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中興大學教學大綱 |
課程名稱 | (中) 藝術的故事(0348) | ||||||||
(Eng.) The Story of Art | |||||||||
開課單位 | 通識中心 | ||||||||
課程類別 | 必修 | 學分 | 2 | 授課教師 | 劉瑞寬 | ||||
選課單位 | 不限系所 | 授課使用語言 | 中文 | 英文/EMI | N | 開課學期 | 1061 | ||
課程簡述 | [課程簡述中文說明]
利用圖像與文字來述說中國藝術發展的故事,從藝術的萌動、試探到成熟的演變過程,藉由文獻與圖像的相互釋讀和觀看,分析藝術作品形成的外在因素與內在意蘊的同時,並進而探究各樣的人生課題。 [課程簡述英文說明] |
||||||||
先修課程名稱 | 課程含自主學習 | N |
課程與核心能力關聯配比(%) | 課程目標之教學方法與評量方法 | |||||||||||||||||||
課程目標 | 核心能力 | 配比(%) | 教學方法 | 評量方法 | ||||||||||||||||
1. 希望透過藝術作品的觀看與解讀,理解藝術家創作的時代背景與文化意義,並進而拓展學生的審美視野。 |
|
|
|
|
||||||||||||||||
授課內容(單元名稱與內容、習作/每週授課、考試進度-共18週) | ||||||||||||||||||||
第一講 觀看之道 約翰‧伯格(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 觀看先於語言。孩童先會觀看和辬識,接著才會說話。 我們注視的從來不只是事物本身;我們注視的永遠是事物與我們之間的關 係。我們的視線不斷搜尋、不斷移動、不斷在它的周圍抓住些什麼,不斷建 構當下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景像。(頁10~11) 第二講 藝術與政治:青銅的時代 馬承源,《中國古代青銅器》: 商和周初青銅器動物紋飾都是採取誇張而神祕的風格。即使是馴順的牛、 羊之類的圖象,也多是塑造得猙獰可怕。這些動物紋飾巨睛凝視、闊口怒張, 在靜止狀態中積聚著緊張的力,好像在一瞬間就會迸發出凶野的咆哮。在祭 祀的煙火繚繞之中,這些青銅圖象當然有助於造成一種嚴肅、靜穆和神祕的 氣氛。(頁34~35) 第三講 造型藝術的時代風格 1. 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台北:稻鄉出版社,1988) 2. 張光直,〈中國相互作用圈與文明的形成〉,《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5) 3. 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出版社,1992) 4. 杜正勝,《人間神國:三星堆古蜀文明巡禮》(台北:太平洋文化基金會,1999) 第四講 生死之域:圖畫的作用 生死之域 在古代社會中,由於人的生命一般均相當短促,死亡更是日常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件。人類普遍習俗都會在某個社會成員死後,透過一套喪葬禮制的施行,幫助死者離開生者的社會而進入另一個世界。而我們也可以從生人處理死者和面對死亡的態度窺探此社會宗教信仰的特色。 喪葬制度通常包括了喪禮儀式和埋葬兩部分。喪禮為生者替死者所施行的一套儀式,以結束他與這世界的關係,並且保證或引導死者進入另一個世界;埋葬則將死者的身體以一種生者認為恰當的方式加以處理。 『非衣』的不同說法:大陸學者雖統稱為非衣,但仍有質疑的聲音在。 孫作雲〈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幡考釋〉一文中,提出馬王堆這幅畫,應稱為『畫幡』,其作用在引導死者靈魂升天,亦稱為「引魂幡」。 馬雍〈論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帛畫的名稱和作用〉(《考古》,1973:2)中,此帛畫既不叫非衣,亦非畫幡,應該稱為『銘旌』,是古代治喪所用,於入壙時從竹竿上取下,覆於內棺蓋之上。 第五講 畫家的文學世界 曹植,〈洛神賦〉,《文選》,卷十九: 覩睹一麗人,于巖之畔,……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髣髴兮若輕雲之敝月,飄颻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襛纖得衷,脩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靈。芳澤無加,鉛華弗御。…… 第六講 唐人素描:豐肥為美的世代 杜甫,〈麗人行〉: 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 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細膩骨肉勻。 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騏驎。 頭上何所有?翠為匐葉垂鬢脣。 背後何所見?珠壓腰衱穩稱身。 就中雲幕椒房親,賜名大國虢與秦。 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 犀箸厭飫久未下,鸞刀縷切空紛綸。 黃門飛鞚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珍。 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遝實要津。 後來鞍馬何逡巡,當軒下馬入錦茵。 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 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第七講 感神通靈的筆:唐人畫馬 盎得耳遜之《中國日本畫目提要》(Catalogue of Chinese and Japanese Paintings)一書譯有: 明皇(唐玄宗)宮殿之墻,極為廣闊,帝一日令道子(吳道子)繪山水畫於其上。道子乃備置繪料,用帳幕蔽墻外,身隱其中而繪之。少頃揭帳,則墻面山林雲靄人物花鳥,煥然生動,逼似天成。帝見之大驚,疑訝間,道子忽指畫中而言曰,彼山麓有穴,神靈居之。穴中美景,不可思議。臣將啟其間,請陛下一游焉。因拍其手,山門忽開,道子走入其中,回身招帝隨往。帝將半進而山門忽閉。倉皇愕貽間,壁畫全消,止有道子未著一筆前之粉墻而已。由是道子遂不復見。 (波西爾(S.W. Bushell)《中國美術》,收錄於陳輔國編《諸家中國美術史著選匯》(長春:吉林美術出版社,1992),頁80-380。) 杜甫,〈丹青引〉(贈曹霸將軍詩): 玉花卻在御榻上,榻上庭前屹相向, 至尊含笑催賜金,圉人太僕皆惆悵, 弟子韓幹早入室,亦能畫馬窮殊相, 幹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第八講 自然的山水:寫萬里江山於咫尺小幅 撰人未詳,《宣和畫譜》,卷十一: 郭熙,河陽溫縣人,……熙後著山水畫論,言遠近淺 ,風雨明晦,四時朝暮之所不同,則有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山明淨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 之說。