017.12.18,https://mp.weixin.qq.com/s/9n2CUDxxIxVW8z_hGCvd1A。
25. 臺灣、中國與世界——從中學與大學的中國史課綱比較談起
張元、李孝悌,《簡明中國歷史》,臺北:龍騰文化,2006。
徐冲、仇鹿鳴,復旦大學歷史系必修課「中國古代史」課程參考文獻https://mp.weixin.qq.com/s/HoD1KvkqVJctLuVaFqLDkg;修訂增補版https://mp.weixin.qq.com/s/L9x3HC1fvSTkmZpL_dAPBQ
包弼德(Peter K. Bol)、柯偉林(William C. Kirby),哈佛大學通識課「中國:過去、現在、未來」
26. 古代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
[美]許田波(Victoria.Tin-Bor.Hui)著,徐進譯,《戰爭與國家形成:春秋戰國與近代早期歐洲之比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德]穆啟樂(Fritz-Heiner Mutschler)、閔道安(Achim Mittag)編,李榮慶、劉宏照等譯,《構想帝國:古代中國與古羅馬比較研究 》,上海:復旦大學,2013。歐美學者比較秦漢與羅馬
巫鴻,《全球景觀中的中國古代藝術》,北京:三聯書店,2017。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錢穆,《國史大綱》修訂本,臺北:臺灣商務,1995。
課程輔導時間
星期四13:00~15:00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提供體驗課程:N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1/12/12 09:09:47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4 / 27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