至於溪谷橋 漁艇釣竿人物樓觀等,莫不分布使得其所,言皆有序,可為畫式,文多不載。……至其所謂大山堂堂,為眾山之主,長松亭亭,為眾木之表,則不特畫矣,蓋進乎道歟。 郭熙、郭思,《林泉高致》〈山水訓〉,提出『三遠』: 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後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 李迪,《瀟湘八景圖》: 平沙雁落,遠浦歸帆。 山市晴嵐,江天暮雪。 洞庭秋月,瀟湘夜雨。 煙寺晚鐘,漁村落照。 第九講 畫家的生命抉擇:藝術家的政治意識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題曰: 公謹父,齊人也。余通守齊州,罷官歸來,為公謹說齊之山川,獨華不注最知名,見于《左傳》,而其狀又峻峭特立,有足奇者,乃為作此圖。其東則鵲山也,命之曰【鵲華秋色圖】。元貞元年十有二月 吳興趙孟頫制 第十講 放蕩於江湖: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卷】題款: 至正七年(1347),僕歸富春山:居,無用師偕往。暇日於南樓援筆寫成此卷,興之所至,不覺布置如許,逐漸填搭,閱之四載,未得完備,蓋因留在山中,而雲游在外故爾。今特取還行李中,早晚得暇,當為著筆。無用過慮有巧取豪奪者,俾先識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難也。十年,青龍在庚寅,歜節前一日,大痴學人書於雲間夏氏知止堂。 第十一講 藝術中的經濟因素:皇室與私人贊助者 鄭板橋61歲時,濰縣知縣之官職被罷,離開時,除了毛驢馱的書篋以外,他孑然一身。老鄭一生的最後13年,以賣書畫為生。仗義疏財的板橋,在67歲時自定書畫潤格,如下: 大幅六,中幅四,小幅二,書條對聯一,扇子斗方五錢。凡送禮物食物,總 不如白銀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現銀則忠心喜樂,書畫皆佳。 禮物既屬糾纏,賒欠尤易賴帳。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諸君子作無益語言也。 畫竹多於買竹錢,紙高六尺價三千。任渠話舊論交接,只當秋風過耳邊。 第十二講 品味生活:送別與品茗 明宋克草書〈唐宋人詩〉卷: 紗冒籠頭自煎吃,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腕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屠隆《遵生八箋》〈茶箋〉:品茶人數,以客少為貴。 • 獨品曰幽; • 二客曰勝; • 三、四曰趣; • 五、六曰汎; • 七、八曰施。 【觀看影片】 □【考古中國:馬王堆傳奇】 □【山中桃花源:貝聿銘與美秀美術館】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夜巡林布蘭】 |
||||||||||||||||||||
學習評量方式 | ||||||||||||||||||||
一、期中報告:「走進美術館」,試著述說你對美術館與藝術作品的感覺。 二、期末考試:看圖說話。 三、平時成績 |
||||||||||||||||||||
教科書&參考書目(書名、作者、書局、代理商、說明) | ||||||||||||||||||||
1.高居翰(James Cahill),《中國繪畫史》,李渝譯(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90) 2.石守謙等,《中國古代繪畫名品》(台北:雄獅圖書公司,1986) 3.鈴木敬,《中國繪畫史》(上卌&圖版索引),魏美月譯(台北:故宮博物院,1987) 4.楊仁愷主編,《中國書畫》(台北:南天出版社,1992) 5.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五千年》(一~八卷)(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等,1991) 6.郭繼生編,《美感與造型》(台北:聯經事業出版公司,1982) 7.石守謙,《風格與世變──中國繪畫史論文集》(台北:允晨文化公司,1996) 8.石守謙,《從風格到畫意──反思中國美術史》(台北:石頭出版社,2010) 9.黃貞燕、林銘勇、許景麗編,《中國美術備忘錄》(台北:石頭出版社,1997) 10.詹姆斯.埃爾金斯( James Elkins ),《繪畫與眼淚》( Pictures and Tears )(台北:左岸文化,2004) 11.約翰‧伯格(John Berger),《觀看的方式》(Ways of Seeing)(台北:麥田出版社,2005) 12.余蓮(法),《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台北:桂冠圖書公司,2006) 13.柯律格,《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台北:石頭出版社,2009) 14.Fong, Wen, “Images of Mind “ (Princeton: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84)Cahill, James ,” Hills Beyond a River: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 1279~1368” (New York and Tokyo : Weatherhill, Inc., 1976) 15.Li, Chu-tsing, “The Autumn Color on the Ch’iao and Hua Mountains: Landscape by Chao Meng-fu “ (Ascona, Switzerland: Artibus Asiae, 1965) 16.Cahill, James ,” Hills Beyond a River: Chinese Painting of the Yuan Dynasty, 1279~1368” (New York and Tokyo : Weatherhill, Inc., 1976) |
||||||||||||||||||||
課程教材(教師個人網址請列在本校內之網址) | ||||||||||||||||||||
課程輔導時間 | ||||||||||||||||||||
[課程輔導時間(office hours)] | ||||||||||||||||||||
聯合國全球永續發展目標(連結網址) | ||||||||||||||||||||
|
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性別平等意識,不得非法影印他人著作。 | |
更新日期 西元年/月/日:無 | 列印日期 西元年/月/日:2025 / 5 / 25 |
MyTB教科書訂購平台:http://www.mytb.com.tw/ |